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與感悟
教學反思與感悟
更新時間:2024-05-21 08:36:32
  • 相關推薦
教學反思與感悟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反思與感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反思與感悟1

  讀了這篇文章,總體感覺是反思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一名反思型的教師才能夠順利地、高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使幼兒在教學中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益。

  這學期我所帶的幼兒從托班升上了小班,雖然孩子們有了集體活動的經驗,但是對于這些小年齡的幼兒來說,要吸引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的注意力卻并非易事。所以每節活動課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能吸引孩子們的興趣,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我想這個考慮就是活動前邊預設邊反思吧。就拿教學活動《橡皮膏小熊》來說,在教學開始出示貼滿橡皮膏的小熊,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們年齡小,對于動物玩具很是喜歡,而且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常常把玩具當成真實的事物,所以受了傷的小熊立刻引發了他們的興趣,對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個好的開始。

  按照預設的過程,我應該給孩子們講《橡皮膏小熊》的故事了,可是我發現他們對小熊為什么會受傷很感興趣,都想來說說,猜猜,所以接下來,我就順著孩子們的猜想,即興提問:你知道為什么小熊的的鼻子會受傷嗎?請你來猜一猜?立即就不少幼兒說“摔了跤碰到鼻子了”;有幼兒說:“用手指挖鼻孔了”,很多種可能性從幼兒口中說出,我覺得這樣的提問既發展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更是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經歷表達了出來,這樣的討論對于這節活動課的目標:通過故事懂得一些保護自己的方法,也是有幫助的,比單純的'從故事中尋找小熊受傷的原因靈活得多。這個我想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邊教學邊反思”吧。我認為邊教學邊反思,教師要根據孩子們的表現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雖是教師的即興發揮,但關鍵的是要圍繞教學目標去進行,否則就成為教師的一種無目的性的改變,毫無意義。

  最后就是活動過后的反思,活動后的反思,需要我們老師像放電影似的,將孩子們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整理一遍,然后圍繞目標達成度進行反思并用文字記錄下來。在這個活動的反思中,我這樣寫道:“孩子們在整個活動中思維活躍,對于老師的提問:“請你猜猜看,小熊的鼻子(膝蓋、屁股)怎么會受傷的?”時,孩子們更是積極思考,大膽表達,從而更加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護自己!边@樣寫既把孩子的表現記錄下來,更是把老師增加的有價值的提問也記錄下來,為今后開展教學活動積累經驗。

  總之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覺得成為一名反思型的教師不僅對于孩子的成長有益,對于教師自身的成長也是大有益處的。

教學反思與感悟2

  ——聽黃艷老師執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今天聽了我校區級骨干教師黃艷執教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第二課時教學,深有感觸。黃老師那親切的語言、自然平等的教態,扎實深厚的教學功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課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父母之愛”,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學習這個單元的主要任務是,“把握主要內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主要寫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寫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母親對此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卻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極了”的鼓勵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長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明白,父母兩個極端的斷言,其實是兩種不同形式的愛。文章語言平實,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愛,理解愛,明白鼓勵與批評在成長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學習這課的具體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父親和母親對巴迪的詩為什么有不同看法;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黃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幾個亮點:

  1、這堂課的強化了目標意識。

 黃老師在課堂上的每個環節都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在先,這樣教師的教才能游刃有余,學生的學才會有的放矢。上課不只是完成預設的任務,要根據學情的變化,靈活調整預設的環節。當學生的感悟水到渠成時,不妨趁熱打鐵,達到認識的完整性,深刻性。如,讓學生默讀課文第1-14自然段,標出母親評價的動作、神態、語言的語句;父親評價時的動作、神態、語言的語句;“我”聽到父母評價后的感受的句子。在交流中,讓學生品讀,說出感受。老師小結時告訴學生,抓住心里活動,動作、對話來描寫人物,是一種很重要的描寫方法。讓學生學有所得。又如,學生對父母的愛的認識,從字面上都能理解而且有些學生說得挺精彩的,老師馬上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生活中你擁有怎樣的愛,讓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透徹。學習這篇課文是要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黃老師在這一點上也處理得很好。

  2、重朗讀、重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景。”關于閱讀教學,標準中進一步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

  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绷⒆憬滩谋旧淼奶攸c,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水平,把學生自選學法,自讀自悟,教師扶助點撥作為基本的教學模式,以師生共同參與學習、營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情感氛圍為特色。

  這篇課文既有鮮明的形象,又凝聚著感情,滲透著深刻的哲理,文質兼美,富有人情味,而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感體驗十分接近。當學生交流到母親的評價時,黃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的不同感受。讓群體通過有感情地讀來獲得內在的感悟、體驗,達到資源共享,課堂教學將更加“豐實”。因此,黃老師這一點上做得特別到位。首先是引導學生讀課題,除了齊讀,還請了四五個孩子讀,“精彩極了”讓學生讀出興奮,讀出驚訝,讀出眼睛亮亮的;“糟糕透了”讀出不滿,讀出批評。讀第一自然段,讓學生抓住母親的動作、神態、語言,讀出母親的驚訝、興奮、鼓勵。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朗讀,學生不僅讀懂課文,還讀懂了文字背后的故事。如學生答到,我看到了這是一個溫馨的家庭。語文教學就應該這樣重朗讀重感悟。

教學反思與感悟3

  家電常識是門新課,即沒有課本,更沒有參考資料,教學難度可想而知。針對職業學校的學生厭倦枯燥的講解,喜歡靈活多樣的實踐加實訓教學,幾年來積累了許多媒體課件和視頻資料,在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踐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不怕臟和油,蹲在地下就動手,和坐在教室里判若二人,教學中講的內容,通過實訓,使學生知識掌握的深而廣,并且特別容易記牢。

  前幾天進行了家電常識的階段考核,我采用了三步考核方法:

  第一步考核的全是填空,是閉卷,這樣基本的知識大家還是要用心背過的,占三十分。

  第二步考核的實訓的拆裝,它包括二項內容,空調和冰箱的拆裝,這項考核包括電工用具的正確使用,及拆卸物品的規范擺放,最后完整的歸位到才拆時的.狀態。占三十五分。

  第三步是家用冰箱和空調的使用常識,采用抽簽的方法,抽到哪個就考哪個,是邊操作邊敘述的的考核方法。占三十五分。全計一百分。

  通過這樣的教學和考核,我認為不僅能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教學進度更圓滿的完成。

教學反思與感悟4

  【案例描述】

  學習了連續兩問應用題后,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商店里有185個書包,賣出一些后,還剩107個,賣出多少個?又運進書包249個,現在有多少個?”批改時發現有許多學生寫成:185-107=78(個),78+249=327(個)。顯然,他們是受了連續兩問應用題解題思路的影響。而受這樣的影響,很大程度上緣于學生解題時的不良的思維習慣與模仿、記憶式學習方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是這樣做的:

  師:(先把題目與錯誤的解題過程寫在黑板上)請同學們認真地讀題,想一想這樣的解法對嗎?如果錯了,你認為錯誤的原因是什么?

  (起初,有的學生不以為然,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解法是錯誤的。可經幾個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不斷地嚷著“錯了!錯了!”就使得他們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生:老師,我們把第一個問題求出的78個當成剩下的書包了。

  (顯然,這位學生屬于“上當者”。)

  生:老師,我們是受了今天學的連續兩問應用題的影響,把第一個問題的結果當成了第二 個問題的條件。

  (了不起,這位學生一語中的,其他學生聽了頻頻點頭。)

  師:這道題與連續兩問應用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我趕緊抓住機會,讓學生區別連續兩問應用題與一般兩問應用題之間的不同,以便學生更好的認識連續兩問應用題的結構。)

  生:這道應用題和連續兩問應用題一樣,都有兩個問題。不同的是這道題如果沒有解答完第一個問題照樣可以解決第二個問題。

  生:這道應用題的兩個問題之間沒有聯系,而連續兩問應用題的兩個問題是有聯系的,其中第一個問題是作為第二個問題的條件。

  師:對呀,連續兩問應用題中必須先解決第一個問題,然后將求得的結果作為條件再解決第二個問題,兩個問題的解答是有先后順序的。

  看來,學生明確了連續兩問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間的關系。我并沒有因此滿足,準備趁熱打鐵……)

  師:這道題能給我們什么啟示?

  生:以后做題時,一定要認真讀題,把題目意思弄清楚。

  (在教學中我們經?嗫谄判牡囊髮W生認真讀題,可收效甚微,而經學生自己感悟得到的體會,想必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不能因為課上教了什么,做作業時就不動腦筋地照課上學的去做。

  (這么深奧的道理在幾分鐘之內學生就體驗到了,這令我欣喜無比。)

  【案例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學生解題發生錯誤后,教師沒有包辦分析錯題,而是在留足充裕討論時間的基礎上,讓學生反思錯誤形成的原因及由此得到的啟示,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反思是一項重要的思維活動,是數學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學會反思,對自己的判斷與活動甚至語言表達進行思考并加以證實,能使學生真正深入到數學活動中;抓住數學思維的內在實質,為他們的后繼學習積淀經驗與方法。如何引導學生反思,讓學生在反思中感悟?我是這樣做的:

  1.引導反思知識獲取的過程,領悟學習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我比較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可是,往往新知一旦得出,就馬上進入練習階段,很少有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過程進行反思。其實,知識的得出固然重要,但讓學生反思是采取何種方式、通過何種途徑獲得則更有意義。因為后者能為學生積累諸多的學習方法,能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厚實的基礎。

  如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應引發學生回憶:剛才是通過怎樣的途徑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推導出的)這對你以后的學習有什么幫助?(當以后碰到一個新圖形時,可以想辦法將它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圖形解決)可見,反思后,學生易于形成—定的學習方法,這對于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益處。

  2.引導反思錯誤造成的原因,糾正不良的解題習慣。

  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很多錯誤,并非是方法不得當,或是知識沒掌握,而是因為某 些不良習慣造成的。如計算時把數字抄錯,計算小數乘法時忘在積上點上小數點,解應用題時斷章取義等。這些錯誤,即使教師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復叮囑,往往還

  是照錯不誤,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生本人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認識不足,他們在思想上未引起“警覺”的緣故。為改觀上述狀況,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收集自己的錯例,然后分析引起錯誤的原因,并研究避免錯誤的對策。這樣做,學生本人對自己易錯的地方有了較為深刻的體驗,他們在練習時就會自覺地加以注意,從而大大減少許多因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錯誤。

  3,引導反思實驗失敗的緣由,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為了讓學生親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我們經常會安排一些實驗。

  如:在圓周長的教學中,關于圓周率的得出,我們往往會讓學生分別測出若干圓形物體的周長與直徑,算出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再引導分析比值,得出是個固定不變的數……這些僅僅是教師理想化的設想。而在測量時,由于種種情況,學生算出的`比值與圓周率會出現很大的誤差。筆者曾做過幾次統計,計算出比值在3.1~3.4之間的往往不足50%。而教師卻常無視這樣的現象,按預定的教學設計作含糊其詞的解釋:這個比值其實是個固定不變的數,是3.1415926……。筆者認為,這樣 做,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是不利的,難以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準確性,從而影響他們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質疑的習慣。應該讓出現誤差較大的學生再測一次,找出引起誤差大的原因。這對于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體驗與創造來學習數學。反思是一種內省行為,它必須由學生親身的體驗方能進行。因此,讓學生學會反思,是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重要舉措。我們有必要對此深入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培養學生反思能力的方法與途徑。

教學反思與感悟5

  《比一比》是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比一比”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我們不僅教給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方法、思想。本節課我認認真真的設計教案,仔仔細細制作教具。

  本節課教學比較物體的多少、長短、高矮、輕重,讓學生初步感受比較的數學方法。

  課堂上利用了實物投影,呈現果樹、小兔子、木頭、石凳,以及小兔子搬磚、鉛筆、學生等景物和場面,師范性地提出了比較誰比誰多、哪個人高、哪個長等問題,讓學生在圖中找一找、比一比。

  “想想做做”安排了兩種形式的活動。一種是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了實踐活動,讓同桌兩個學生比較自己的鉛筆,哪枝長,哪枝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找幾個同學從高到矮排排隊。另一種是觀察并作出判斷,畫面中有些物體的`長短關系不是十分明顯,需要經過簡單的推理才能做出判斷。同時在課堂上教學活動要師生互動,人人參與,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進行。要體現學生的學習不為一時學會,而為一輩子會學;教師的教學不是教會少數,而是帶動全體。

  這節課學生們發言都很積極,由于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學生比較熟悉,課堂上基本都能夠掌握比較的方法,有個別學生有困難的,我下課對其進行了單獨的輔導,在輔導后,發現他們也能夠掌握方法了。

教學反思與感悟6

  國家的振興在教育,教育的振興在教師,提高教師的素質是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實踐證明,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李再湘老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寫就的《教師專業成長引導》一書,為推動教師的整體素質的提升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同時給好學的教師點燃了啟明燈,指引了前進的方向。假期中有幸讀到了李老師的這套叢書,受益匪淺。

  一直以來,面對“教學反思”,我倍感頭疼,要寫的似乎很多,又覺得無從下手。反思中發現了問題卻又不及時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于是,“反思”成了走過場,成了應付檢查時“臨時抱佛腳”的拼拼湊湊。歸根結底,沒有明白反思的重要性,更沒有把這個工作落實。讀了李老師關于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這一章節,收獲很大。他在書中明確了教學反思的概念,強調了教學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作用,闡述了教學反思的內容,具體到三個步驟。讀完全篇,讓人有“撥開云霧見晴空”的感覺。教學反思不是想象中那么神秘,那么高深。甚至我覺得反思應該成為一個老師一堂好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課堂的延續,是經驗的積累。李老師在反思內容中提到了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傷害,這個觀點讓人耳目一新。我們總在乎一堂課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時候我們在收集精彩。而同時我們忽略了很多細節。課堂內,教師不經意的動作言語往往容易給學生造成無形的傷害,可教師自己還難以察覺。也許一句用詞欠妥當的批評或是一句嘲弄的玩笑話,都可能觸動孩子敏感的心,打擊他的自信,更大的惡果是興趣的喪失。我們經常說到賞識教育,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我想這些都應該落實在教育的每時每刻。教育要“以人為本”,我們當老師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孩子偶爾的調皮或退步就對其失望,或者在批評人時口不擇言。另外我們要反思課堂內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要防止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進。也就是說,課堂上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安排不同的作業,優生加上幾道“思維訓練題”,讓他們多多思考,增加思維的含量。而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李老師在書中還提到了要反思教師自己的專業知識。確實,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就先得儲備好一桶水,否則豈不是誤人子弟?曾經,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總認為憑借已有水平教小學是綽綽有余,于是忽略了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殊不知,現代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內部進行著深層次的全方位的改革,要求我們創造性地投入新課程的改革。因此我們要反思自己內容教對了嗎?自己的知識儲備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嗎?自己的知識能夠滿足數學課程改革的需要嗎?要預先想好學生可能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問題,并要想好答案。不要不懂裝懂,或是搪塞學生“這是以后學習的內容”。我想,一個優秀的老師,必定以其淵博的學識成為其人格魅力的展示,俘虜學生的心,從而真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看完李老師的著后感言,我更是對他多了一份敬佩!疤斓莱昵凇保诿愫脤W的他與數學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一直沒有終止學習追求的步伐。我想,這肯定源于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才讓他有工作的熱情和動力。很多時候,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我們多了一份安逸,更多了一份惰性。我們總抱怨備課的單調,工作的辛苦,而更多時候我們沒有用心去享受工作的樂趣。我認為心態很重要。借用楊讕的一句話,別人問她家境那么好還這樣辛苦工作是為什么,她說“有些人是舒舒服服過辛苦日子,我是辛辛苦苦過舒服日子。”人,一輩子總要有目標,有追求。讓自己的人生精彩而有意義。李老師曾說,藐視困難,迎難而上,是通向成功的天梯。人生總得有追求,而追求只有同事業聯系在一起,才能給我們留下有價值的東西。李老師用他的執著追求和銳意進取換取了他事業上的系列輝煌。與其相比,我感覺很慚愧,從教十五年了,雖說工作兢兢業業,踏踏實實,但沒有什么大的成績。很多時候,我總認為當老師上好課批改好作業就行了。卻不料久不動連筆都會銹。而且在教研教改的浪潮中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養、寫作素養等等。教師有涓涓源頭的溪,教學才能左右逢源;教師有兼容并蓄的海,教學才能融會貫通。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建構終生學習的學習理念。閱讀面越廣,心胸才會更開闊,做人就會更完整,吸取的營養才會更豐富。

  韶華易逝,歲月輪回,青春不悔!李老師面對成績“而今邁步從頭越”。我當從他的經歷中學會勤奮努力,學會堅持不懈。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一個真正受學生愛戴、尊重的好老師!今天,我在別人的經歷中感悟,明天我在自己的感悟中成長!

教學反思與感悟7

  日前,我有幸在北海小學參加了越城區小學數學優質課暨課堂教學模式探索的活動。聽取了四節關于《圓的認識》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值得我們借鑒:

  首先能借助課件引入,讓學生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在探究半徑、直徑有怎樣的特點這一環節中,四位老師都能放手讓學生把圓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你發現了什么。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發現半徑和直徑的本質特征,發現直徑和半徑的關系,還發現在同一個圓中半徑相等,半徑有無數條,直徑相等,直徑有無數條,沿著直徑對折圓的兩部分重合等知識。這樣的`設計,我認為一方面充分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索、去發現,自豪地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另一方面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基于這樣的想法,四位老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研究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上,而把畫圓和認識圓的各個部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比較,并且掌握。最后,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在課末能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教師十分注重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給學生指引出方向,由扶到放,這樣的探究才能取得實效。

  最后,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在課末這些教師在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反思與感悟8

  青春,既可以是一個時期,又可以是一種狀態,還可以是一種精神境界。有的人回憶青春,有的人享受青春,有的人憧憬青春。它的內涵和外延都很豐富,怎樣巧妙引入,展開、探究、乃至升華這一話題,就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在情境中設置問題,注重引導學生在疑難情境中解決問題,這樣就容易達到基本的教學目標。如果把人生比作四季,那么哪個時期可以稱作“人生的春天”呢?學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引出本課的.話題。這樣就比平鋪直敘要生動形象的多。在青春內涵的探究中,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對青春的理解--包括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此時要根據他們的回答,引領他們走出誤區,恰當引導他們正確解讀青春的涵義。

  我們的青春要如何度過?這里借助多媒體展現他們熟悉的同齡人的生活情景,來引發他們對于自身的青春價值的思考。事實證明,雖然引例不多,但是鮮活的情境看來更貼近他們的生活,更具現實意義。在人生數十年中,青春還體現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青春這一話題的升華,引導學生認識到青春和年邁的區別在于心境,從思考青春的價值,到感悟人生。

  對于每個人來說,青春內涵都不盡相同,因此,在本課教學構思方面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只要透析了本課的主題,無論是立足于內涵的哪一方面,都能從各自的角度揭示青春的意義所在。

教學反思與感悟9

  如何寫讀后感,對學生來說是個困惑,對老師來講也是個困擾。借助《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我把吉春亞老師的讀后感教學搬進了課堂。以下是首次課堂的教學片段:

  1、導入“巧”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如何寫好讀后感,一起讀題。課件出示題目:眼睛明亮身材合體——如何寫讀后感師:讀了題目,你有疑問嗎?

  生:“眼睛”和“身材”是指什么?師:題目就是讀后感的“眼睛”,非常重要。“身材”是指文章的各個部分,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怎樣才能使讀后感的“眼睛”明亮,“身材”合體。

  亮眼睛,讓學生學會從題目入手,使用主標題加副標題的形式給讀后感命名。拿《魯濱孫漂流記》為案例,讓學生從中總結出讀后的感點:積極樂觀、堅忍不拔、自立自強……學生明白了主標題就是讀后感受最深的.核心精神,進而避免了千篇一律的讀《……》有感這類題目。

  2、“身材”部分的巧引

  導師:同學們,讀后感的“眼睛”部分明亮了,現在我們來看看讀后感的“身材”是指什么。我們人的身材是由頭、手、上身、腿、腳組成的,文章和我們人體一樣,也有“身材”,讀后感的身材是由這幾個部分組成的。板書:

  引——所讀的書

  概——主要內容

  身材 議——文中內容

  聯——身邊現象

  結——總結全文

  3、從結構入手,讓學生明白了寫讀后感的布局。

  以課文內容為例,讓學生在課堂上當場交流如何引出所讀的書。概括內容教學生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三要素,用三句話簡要把課文內容概括出來。議和聯是讀后感的重難點,學生不知道議論什么,聯系什么。于是,我讓學生聯系主標題,從文中找出描寫主標題的內容,然后對比生活中的自己做到了議論魯濱遜的內容了沒有,最后進行總結。

  從學生的初次習作成果來看,存在的問題有:感點概括的太大,太多,與下文內容形成了頭重腳輕的狀況;議論內容與感點脫節,南轅北轍;聯系生活部分有的學生寫的過于具體,細節描寫太多;段與段的過渡意識太差。

  針對以上問題,我覺得我的教學還缺乏“一線串珠”的思路,從學生習作作品整體性不強即可看出,在習作評講課上,我將補充并引導學生著眼點要小,議論和主題要照應,聯系生活不光可以聯系自身,還可以聯系社會,聯系身邊人、身邊事。

教學反思與感悟10

  一、簡化頭緒,刪繁就簡。

  高年級的課文篇幅長,內容深,每一段都精講、細講肯定是不現實的。我在備課鉆研教材時,就發現這篇課文第四小節是課文第一部分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絕好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第一部分的教學,我就以第四小節為突破口,讓學生反復讀第四小節,每次讀都有不同的要求:1、速讀,找出喬依具體幫助老婦人的小節;2、比較讀,出示一段話(概括描寫喬依幫助老婦人很賣力的語言)與原文比較讀,從而激發學生讀好這段話,積累這段細節描寫的語言;3、感悟讀,讓學生找出這段話中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畫面?然后再指導朗讀;4、揣摩人物的'內心后再讀(讓學生擔任喬依的代言人)5、學生靜心默讀,談談自己從細節描寫中發現了什么。

  這樣能夠以點帶面,把相關的片段串聯起來,在教學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既能很好地突破重點,又能使課堂環節環環相扣。

  二、關注語言,深入文本。

  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能游離于具體的語言文字之外,如果脫離了具體的字、詞、句來談感悟,那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在教學中喬依熱心修車時,引導通過“蹭破”、“摘下”、“幾乎沒有知覺”、“喘著”、“流下來”、“沾滿”、“臟”等字詞感受天氣寒冷,修車的工作費勁,但喬依仍然不怕臟、不怕累,賣力地幫助老婦人修車。在體會喬依生活貧困時,通過“……喬依開著那輛破汽車慢慢地顛簸著往前走。”“飛舞的雪花鉆進破舊的汽車,他不禁打了幾個寒戰!薄皢桃拦ぷ鞯墓S在前不久倒閉了,他的心里很是凄涼!钡染渥痈惺軉桃赖奶幘称D難。抓住這些重點的字、詞、句,就能深入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

  三、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對于高年級的孩子來說,掌握學習方法非常重要。因為到了高年級,孩子們更多地要嘗試自己學習,等升入初中、高中以后,學習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愛之鏈》這串愛的“金鏈”上有兩個小故事,在課堂教學中,我指導學生精讀第一個小故事,而這第一個小故事,著重又是第四小節(喬依對老婦人具體幫助的小節)的朗讀感悟,而對第二個小故事,則放手讓學生自學,完成填空:到了小餐館,老婦人看到了 ,突然想起了 ,于是就 。(這樣的設計,避免了課堂上的煩瑣分析,設想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把課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四、努力把“寫”擠進課堂。

  學生在學完全文后,引導寫一句話表達自己對“愛”的一點感受,可能要求對高年級學生來說要低一點,如果學生有一定的基礎,還是練習寫“喬依醒來后……”較為適宜。

  缺憾:

  1、在整個教學中,時間把握不是太好。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時間過長,第二部分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不夠充裕;

  2、由于教學時間的原因,對老婦人的這個人物形象的感悟有所忽視;

  3、學生的內心還不能真正走進文本,并不能從感動中學會關愛,從學生的朗讀可以見一斑。

 。ㄟ@是本人上學年教學《愛之鏈》后寫的一篇反思)

教學反思與感悟11

  星期三,我上了《李時珍》一課,整堂課下來,最大的感受是:學生在讀課文的時候,缺少一種味道,少了一份激情,一種個性!

  李時珍的偉大表現在他有一部偉大的巨著《本草綱目》,還表現在有一個偉大的編書歷程。這些只能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并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把教師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我想這就是我剛才覺得缺少一種味道的原因所在。

  如:在解決李時珍在編書的過程中是怎么做的這一問題時,我說課文中哪些語句最能打動你?當學生說出令他感受最深的語句時,應該讓學生說說為什么這里令你特別感動?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獨特感受通過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我卻沒有把說的機會、讀的機會留給學生,忽略了他們的獨特感受。

  上完這堂課,我不覺產生了以下幾點感觸:

  1、閱讀課教學重點是什么?閱讀教學之所以稱之為閱讀教學,其原因在于一個“讀”字,張田若先生認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朱作仁先生也認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忽視了“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源之水了。我想我的這節課就屬于讀不到位吧。可見只有多讀并讀出感情來,才能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才能明白字里行間的深刻蘊涵。因此,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培養語感,讓學生在課上把書讀順、讀好,從小養成正確的讀書習慣,為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勤輸“養料”。教學中,教師應重在讀的訓練,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精心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使學生始終處在讀書的享受之中。同時,閱讀教學又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依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等方面的特征,幫助學生解讀文本,選擇讀的方式,制定讀的目標,引導學生關注讀的過程!霸谧x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小學閱讀教學應倡導什么?第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還應將人文教育融于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寓教于樂、寓教于嬉、化靜為動、教與學統一。要防止從知識本位、教師主宰的極端走向情感本位、學生主宰的另一個極端。既不能以犧牲認知目標為代價來換取認知目標的達成,更不能以犧牲認知目標為代價來換取情感目標的達成。我們閱讀教學應努力做到人文性地讀,達到情知交融的境界,使學生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清。第二、我們的閱讀教學要返樸歸真,要努力做到“活”與“實”的統一。在活的形式中要有實的內容,達到形式活潑,內容充實,過程樸實,訓練扎實,教學時在吟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去閱讀感悟,活化語文學習,做到活中有方向,活中求實效,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活”。

  我覺得我們對新課標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膚淺的表層,并沒有領悟其精要,我們的語文課程改革任重而到遠。

教學反思與感悟12

  《識字6》以詞串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祖國大地不同地區頗具特色的風情。課文共12個詞語分為四組,第一組詞語表現的是塞北風光;第二組詞語表現江南春色;第三組詞語介紹海島夏景。第四組詞語表現的是高原景色。這些“詞串”,內涵豐富,展現了祖國大地的自然風光,字里行間充滿著中華兒女的自豪感。憑借圖畫,誦讀詞串,不僅可以認識本課生字,還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在:讓學生在認讀字詞、重在營造好的氛圍激發學生主動積極的學字基礎上,通過誦讀、想象去體會、感悟,讓學生由詞語想到具體事物,由詞串想到特寫的畫面,豐富學生想象的空間。

  1.課前跟學生交流他們游玩的經歷,讓他們找到游玩的'快樂。

  2.用本課需要掌握的生字帶著學生去旅游的形式,打破以往被動學字的模式,讓學生不經意間快樂認識、了解生字,從而導入新課。課前我還有針對性地復習了帶“喬”的字,進行有趣的猜字認讀游戲,與科學認讀相結合。

  3.借助拼音,自主識字。讓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

  4.初讀課文,先一行一行讀,糾正錯音,并提醒注意詞語之間要停頓,重點指導易讀錯的字音。

  5.簡單了解塞北、江南、海島和高原的地理位置。對于地理知識還比較空白的低年級孩子來說,所以我以一幅中國地圖導入進來,標出長江,長城,首都的位置,然后根據提示把這些位置在地圖上出示出來,把較難的問題變得很直觀,有助于學生理解。

  6.圖文結合,引導誦讀,讀中感悟。本課韻文優美,重要指導好學生的朗讀,所以每個景點,我都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大家欣賞美麗圖畫,傾聽動聽的音樂,通過圖畫體會感情,通過音樂激發感情:

 。1)學習塞北時,我采用了先讓學生看一幅塞北的草原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草原的遼闊,接著讓學生看一群駿馬在塞北遼闊的草原奔跑、聽塞北瑟瑟秋風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駿馬奔跑的速度,引導學生來說說在塞北草原騎馬的感覺,并帶著這樣的感覺讀一讀。還讓學生將三個詞語串聯成一句句子,鍛煉了他們對詞語的使用。

 。2)伴著音樂《江南好》在柔美的音樂聲中讓孩子一下子從草原走進江南,然后充分利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感知,利用白居易的《江南好》,讓學生感悟江南的美,引導學生說出江南的美,讀出江南的秀美,最后讓學生背背跟江南有關的古詩。

  (3)比較讀,讓學生從朗讀感受塞北和江南不一樣的地域風情。教學時我指導學生“不一樣的詞讀出不一樣的味,一個詞讀出一處景,一組詞讀出一幅畫!

  (4)感受海島風光時,出示了一幅配著浪花聲的海島圖,讓學生看著圖片戴上太陽帽,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體會海島的炎熱、椰樹的挺拔,為了讓學生感受海島風光的迷人,我出示了一組海島游玩風景圖讓學生跟著音樂體會海島的迷人風情,并讓他們帶著這樣的心情讀一讀。

 。5)最后到高原一組詞由一首動聽的《青藏高原》和相應的一組高原圖景引入,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高原壯觀的感受。

  在整個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充分想象感悟,反復誦讀。在反復的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讓學生讀出感悟、讀出韻味、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從而感受到了讀書的快樂!

  在備課與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兩點不足之處:

  其一,讀的形式還較單一,讀的層次也不夠分明。在通過圖文聯系對整篇詞串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縱向歸類讀詞,進一步訓練學生思維。教師的語言還可以錘煉得更精美一些。學生在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介紹風光時,語言較貧乏,還不能充分想象,只能簡單地說幾句,還有待加強訓練。

  第二,其實四組詞串分別代表了四季中中國最典型的景色所在,不僅每組詞串有聯系,四組詞串也暗含內在關聯,但是課上我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挖掘,內涵還不夠深刻。

  教學是有缺憾的藝術,我愿在講臺上把這門藝術演繹得更加完美。

教學反思與感悟13

  今天,我給同學們講授了習作3《寫讀后感》。此節習作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發展,運用讀后感這一讀寫結合的形式,激發學生讀寫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那么,如何讓學生寫好讀后感呢?

  要寫好讀后感,關鍵在于把握好“讀”與“感”之間的關系,尤其是結合實際,寫出真情實“感”。在教學中,我發現了學生寫讀后感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

  第一、“讀”和“感”分離。有些同學寫讀后感,只寫“讀”而不寫“感”,成了這本書或這篇文章的“內容簡介”。也有同學寫讀后感,只寫“感”而不寫“讀”,成為無根底的隨意而發的感慨。

  第二、“讀”和“感”在讀后感之中兩分天下,這也是不對的。前邊的“讀”實際上是寫文章內容簡介,后邊發一通感慨。

  第三、不會結合實際,感想很空泛。

  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做了如下的指導:

  一、精心細讀課文。

  首先要指導學生用心地“讀”,理解地“讀”,有情感地“讀”。沒有這樣的“讀”,不可能有“感”。

  二、要選好“感點”。

  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的讀后感,可“感”的點很多,要寫好讀后感,必須選好“感點”。感點是由書中某一個地方的內容引起的,引發我們體會的`地方,它不是憑空產生的。一篇文章,給學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說學生從中得到的體會不止一個。面對眾多的感點,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最善于寫的一個或幾個感點,作為自己寫讀后感的切入點,不可面面俱到。

  三、聯系實際談感受。

  讀了一篇文章,產生了對現實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問題的思考,于是激發了“感”。首先,是聯系個人實際。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沒有情感的讀后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讀后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跡觀點,聯系實際生活中的人物言行,這樣的讀后感才是有價值的讀后感,這樣的讀后感才是真實感想。

  總之,寫讀后感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梢韵葦⑹鑫恼聝热荩蠹姓勼w會,這種寫法適于只談一點體會。還可以邊敘邊談體會,“讀”和“感”交叉寫,這種寫法可以談幾點體會。不離開文章的內容,要真切聯系自己的實際抒發感想,聯系實際一定要實事就是,寫出自己的真實感想。

教學反思與感悟14

  本單元的課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寫相同的動物,如豐子愷和葉.諾索夫同寫鵝,有的是同一作家寫不同的動物如老舍先生寫的貓和母雞。但在同一單元中同時出現兩篇不同國家不同作家寫的同一種動物——鵝,這是過去教材中不曾出現的,而鵝這種動物在兩位作家筆下既具有相同之處又具有不同之處.在教學時如果注意和進行對比教學,學生會對課文理解得更深刻同時對文章的寫法會有所感悟。

  比如這兩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都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白鵝”的特點。如果能通過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感受作者語言各自鮮明的特點,將會使教學事半功倍!栋座Z》是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上敘述鵝的高傲的特點,把鵝稱做“鵝老爺”。

  《白公鵝》是從鵝的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寫出它“海軍上將”的特點。雖然兩位作者都喜愛鵝,但敘述的語氣不同,豐子愷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而葉諾索夫更多的是欣賞,并且語調輕松,頗有調侃的味道。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當前的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

  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詞語教學上,重視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栋坠Z》最后一句寫到“用它和鮮白菜一起熬湯喝——那它就要大吃一驚了”為什么這里是熬(āo)(第一聲)而不是(áo)(第二聲)!鞍尽痹谧值淅镉袃煞N讀音

  āo和áo,前者的解釋是烹調方法,把蔬菜放在水里煮:熬白菜、熬豆腐。后者解釋為①把糧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狀,煮粥;②為了提取有效成分或去掉所含水分、雜質,把東西放在容器久煮:煮鹽,煮藥。③忍受(疼痛或尖刻的生活等):熬夜,熬苦日子。顯然聯系上下文,是把白公鵝與蔬菜放在一起久煮,所以是第一聲。

  當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說、聯系上下文猜想意思。

  于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說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說,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說,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說,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么有關?孩子們馬上說出是水,因為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說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再如“耀武揚威”一詞的理解,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

  我借機引導學生注意這個詞語的構詞方法:這個詞語在構詞上有什么特點?隨著我手的指點,學生明白了“耀”和“揚”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么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

教學反思與感悟15

  朱熹的一首小詩《觀書有感》,給了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

  我的教學設計是,待學生已經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從詩的內容(描寫方塘)與題目(《觀書有感》)表面的不相關提出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詩歌所要說明的道理。我估計學生都能說到“一個人的聰明來自于他不斷學習”這一層意思。然后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前兩行領會“開豁”這一層意思。

  課堂教學中,學生按我的預設提出了上述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并通過討論明確了這首詩是要我們“多讀書學習”,可“清如許”對應的意思——心智開豁、敏銳卻怎么也說不上來了。于是,我問學生曾經在哪里看見過或者聽到過這句詩,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關聯起來的?哪知道全班54個學生只有一個學生很模糊地講了與詩句只有些許關聯的一點意思,其他學生都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哈!看來學生就是“沒有源頭活水”。≡谡n堂上,我并沒有利用好這一生成的'“資源”,而是習慣性地采取了“填鴨式”教學法,把“標準答案”一股腦兒地“塞”給了學生。當時只是感到有些遺憾,沒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要說明的道理,F在想來,只要把當時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現象與詩句聯系起來,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

  我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課堂上出現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沒有敏銳的反應,如果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談讀書感受,學生對詩的領悟會更深?晌抑皇窍胫s快把知識“給”學生,將來能夠應付考試。如果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談讀書感受,學生對詩歌的領悟會更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導行!跨越時空的交流,使學生真正領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深刻含義。豈止是讀書需要“源頭活水”源源不斷,作為教師,不也需要“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嗎?

【教學反思與感悟】相關文章: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教學的反思01-07

教學反思04-19

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01-30

識字教學教學反思11-10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04-11

教學反思 :在反思中成長03-19

《秘密》教學反思12-22

《風箏》教學反思05-10

[精選]《太陽》教學反思07-06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午夜性色福利网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码 | 一区二区不卡不卡高清在线 | 欧美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二区 | 制服丝袜国产激情在线 | 夜鲁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