-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游,時常要開展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是我們引導游覽時使用的講解詞。那么你有了解過導游詞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名勝古跡導游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勝古跡導游詞 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伾山,我是“紅領巾”旅行社小導游——小李。今天,有我來給大家講解。
我們面前這座山就是大伾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伾山不是崇山中的峻嶺,卻是平地突起的孤峰,它涵蓋了天時,占盡了地利,在中原大地上孤峰獨秀,千百年來成為人們向往和夢寐登臨的一座圣山。曾經有人這樣描述大坯山:走進這座山,仿佛走進了一座歷史文化寶庫,觸目所及盡是歷史碎片,漫步之中,不小心就會踢到國寶。在這座山上,有歷史悠久的天寧寺,清靜幽雅的呂祖祠,氣勢巍峨的'大佛樓等等。這些都將為您今天的游覽增加無限的內涵和樂趣。
現在我們到了天寧寺,也就是大伾山王牌景點——伾山大佛所在地。伾山大佛,是一尊善跏趺座式的彌勒造像,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是全國最早的大型摩崖造像,比樂山大佛早450多年。它依山而鑿,高與崖齊,通高是22.29米,比洛陽龍門的盧舍那佛高5.15米還多,所以被專家稱為“全國最早,北方最大”。這大佛還有一奇妙之處,有“八丈佛七丈樓”之說,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義,大佛八丈,七丈樓怎么容得下呢?大家往前來看,你就明白了,原來還有一丈在下面呢!
關于大佛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當年黃河水從山腳下流過,頻頻的泛濫成災,百姓們苦于水患,又無力抗災,就把希望寄托在天神身上,佛圖澄建大佛,不僅得到了皇帝的支持,還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因此,當地人也稱它“鎮河大將軍”。
大佛承載了歷史的滄桑,歷代以來,佛事的興廢,風雨侵蝕,兵火損毀,都會給大佛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雖然今天我們看到的大佛比較滄桑,比較簡單,但是卻是絲毫不能降低他的藝術價值。各位朋友,大伾山上還有許多名勝古跡,剩下的時間大家可自由參觀。謝謝!
名勝古跡導游詞 2
主教山小堂建于澳門半島最高點之一的西望洋山上,是一座向航海者的保護神祈禱的小教堂,建造這座教堂的原因是由于當時執行去日本航線的葡萄牙航海者在海上與荷蘭海盜船相遇,卻未受傷害,深信是神靈保佑,許下建堂諾言以謝神思。
每年圣母花地瑪出游從圣母玫瑰堂出發,最后到達主教山小堂,上百名的信徒沿途唱圣詩、念禱文跟隨,好不熱鬧。
主教山小堂又稱海崖圣母小堂,1622年建于炮臺旁,殿堂簡樸,山徑迂回,供在澳葡兵彌撒祈禱之用。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后,圣母堂得以逐步擴大,1835年重建后成為今天宏偉之規模。教堂建筑以高聳的門樓為主體,三角形的'屋頂上站立著圣母塑像,教堂右則為鐘樓,鐘樓高聳入云,十分莊嚴肅穆。教堂左則為1935年加建的主教府。
教堂前是一片寬廣平臺,平臺盡處豎立一尊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圣母像,圣母雙手合十,貌甚慈祥,面臨大海。平臺下有一路德圣母巖洞,循左右環抱之石階而下,即達洞前。巖洞前的空地上有一塊刻有葡文的古銅墓碑,是二十世紀初天主教澳門主教埋骨之處。1918年2月18日,約翰鮑連那主教逝世,葬于此。洞內巖石嶙峋,中開拱門,內立圣母像,象征古時圣母在法國路德城內,當眾顯靈的情景。其間正置祭壇,洞前有鐵柵圍繞,地上設有多排低矮的長石板,供教徒跪拜,懺悔。
教堂四周花徑通幽,古樹濃蔭,建筑端麗,環境優美,更可居高臨下,環視南西灣和中國大陸珠海市灣仔的風光,成為中外游客喜到的熱門觀光點之一。
名勝古跡導游詞 3
太姥山位于福鼎市境內東海之濱,距城南約45公里處,雄峙于東海之濱,晴川灣畔,山海相依,傲岸秀拔,氣勢恢宏,景致獨特,被譽為海上仙都。分為太姥山岳、九鯉溪瀑、晴川海濱、福瑤列島、桑園翠湖5個景區,此外還有冷城古堡、瑞云寺兩個景點。
山岳游覽區是太姥山風景名勝的主體,它包括國興寺、葫蘆洞、一片瓦、九鯉朝天、香山寺、白云寺、天門寺等7個景區,面積為24.6平方公里。太姥山在唐宋時已很興盛,歷史悠久,古寺眾多,留下不少歷代文人墨客的遺跡。當時山南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國興寺、瑞云寺靈峰寺、芭蕉寺、天王寺規模最大。至今國興寺的遺址上尚存石柱360根,寺前有楞枷寶塔、唐宋時期創作的人物、花卉、禽獸等雕刻和石牌。山中還有歷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觀”、“道仙佛地”等幾十處。
太姥山以石奇、洞異、峰險、霧多“四絕”而名聞遐邇。有“十八羅漢上山”、“仙人鋸板”、“夫妻峰”、“金貓撲鼠”、“和尚講經”、“金龜爬壁”等380景。真是“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山中還有許多曲折深遂的巖洞,各具特色。有的內低處延伸,直通海面,曰通海洞,有的.向上擴展,可達九鯉朝天石頂端,曰通天洞;有的削避夾巷,見天如線,曰一線天;有的洞中套洞神奇莫測,曰神仙洞……有的洞中可觀日出,有的洞內可觀海潮,有的洞中存丹井有的洞內有龍潭。小的只容幾人小憩,大的可容干百余人,甚至可建亭、臺、樓、閣。
溪瀑游覽區由九鯉溪,及溪口瀑布、龍亭瀑布組成。
村寨游覽區:位于太姥山東南麓,系畬族聚居地,今是瑞云畬族民族鄉旅游者到此可品嘗畬族風味小吃,體驗畬族民俗風情。
列島游覽區:與太姥山隔海相望,包括大崳山、小崳山、鴛鴦、鳥島等13個島嶼。海濱游覽區包括晴川灣、跳尾灣、大小蒙灣等景點。
名勝古跡導游詞 4
南明山位于麗水市城南2公里處,198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景區以人文景觀著稱,以摩崖石刻和山林寺廟為特色,以觀光、休閑為主,是兼具城市公園功能的山水文化分區。采用“四片一軸”的布局結構,“四片”即南明山分區中的四大景區,由東至西分別是:仁壽寺景區、錦繡谷景區、觀音巖景區、官巖景區;“一軸”即以大梁渠為骨架,串聯以上各景區的流域軸線。
南明山開發年代始于東晉,至唐代出現寺宇,園林建筑,宋元以后成為游覽勝地,游人紛至沓來,其鼎盛之勢延綿不絕,傳為晉代葛洪修道之處。今山頂云閣崖刻有“靈崇”兩大字,傳為葛洪所書。山上寺閣掩映于叢林,古跡隱現于丹崖,素有“括蒼之勝美譽”。山與城之間有碧波漣漪的甌江穿流而過。隔江相望,名流題詠,丘壑生輝。對于這樣一個淡雅清新之所,古人有詩寫照:“荷香僧院靜,泉響石梁幽;古洞夸仙跡,虛亭豁遠眸”。
南明山摩崖石刻群于196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麗水人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山中有寺廟、樓臺亭閣、摩崖石刻、石碑、石梁、山林、洞穴、瀑布、水流、池塘等自然景觀。山上的云崖閣,高陽洞和石梁的梁壁上還留有東晉,宋,元,明,清歷朝名人、學者和書畫家的'珍貴題刻71處。題刻尤以摩崖石刻聞名,共7處,其中以葛洪、沈括和米芾的手跡最為珍貴。石梁長達十數丈,凌空橫懸,喻為“半云”、“懸虹”。
根據麗水市城市總體規劃,南明山從原來的城郊之山成為城中之山,城市的綠心。因此,它既是一個風景名勝區,也是一個城市公園,成為麗水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名勝古跡導游詞 5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游。歡迎來到黃山風景名勝區。現在我帶你們一起去游覽黃山吧!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約40公里,東西約30公里,總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在1990年12月被列入聯合國的《世界遺產名錄》。黃山有四絕,分別是奇松、怪石、云海和溫泉。現在出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著名的迎客松了。大家看,它挺立在玉屏峰東側,樹干中部伸出的兩大側枝,就像一位好客的主人揮展雙臂,在歡迎您的`到來呢!你們說是不是很像啊?我們再去看看黃山的怪石吧!大家請往我的右邊看,你們猜這是什么?對了,這就是著名的“松鼠跳天都”了。
大家看,那就是天都峰,那塊怪石就像一只可愛的小松鼠準備往天都峰下跳呢!你們今天很幸運,能看到雨后處晴的“霞海”。你們看!奇松、怪石、峰林漂浮在“霞海”中,若隱若現,猶如進入了夢幻境地,飄飄欲仙。好了,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游覽了。不過,要注意以下幾點:
1、這里的山路不是很平坦,大家要注意安全。
2、黃山是我國的自然文化遺產之一,請大家不要亂涂亂畫,亂丟垃圾,要保護環境。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
名勝古跡導游詞 6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小張。今天我要帶大家瀏覽美麗的頤和園,如果諸位有什么不明白的事情可以問我,祝大家玩得開心。
大家跟著我走,好了,我們現在已經繞過大殿,來到了有名的長廊。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大家向左邊看,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大家聽我講,每相鄰的兩個柱子中間的距離,就叫做一間,待會我們邊走邊數,是不是二百七十三間。各們游客,大家向上看,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很是好看!
朋友們,我們已經走過長廊,來到萬壽山腳下。大家抬頭仰望,可以看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筑聳立在半山腰上,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去殿。現在,讓我們登上萬壽山吧!
我們已經登上了萬壽山,向下俯視,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碧水環山,景色十分宜人。游客們,大家向東遠眺,可以隱約看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里的白塔。
游客們,我們走下萬壽山,展現在眼前的就是昆明湖。大家在這兒先玩一會,我買好票,帶著大家來到湖心島,大家在盡情的游玩。
朋友們,大家跟我走,我們坐上畫舫,準備去湖島。
好了,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湖心島。大家可以盡情游玩,自由拍照,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兩小時后大家在這里集合,愿大家玩的愉快。
名勝古跡導游詞 7
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被人們稱為“詩圣”。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占地面積24公頃。 杜甫(712—770),安史之亂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肅顛沛流離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了杜甫草堂。他在這里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就是在這里寫的'。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北宋以來,就有人在詩人故居處建園立祠,供人瞻仰。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現在的杜甫草堂,實際上是后人為紀念杜甫而建的一所優美園林。 杜甫草堂總面積為300畝,其間檐廊結構布局緊湊,位于詩史堂中的銅色杜甫像,恢宏古樸,工部祠堂內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讓人頓生敬慕之情。
草堂內,小橋、流水、梅園、竹林交錯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蘭可賞,置身其中,讓人可發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 杜甫草堂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
名勝古跡導游詞 8
來自遠方的旅客朋友們,您們一路辛苦了,歡迎大家來到長壽古鎮文化旅游區參觀游覽,我是景區講解員。接下來就由我帶領大家參觀具有“福壽故里”之稱的長壽古鎮。古鎮游覽講解時間是一個小時左右。希望我的講解能夠陪伴大家度過愉快的一天,預祝大家玩的開心。
現在大家隨我一起跨過這座象征福壽綿長的吉祥大門,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古韻悠然的往昔歲月,繁華歷史的幕幕浮影便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彷佛已穿越時空的界限,如同走進了古鎮悠遠而厚重的歷史畫卷。今天,我將帶領大家盡情品味中國幾千年的巴渝人文文化和中國福壽文化。
概況:
長壽古鎮文化旅游區是以巴渝文化為背景,以中國西部(云、貴、川、渝)古建筑文化為平臺,展示中國幾千年來的巴渝人文文化和福壽文化。總占地面積800畝,總投資43億元。景區于2010年10月開工,于2012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預計在2015年12月完工。古鎮是以一軸兩系為旅游規劃,是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宜居養生勝地和休閑度假樂園。長壽古鎮文化旅游區位于重慶市長壽區城區,地處重慶主城東部,屬于1小時黃金旅游區。距長江約3公里,南鄰渝宜高速公路,北靠渝巫(山)路和渝利鐵路、渝萬城際鐵路,東接長壽區桃花新城,南接老城區,西、北緊接菩提山旅游區,古鎮交通便利,距長壽晏家火車站30分鐘車程,長壽區北站5分鐘車程,騎鞍長途汽車站10分鐘車程。景區內還設有旅游公共車站,交通覆蓋整個長壽區。
大牌坊:
據《詩經》里記載,我國最早的`牌坊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牌坊俗名“牌樓”由靈星門衍變而來,是門和樓的結合體,它既有門的功能,也有樓的壯麗。隨著社會的發展,牌坊的社會地位也日益提高,到了漢高祖時代。皇家法制就有規定,祭天要先祭靈星,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牌坊是最高榮譽的象征。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記德。如山東省桓臺縣新城鎮“四世宮保”牌坊。
名勝古跡導游詞 9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歷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
歷史上依次名為青峰頂、佛頂庵、大螺頂、黛螺頂。
明代釋鎮澄《清涼山志》卷第七、第九,“異眾感通,松說苦空”有記載道:“唐釋法念,棲禪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風雨。法念嘗坐其間,若昧不昧,見僧作老比丘形,說苦空法。
既寤,乃聞秋聲瑟瑟,不勝其悲,因呼為苦空壘。古碑猶存。”青峰即黛螺頂,庵,即小廟。唐代有僧人釋法念,在此修行,并有小廟。根據《清涼山志》的記載,黛螺頂的歷史從唐代就開始了。黛螺頂山門背后現存明萬歷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記載:“……乳峰狀若旋螺,圓凈可愛,俗呼為大螺頂,志曰青峰是也,……傳載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棲托于此。”
黛螺頂的后殿大雄寶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圍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藍天,這就是乾隆皇帝詩中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處,寺內的古松見證了黛螺頂的歷史。
明釋鎮澄所作《清涼山志》是研究五臺山佛教的重要歷史史籍,它全面記述了五臺山的自然地理、景物特點、寺廟沿革、僧尼傳略、圣地特產乃至神話傳說和僧俗人等對五臺山名勝古跡的詩詞歌賦,特別是對五臺山的'佛教活動、僧俗交往、文化交流的記載,是我們今天研究五臺山佛教的重要依據,具有權威性。“松說苦空”,記載了唐比丘法念在青峰頂建庵,大松樹下修禪悟道的過程。再根據寺內保存完好的明萬歷年間的石碑記載,以及大雄寶殿前的“千年不老松”,均證明黛螺頂的歷史應從唐朝算起。
黛螺頂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體那一年還待進一步考證。
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歷二十年( 1592)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寺內山門后立有的兩塊石碑:一塊立于明萬歷二十年仲秋,上書“五臺山重建佛頂庵碑記”;另一塊立于清康熙歲次辛未仲秋,上書“青峰頂造像建亭記”,對黛螺頂有較詳細的記述,名稱的演變以及明成化年間重建,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年間、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記載。
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處與該山峰同名的黛螺頂古剎,相當于一幢130多層高的摩天大廈,也是夠高危的了,要想登頂,絕非舉足之勞。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條件從三條途徑中首選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長108米,凈寬2.2米,全部用五臺山青石鋪成,共有1080級臺階,起名叫“大智路”。關于這路名和臺階的級數,都與佛教常識有點關聯。
上黛螺頂拜五方文殊被稱為“小朝臺”是在乾隆年間。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從傳說順治帝出家五臺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一次次地朝拜文殊圣地五臺山,給五臺山的佛教文化帶來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繁榮昌盛。
乾隆十一年( 1746)九月,乾隆皇帝第一次上五臺山。他在菩薩頂歇宿時,眺望到對面秀逸的黛螺頂“青翠撲入眉宇”。黛螺頂的美麗,引起了這位帝王的愉悅。
關于乾隆皇帝第一次登上黛螺頂,有傳說是乾隆五十一年( 1786)青云和尚建好五方文殊殿后,根據筆者點校《清涼山傳志選粹》所輯的附錄中乾隆皇帝第三次去五臺山,登上黛螺頂所作的詩《跋馬至黛螺頂》:
螺頂不為高,積雪路頗滑。
策我云錦錐,遂至金輪剎。
獅王坐堂堂,黛髻足底口。
莫作顛倒會,十六本二八。
乾隆皇帝鐘情于黛螺頂的自然風光,想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頂,這樣就省去了朝拜五個臺頂的攀登之苦乃至風雨雪的阻擋。在乾隆四十六年( 1781)春,乾隆把演教寺住持青云和尚叫到行宮,讓他辦這件事,5年后,他來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青云和尚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一殿。乾隆五十一年( 1786)三月,乾隆來黛螺頂參拜了五方文殊,開始了五臺山歷史上的“小朝臺”并留有詩一首,刻在黛螺頂五方文殊殿前的石碑上。關于把五方文殊合塑一殿的想法,也許是乾隆皇帝的旨意,也許是青云和尚與小沙彌略知乾隆皇帝對黛螺頂風光的偏愛,迎合圣意,把五方文殊合塑于黛螺頂。
乾隆五十七年( 1792),乾隆皇帝再次作詩《登黛螺頂》:
黛螺不比葉斗高,東頂峰之降岡也。
北望東可復罷乎,筍輿乘暇言登者。
五步十步率一息,羽林都許乘輕馬。
更東望海峰實近,廓然真足小天下。
五臺文殊智與號,殿中真察肖非假。
一乎五乎孰是乎,不出金剛六如寫。
嘉慶皇帝雖然沒有巡禮五臺山五個臺頂,卻在嘉慶十六年( 1811)春五月十八日在黛螺頂領略了五座臺頂風光,從而寫下了東、西、南、北、中五頂的《五臺贊碑文》。
從此以后,朝山僧侶到此寺正殿參拜,即可代替朝謁五座臺頂,省去許多路程。但也有區別,登五座臺頂朝拜文殊菩薩叫大朝臺;登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則叫小朝臺。俗有“不登黛螺頂,不算臺山客”之說。
名勝古跡導游詞 10
仙都,位于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境內,是一處以峰巖奇絕、山水神秀為景觀特色,融田園風光與人文史跡為一體,以觀光、避暑休閑和開展科學文化活動為一體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亦是一個山明水秀、景物優美、氣候宜人的游覽勝地。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云霧繚繞。有奇峰一百六、異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的`美譽。
由于仙都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奇峰異石,千姿百態,非鬼斧神工難以辦到,歷其景者當疑入武陵之源,歷代于此筑舍,隱居讀書,問仙求道者不乏其人,文人墨客多為仙都諸景吟詩作賦或刻于石或載于典,古跡滿目,尤為景物增色不少。
4月—6月是最佳旅游季節。仙都以峰巖奇絕、山水神秀為特色,景色優美,全年美景皆可入畫,加之摩崖石刻眾多,各種書法琳瑯滿目,可以來此寫生,收集素材,激發創作靈感,已被授予“中國攝影創作基地”。夏季這里山青水秀,且是好溪漂流的最好時節,可盡享山中樂趣。
此外,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仙都都將舉辦旅游文化節。公祭軒轅黃帝、登山競技、攀巖比賽、飛渡表演、民間文藝表演等熱鬧非凡,打破山林中常有的寧靜,另有一番風味。
名勝古跡導游詞 11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上午好!
我是頤和園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姓張,大家可以稱我張導。今天就有我來帶領大家共同游覽這個清代的皇家園林——頤和園。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使我們共同度過這一美好的時光。
頤和園共占地290公頃,其中陸地四分之一,水面達到了四分之三。根據皇家園林建園的用途和特點,可將頤和園景區分為政治活動區,帝后生活區和風景游覽區三個部分。這里是世界上造景豐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長廊是我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也稱畫廊。因為在廊中有很多的彩繪,小朋友猜猜,有多少幅?多達14000余幅,而且很少有重復。其人物畫多采用我國的古典文學名著,例如《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所設計的內容時間跨度很大。
名勝古跡導游詞 12
太原是我國最著名的歷史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蘇州·杭州·開封·洛陽在內,毫不遜色。
太原,是一座據有2520年的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全國來說,連續不斷地傳承2520年歷史的古城微乎其微,在世界上也是少數。它的長處就在于它的人文美和歷史美!名都自古是并州!
太原的名勝古跡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晉祠·雙塔寺·崇善寺·蒙山·崛圍山等等。
晉祠始建于北魏,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有著名的周柏·隋槐還有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著名的宋塑仕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雙塔寺:是由宣文塔跟文峰塔組成,創建于明萬歷年,宣文塔是奉供佛舍利子·藏經書·供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圣地。共十三層,總高54.78米。文峰塔實施封建社會地方士紳為補輔該地的缺陷,振興地區文化的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十三層,總高54.76米。
名勝古跡導游詞 13
泰山古稱“岱宗”、“岱山”,世稱“東岳”,為“五岳之首”、“五岳獨尊”,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高度1545米。泰山以其有容乃大的氣魄將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地質地貌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泰山便被視為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征,也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據史書記載,秦代以前曾有72位帝王到泰山祭告天地,秦以后又相繼有12位皇帝來泰山封禪朝拜。泰山目前有保存較好的古建筑群26處、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800余處,泰山古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形成于28億年前的太古代,地質年代久遠,有群峰拱岱、山水相依、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山系,“穩如泰山”、“重如泰山”即源于泰山獨特的地質特征。泰山現有百齡以上古樹名木18000多株,其中23株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2006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成為世界文化、自然、地質三重遺產。
近年來,泰山景區秉承“愛護遺產,享受遺產,傳承遺產”的宗旨,牢固樹立“嚴格保護,永續利用,實現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樹立中華國山地位,打造四重世界遺產,把泰山建設成國際知名遺產地和旅游目的地”的工作目標,“跳出泰山看泰山,放眼世界看泰山”,不斷強化泰山文化、自然、地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利用,以保護筑基石,以項目強后勁,以服務樹形象,以促銷引客源,全面推進了景區的科學發展。連續取得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座中國書法名山、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游示范區榜首、中國旅游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青年喜愛的旅游目的地、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等一系列高含金量品牌;連續兩屆排名“中華100大人文與生態名山口碑金榜”首位,榮膺“中華國山”特別美譽;先后與臺灣阿里山、日本富士山、韓國漢拿山締結為友好山,與巴西阿拉里皮世界地質公園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泰山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
天下第一泉風景區位于山東省省會濟南市市中心,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由“一河(護城河)一湖(大明湖)三泉(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三大泉群)四園(趵突泉公園、環城公園、五龍潭公園、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組成,是集獨特的自然山水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于一體的精品旅游景區,總面積3.1平方公里,是國家重點公園、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
景區擁有悠久的歷史。趵突泉,古稱“濼”,《春秋》記載,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于濼”,宋代曾鞏取其跳躍奔突的特點,定名為趵突泉;護城河,始建于漢代,形成于元代,完全貫通于明代,《歷城縣志》記載“明洪武四年,護城河繞城一周,池闊五丈,水深三尺”,是一條連接泉湖、與泉城歷史文明相伴而生的城市河流;大明湖,古稱歷水陂、蓮子湖、西湖,北魏《水經注》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金代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之為大明湖。
景區以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為核心,泉流成河、再匯成湖,并與明府古城相依相生,泉、河、湖、城融為一體,集中展現了獨特的泉水水域風光。泉城最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三大泉群71處名泉齊聚景區,其數量之多、形態之美、水質之優、歷史文化之厚、科普科研之價值,堪稱世界之最;大明湖是由眾泉匯集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湖南岸流入,水滿時從湖北岸始建于宋代的北水門流出,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巖構成,恒雨不漲,久旱不涸,素有“眾泉匯流,平吞濟濼”之說,被譽為“泉城明珠”,“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她的最好寫照;由泉水匯流而成的護城河,宛若一條玉帶環繞古城,又如一條項鏈串聯景點,全長6.9公里的航道可謂“一河連百景”,沿護城河乘畫舫前行,可一覽黑虎嘯月、趵突騰空、濼苑齊風、龍潭觀魚、月牙飛瀑、鵲華煙雨、匯波晚照、秋柳含煙、超然致遠、曾堤縈水等310余處名勝景觀,形成了一條資源獨特、風景秀美、文化厚重、保存完整、全國獨一無二的泉水游覽景觀帶,讓游客“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致”,成為泉城特色標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景區自然風光秀美,人文底蘊深厚,泉河湖泊之外,還有人文景觀、建筑小品二百余處,重要的人文建筑二十余處,有始建于元代的江北第一樓超然樓,始建于北魏、現為明代建筑的濼源堂、娥英祠、三圣殿(統稱三大殿),還有萬竹園、歷下亭、白雪樓、滄園、尚志堂、秋柳園、遐園、枕湖樓以及觀瀾亭、鵲華橋、來鶴橋、望鶴亭、六角溪亭、楓溪扇面亭、得月亭、月下亭、天心水面亭、小滄浪亭等;歷史遺跡十余處:濼上臺、秦瓊故宅遺址、北水門、匯波樓、明昌鐘亭、古歷亭舊址、潭西客夜碑等;名人故居五處:紀念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南豐祠,紀念南宋愛國英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稼軒祠、紀念宋代著名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的李清照紀念堂與易安舊居、紀念明代兵部尚書鐵鉉的鐵公祠、紀念現代文豪老舍的“老舍與濟南”陳列館等;歷史紀念建筑六處:五三亭、五三碑、濟南慘案紀念堂、中共山東省政府機關舊址、國民黨濟南戰役臨時指揮部舊址、解放閣、濟南北城墻舊址等;太湖名石五塊:龜石(元代散曲家張養浩云莊別墅遺物,與龍、風、麟石同稱四大靈石,為濟南第一名石)以及待月峰、虬石、壽石、夔石。其中,濼源堂、歷下亭、鐵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明湖、萬竹園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五三”紀念園、解放閣不僅是革命歷史遺跡,還是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名勝古跡導游詞 14
太原是我國最著名的歷史名城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與全國任何一個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蘇州·杭州·開封·洛陽在內,毫不遜色。
太原,是一座據有2520年的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全國來說,連續不斷地傳承2520年歷史的古城微乎其微,在世界上也是少數。它的長處就在于它的人文美和歷史美!名都自古是并州!
太原的名勝古跡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晉祠·雙塔寺·崇善寺·蒙山·崛圍山等等。
晉祠始建于北魏,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度清澈見底。祠內有著名的周柏·隋槐還有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著名的宋塑仕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雙塔寺:是由宣文塔跟文峰塔組成,創建于明萬歷年,宣文塔是奉供佛舍利子·藏經書·供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圣地。共十三層,總高54.78米。文峰塔實施封建社會地方士紳為補輔該地的缺陷,振興地區文化的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十三層,總高54.76米。
名勝古跡導游詞 15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
下面我要給大家講講天壇的傳說,現在大家抬頭看一下這就是美麗的天壇,從遠出看是個八角形寶塔。
天壇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聳寺深古縱橫,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唯我獨尊,從南向北看中間高,兩邊低,好似屋頂像王者之屋,稱王屋山。天壇原名叫瓊林臺,因皇帝在山頂設壇祭天,后人為了紀念,該為天壇。為了紀念皇帝老師華蓋對皇帝指點,把天壇峰前的山叫華蓋峰。
我們走過天壇,又來到了望景寺,這里可以這人觀賞天壇的風景。
永遠不變的',始終居于天空的正中,它是紫微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北極星。人們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宮殿,稱它為“紫宮”。皇帝稱自己為天子,就是天帝的兒子,他所居住的宮殿就叫“紫宮”,“禁”是指禁地,皇宮又叫大內,警衛森嚴。所以北京皇宮叫做紫禁城。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樂四年(1406)到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整個工程用歷時14年。紫禁城到現在已有600年的歷史。明朝有14位皇帝、清朝有10位皇帝在這里生活起居治理國家,共有24位皇帝在這里統治中國達491年。
紫禁城占地面積7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據說紫禁城有宮殿9999間半,因為上天居住的地方有房間一萬間,皇帝自稱為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兒子,兒子不能比老子多,所以只能造9999間半,就是9999.5,也就是我們傳說中的九五之尊的意思。如果一個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每天住一間房子,當他把所有房間都住完一遍的話,那么他已經是27歲零四個月了。
1973年統計的時候。其實紫禁城共有宮殿房屋8704間。房子依然是很多,我們今天不可能把每一間房間都看一遍,也沒有意義,今天我會帶大家走最經典的路線,所有的最重要的建筑都建在中間這條路上,也就是中軸線,那么我們一會一直沿著中間這條路往前游覽,不走回頭路,好馬不吃回頭草。
每年都有近1000萬中外游客到故宮參觀游覽。因為故宮是全年365天開放的,算起來,每天平均要接待將近3萬人呢。所以故宮里人很多,大家要隨時跟緊我一起游覽,不要走散了。
名勝古跡導游詞 16
杭州西湖是我國十大名勝之一,面積5.6平方公里。西湖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站在西湖岸邊,胸中頓覺朗然:滿眼一片煙波浩渺的湖水,環繞著綿延起伏的山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周圍,繁花似錦,芳草如碧,曲徑風荷,樹影斑駁。經過歷代裝點,使江湖、山林、洞壑、溪泉、春華秋實、夏荷冬雪等自然之勝與左剎、叢林及園林藝術家的雕鑿融為一體。
早在南宋年間,西湖即有“十景”著名天下,它們是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夕照、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柳浪聞鶯、花港觀魚、南屏晚鐘、雙峰插云、三潭印月。
蘇堤春曉是西湖十景之首,堤上遍種桃柳。每當春天的黎明時刻,月落星稀,晨鐘初響,悠揚悅耳。此刻堤上垂柳低拂,曉靄迷茫;放眼曉霧中的湖光山色,耳聞百鳥和鳴的啾啾之聲,使人飄飄欲仙。
斷橋殘雪,是神話《白蛇傳》中許仙與白娘子相會定情的地方。斷橋是白堤與陸地相接的.一座石拱橋,由于神話傳說,使它家喻戶曉。斷橋兩旁,桃披紅云,柳籠綠霧,香風送爽,波光搖翠。待到冬末積雪末化時,這里又是觀賞雪景的好地方。
三潭印月是在蘇東坡治理西湖后,作為湖界而在水中立的三座小塔。塔狀如花瓶,浮漾水中。塔面有五個距離相等的圓洞。月明之夜,塔內點起燈火,水面上就會映出很多月亮。其景撲朔迷離,忽兮晃兮,勝似仙境。
杭州為吳越古都,又是絲綢之府,魚米之鄉,人物輩出,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傳誦千古的詩篇,與西子湖畔大量名勝古跡如在西子湖畔的岳王墓、秋謹墓等,互為印證。另外,還有游客必往的靈隱寺、虎跑泉、六和塔等,構成以西湖為主體的30平方公里的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如今的西湖正以其更加嫵媚的美姿,吸引著五洲四海的賓朋游人。
名勝古跡導游詞 17
浚縣古稱黎陽,位于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65公里,衛河蜿蜒縱貫全境,淇河沿西部邊界南流,處于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的中心位置。縣域面積1030平方公里,耕地93.4萬畝,轄8鎮2鄉,489個行政村,總人口68萬。浚縣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
浚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杰地靈,國家歷史名城之一。境內現有名勝古跡300余處,其中國家級保護單位10處,被國家旅游局公布為AAAA級旅游景區。浚縣古廟會歷史悠久,被譽為“華北第一大廟會”。浚縣物產豐富、人民富足,驕傲是我們的專利。民諺有云,“北有黎陽,南有蘇杭”。對中國古都之首的西安,浚縣人也不感冒。他們常說:“西安有啥好?他有啥俺也有。它有鐘鼓樓,俺也有;它有古城墻,俺也有,而且他是磚頭,俺是青石;它有大雁塔,俺有八卦樓;它有兵馬俑,俺有泥咕咕;它有碑林,俺有摩崖書法;它有皇宮,俺有老奶大殿;它有半坡石器遺址,俺有大賚店石器遺址;它有華山論劍,俺有大禹治水;它有關中書院,俺有黎陽書院;它有終南別墅,俺有霞隱山莊。”這并不奇怪。有人說,十年歷史看浦東,二十年歷史看深圳,一百年歷史看上海,一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看西安,五千年歷史看洛陽,八千年歷史看浚縣。
要想真正的`認識浚縣,了解浚縣,還是親自來看一看吧!
名勝古跡導游詞 18
紅星火山地質公園,亦稱謂紅星火山巖地質公園,或紅星地質公園,位于黑龍江伊春市紅星林業局大平臺施業區,距伊春市中心160公里,占地面積20,188公頃,是繼五大連池之后又新發現的火山地質奇觀。這里大片的`火山溶巖、石海以及周邊多樣生態類型為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丹頂鶴、駝鹿等國家1、2級保護動物達47種,植物511種,被譽為"黑龍江動植物資源保護區"。
公園有三大奇特景觀:火山地貌、杜娟花海、庫爾濱霧松。
火山地貌。是由于此地從晚石碳紀、早二疊紀、晚二疊紀以來多次發生火山運動、玄武巖噴溢而形成的地質現狀。
火山巖形成年代久遠,巖石表面苔蘚豐厚,古生植物繁茂,并且石在林中,林在石上,石在花中,花在石上,氣勢磅礴,景色怡人,是中國罕見的地質奇觀。
名勝古跡導游詞 19
太原古稱晉陽,又稱"并州”。亦有“龍城”之美譽。是山西省的省會。在轄區古交市發現的“舊石器文化遺址”證明在十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5020年前唐堯最初建都于此。太原三面環山,是一座歷史古城曾為北部邊防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中原北門之稱。太原也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商業、工業城市,在清代,這里的糧行、綢緞、錢莊等十大行業曾盛極一時。
太原市地肥水美物產豐富。清徐葡萄、晉祠大米、老陳醋都是享譽四海的名產。太原市的旅游資源豐富,人文景觀眾多,古典園林晉祠風景優美,文物薈萃,祠內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堪稱晉祠三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天龍山石窟,包容了東魏、北齊、隋、唐、五代近五個世紀的作品,是領略東方石窟藝術魅力的好去處;龍山石窟是全國最大的、保存完好的元代道教石窟群;有太原城市標志之譽的'雙塔寺、塑有千手千眼11面觀音的祟善寺、展覽有名貴殷代銅觥的山西省博物館,都是游覽觀光的好去處。
太原最早見諸于史料是公元前497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當時建晉陽城的是晉國大夫趙鞅的家臣董安于,城址就在今太原市晉源古城營一帶。董安于利用西依懸甕山,東臨汾河水,南傍晉水的險要地形,修筑成了堅固的城堡。因其在晉水之陽(古人以水北為陽),取名晉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初設太原郡,郡址就設在晉陽,晉陽因此又稱為太原。
漢代設并州刺史部于太原,自此各朝各代又稱太原為并州,故太原簡稱為“并”。南北朝時期,太原城開始走向輝煌,到了隋朝已是黃河流域僅次于長安、洛陽的第三大城市了。五代十國中的后唐、后晉、后漢、北漢都因起兵于太原而立國,所以太原又有“龍城”之譽。宋、金、元時期,太原城飽經戰亂,幾經被毀,后又重建。明清時期,太原經濟長足發展,“晉商崛起”,以今太原、太谷、祁縣、平遙等地商人為代表的晉商首創商業票號,曾富甲華夏,匯通天下,其貨幣經營資本不僅壟斷了中國貿易和資金調度,而且插足于整個亞洲,觸角伸向歐洲市場,為太原的經濟發展再創輝煌。
名勝古跡導游詞 20
位于臺北縣萬里鄉緊鄰野柳風景區,在基隆西北方十五公里一處突出海野柳海洋世界中岬角之前,處于得天獨厚的天然海景環繞之中。全年開放的海洋世界,是國內唯一的海豚表演館,廣大的觀眾席可容納3000人,每到假日吸引無數游客前來觀賞。野柳海洋世界其實除了可愛的海豚外,這兒還有擬虎鯨、海獅表演及不定期更新的外國表演節目,如高空跳水、水上芭蕾、特技秀等,樣樣精彩可期,每場表演約60分鐘
野柳風景區沿岸地理景觀豐富且多變化:單面山、燭狀臺、女王頭、海蝕平臺、海蝕凹壁、海蝕洞等數十種特殊的地形,讓人不禁感嘆造物者的鬼斧神工。
野柳海洋世界在野柳的外海有一片潛礁,巖礁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透過游艇的玻璃底,從船艙中可以—海底牧嘗人工魚礁、魚群、珊瑚、海葵、墨魚、蝦、蟹和海膽等生物,五顏六色,美不勝收,讓您不用潛水也可盡情一覽海底的美妙景色及有趣的水底生態。
野柳海洋世界擁有全長約100公尺的海底隧道水族館,展示近200種的稀有魚類及海洋生物,并不定期更新,是提供親子同樂的最佳課外教材,乃由地下改建為水族館,耗資千萬元,其展示的內容強調特有習性及不常見的魚類;而野柳海洋世界的海洋生物標本展示區則有多種珍貴海洋哺乳動物與魚類的實體和骨骼標本,極具教育功能;海豚紀念館—陳列海豚標本,可以看見巨大體型的'海豚標本,以及稀有的、號稱海龍的日本深海魚標本,讓人有親臨海底的感覺。
海洋世界的招牌表演—海獅特技表演,聽著訓練師的指示,輕巧的做著表演,別看海獅身軀渾圓肥厚,水中矯健的身手,絕不輸其他海洋動物,也是野柳海洋世界中頂熱門的表演,場場爆滿。海洋世界的海豚表演可說是受到大人小孩的喜愛,其中,海豚上岸向觀眾致意,學習各種高難度動作,性情馴良、感情細膩,是一種極具智慧且通人性的海洋生物,自水中飛躍而起的海豚,完美的拋物線,更是動物界中的水上芭蕾,讓人看得目不暇給。
野柳海洋世界的精采表演,讓許多人聞名而來,不但是適合全家大小、機關團體休閒、旅游的好去處,更是富有教育意義,讓大朋友小朋友都能學到知識,增廣見聞;而配合野柳風景區的人潮,造就了野柳旅游的盛行,民宿、飯店等旅游產業也逐漸興起,讓民眾能將野柳玩透透。
【名勝古跡導游詞】相關文章:
臺灣名勝古跡導游詞04-21
名勝古跡導游詞15篇11-15
名勝古跡導游詞(15篇)11-15
名勝古跡導游詞匯編15篇11-15
名勝古跡導游詞(匯編15篇)11-16
臺灣名勝古跡導游詞8篇04-21
名勝古跡作文02-16
名勝古跡的作文06-04
關于名勝古跡詩句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