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懷念母親》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里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教學后反思如下:
1、從題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抓住“母親”一詞問學生:“這里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表達了對這兩位母親的什么樣的情感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2、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讓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并在小組里交流。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對母親,尤其是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情感。首先是對親生母親的感情,引導學生重點研讀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課外資料讓學生感受從六歲離開母親到母親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時間不在母親身邊,沒有與母親促膝長談的,彌補長久離開母親的機會,如今母親逝世,讓自己抱終天之恨,所以文中說:“我的愿望沒能實現。”“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作者覺得,隨著母親的死,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一切都變得空虛和寂寞了,只有遺憾和悔恨一直充滿心頭。我盡力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
祖國母親的懷念。這部分有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語句,如,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中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憶房東太太的時候,為什么會產生“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念頭?作者到底在尋一個什么夢?為什么作者又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我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并結合相關資料去理解、感悟句子。還有些句子,如,“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此時,我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我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在作者記憶深處的母親的身影,從而體會人物情感。
3、以讀促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我讓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語,讓學生反復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2
聽名師講課,我會自始至終被課堂吸引著,被情感包圍著,學生也是始終如一的融入課堂,達到心靈與文本對話的境界,聽這樣的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感動,也是一種震撼。
新學期伊始,學校舉行第一輪聽評課。每位老師都在認真的準備著。我執講《懷念母親》一課。選這課的原因是因為文章感情深厚,語言凝練,字字句句都含著淚含著情。并且文章首尾照應,主線明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對生母的懷念、愛慕,以及對祖國的崇高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如果能上好了,我想學生肯定會滿含激情、熱淚于課堂上,但是結果并不理想。從導入到初讀,應該說非常到位。課堂氣氛,學生的情緒都被引入了一種沉痛憂傷的氛圍當中。可隨著課堂的深入,學生卻離文章越來越遠,到最后下課有種不了了之、虎頭蛇尾的'感覺。
縱觀整堂課,我想主要是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沒有做好。在精讀課文時,我采用了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生母和祖國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由面過渡到點這是正確的。但是學生找出體會最深刻的語句后,我在引導學生讀時,卻不夠深入,如:學生找的這句話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問學生:作者想對自己的母親說些什么?生略思:作者想說,媽媽你回來吧!如果當時,我借著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帶著悲痛的語氣再讀這句話,全體學生再齊讀,肯定會深受感染,課堂氛圍也會更好。通過這點,我想:及時抓住有利時機,有效問題,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入引導、朗讀、體會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點語句精讀文章時,學生找了很多自己認為感動的句子,我不分重點平均用力,結果既浪費時間,又感受不深。我想一篇文章兩三處深入體會挖掘即可。
不同感情基調的文章教師在講課時,應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不同的表情,這也有利于讓學生正確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顯而易見,《懷念母親》文章,應該說非常到位。這篇文章,教師應帶著憂傷、深沉的語氣去讀文章、講文章,讓學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另外,教師在課前認真備課,滿懷信心的去上課,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的讀課文,以及教師的內在修養,把握馭駕課堂的能力,都是上好課的重要因素。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3
學完《懷念母親》這篇文章,我感觸很深。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寫出了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懷念。表達了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作者通過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片段的.字里行間表達了對親生母親和祖國線親的懷念之情,文章先寫出對親生母親愛戀和懷念,又在懷念生母的基礎上融進了對祖國母親的深切懷念,對兩位母親的同樣的敬意,同樣的愛慕之情表達得酣暢淋漓。本文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對生的悔恨,怕學生對作者失去母親的那種痛理解的不夠到位,我為同學們讀了一段課外資料,是寫作者和母親生活的經歷,這樣學生感受到了終天之恨的情感,學生把這種傷心的情感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了。
學習本文,我同樣采用了讓學自己找感受深刻的句子,自己先體會再交流,我在交流過程中適時點拔,這樣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讀的也比較到位。我同時又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因為,現在很多學生與父母開始有逆反心理,對他們進行感恩父母的教育是比較合適的。
我感覺自己在備課過程中,備得還是不夠細,應多查閱資料,對有效的課堂教學會有很大益處的。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4
今天,我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文章字里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轉 載 于: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縱觀整堂課,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在精讀課文時,我采用了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生母和祖國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由面過渡到點這是正確的。但是學生找出體會最深刻的語句后,我在引導學生讀時,卻不夠深入,如:學生找的這句話“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問學生:“作者想對自己的母親說些什么?”生略思:“作者想說,媽媽你回來吧!”如果當時,我借著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帶著悲痛的`語氣再讀這句話,全體學生再齊讀,肯定會深受感染,課堂氛圍也會更好。通過這點,我想:及時抓住有利時機,有效問題,“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入引導、朗讀、體會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點語句精讀文章時,學生找了很多自己認為感動的句子,我不分重點平均用力,結果既浪費時間,又感受不深。我想一篇文章兩三處深入體會挖掘即可。 因此,不同感情基調的文章教師在講課時,應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不同的表情,這也有利于讓學生正確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顯而易見,《懷念母親》文章,應該說非常到位。這篇文章,教師應帶著憂傷、深沉的語氣去讀文章、講文章,才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5
今天教學了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懷念母親》。課文以回憶的形式,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及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搜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了解。導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所學過的`季羨林先生的文章。 為了使學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語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我引入了關于季羨林老先生對母親的回憶的相關資料,并以他的《永久的悔》片段作為課文的引子,帶領學生進入季老的情感世界,感悟他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將課文的主線分為“懷念生身母親”與“懷念祖國母親”兩個部分,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后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中獲得感知。 從飽含深情的字里行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他們明白了母愛不僅僅是理解,寬容,呵護,牽掛,母愛是博大的,更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6
《懷念母親》寫的是季羨林老先生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的懷念之情。中心句是“我對這兩位母親懷有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可是對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很難深入體會作者這份真摯的情感。怎樣縮短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情感距離呢?我經過再三思考,多方查閱資料。決定從三個角度尋找突破口: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線。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后抓住“懷念”一詞問學生:“懷念什么意思?與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初步明確作者對母親的想念與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問學生:“這里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寫作背景,讓學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線,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借助問題:“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別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并通過交流感受,逐漸感受到季羨林對母親的愧疚和對祖國的眷戀。
三、補充資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課堂上,隨著學生的.學習,我適時插入季老先生《賦得永久的悔》的幾個片段,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原因,并讓學生反復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介紹了季羨林留學德國的一些經歷,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復雜心情;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7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雖然季羨林和他母親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并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種感情沒有切身感受是難以體會的'。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更大,怎樣突破難點呢?
我先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并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深層的思想感情。文章結構層次比較明顯清晰,以課題設疑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聽課的積極性,并能夠很快的為文章分層。然而,在對季老情感的理解和朗讀上感觸不是很深,因而,在課文學習后我附讀季老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在聽中加深對季老感情的體會和理解,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
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8
繼續我的教學思路,本文可以上得“情意濃濃”,豐富的情感,作者是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讀起來令人潸然淚下。而我卻總想著再往前“走一步”,作者是如何寫得呢?這篇散文的結構非常嚴謹,前后呼應這點發現對于學生來說已是簡單的事。穿插“日記”“散文”的寫法很有特色,這倒是值得細細去揣摩,尤其是“日記”的寫法,很有特色,引導學生走進“日記”去感悟作者的“觸景生情”,去感悟作者的“精當用詞”,成了很有意思的學習過程。
日記一:是黃昏的夜色觸發的情感,凄涼而又甜蜜的,是濃濃地“糊”在心頭的感受;
日記二:是房東太太對兒子的牽盼觸發的情感,不由自主想起母親;
日記三:直接抒發情感;
日記四:是風雨,是天色陰如黑夜,觸發的情感,思潮起伏。回顧引導發現。
除了日記三:其他的幾則日記前半部分都是寫景或敘事,后半部分都是直接抒發情感。領悟遷移寫法也就有了依托,飄零的落葉、牽著孩子的媽媽、下雪的天氣、秋風刮起的時刻、空中掛著的.明月,成了學生想象的情景,成了抒發情感的依托,借景抒情,敘事抒情的寫法得以形象詮釋。
再回扣全文,作者在行文時就是這樣的寫作思路,第二自然如是寫,日記如是寫,加上總起的段落的體會,行文的結構和寫法就能引導學生得以把握。我喜歡這種“實實在在”的課堂。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9
本文層次清晰,情感豐富,對母親的懷念之情貫穿全文。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主線——“我對這兩位母親懷有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展開教學。引導學生畫出相關句子,結合重點詞語,感受作者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情感。同時也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以實現高年級語文教學的年段目標。
我引用了與本文密切相關的課外閱讀資料——《賦得永久的悔》。既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又體現了課內、課外閱讀相結合的新課程理念。
課堂上,我堅持以讀為主。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本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觸摸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祖國、對母親的深切的思念之情。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染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力求實現“訓練與感悟并重,工具和人文共振。”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課堂上,沒有照顧到全體同學,發言面較窄。教師還欠缺一定的教學機智,個別引導、評價語言不到位。
今后,我還會不斷的學習理論知識,加強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0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那些表情達意的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理解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雖然季羨林和他母親相處時間不多,但母子感情卻絲毫未減,相反因為母親的離世,更加深了自己對母親的歉疚,并為此不斷懷念母親。這種感情沒有切身感受是難以體會的。就拿我自己來說,因為前不久送女兒去外地讀大學,那種骨肉分離的離別之情、思念之情跟季老先生有相同之處。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怎樣突破難點呢?我先引導學生了解季羨林的成長過程并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深層的思想感情。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反思本節課,由于學生發言不積極,時間比較倉促,在朗讀方面比較欠缺。假如能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使學生置身于文本情景,我想感受語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感情效果一定會更好。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里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教學開始我動情的范讀了課文
我滿含深情的朗讀,學生聽得如癡如醉,教室里靜悄悄的,真的.是連跟針掉下來都能聽得見。那感人至深的文本深深的吸引著我,也吸引著每一個孩子的心。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圍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問題,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三、于情動處寫出精彩。
因為這周學生是在陽光教育中心度過的,離開家幾天了,孩子們一定會想家,想母親,想家里的親人。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筆:離開家幾天了,每當夜幕降臨,你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寐的時候,你腦海中會浮現出什么畫面?此時此刻,你的母親會在燈下做什么?回顧課文《懷念母親》,我知道你們心中一定涌動著許多感人的肺腑之言,讓我們用筆來表達吧。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1
《彩色的翅膀》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記敘了一位扎根海島的戰士,利用回家探親的機會捕捉小昆蟲,并將它們帶上海島來,給他們種植的蔬菜瓜果傳授花粉的事。文章透露出來的是感動,戰士帶著昆蟲歸隊,大家對那個來之不易的瓜的愛,擴大開來,是對海島對祖國的愛,那樣的愛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動著,沒有豪言壯語,只是字里行間所透露出來的濃濃的愛。
基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在連接語的提示下初步體會課文內容以后,再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作交流討論也就達到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也正是這么想的:首先,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其次,解決連接語中提出的兩個學習任務──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戰士為什么把昆蟲帶回寶石島?二是交流讀完課文后的感受。起初,我的預設是,讓學生在讀文中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圍繞這些句子談出感受,讀出味道。可在課堂上,卻出現了這樣一幕:孩子們在交流小戰士把昆蟲帶回寶石島的原因時,就已經有不少人悟出了小戰士那愛海島、愛祖國的深情。如果此時的我再拘泥于教案,又把學生牽到談讀后感上來,未免有環節迂回、降低學習效率之嫌。我靈機一動,順勢反問了學生一個問題:既然有這么多同學都談到小戰士愛海島、愛祖國,那肯定有你們特別充足的理由,能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嗎?孩子們馬上在書上勾畫起相關句子來。尤其在討論交流第二自然段時,我采用多種讀法,我學得朗讀是體會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學生朗讀的指導一直是比較費時費力的一件事,有時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想,有了這樣的感受,學生應該能夠讀出感情了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2
1、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上課一開始,課件出示感人的畫面,體會母親的無私與偉大,以及季羨林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寸草心》片段,讓學生一步步走近母親,感知母愛,了解母親,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一個基調,使學生盡快地融入到文本的探究中。教師配樂訴說自己的真實經歷,撞擊了學生的心靈,是他們在聯系實際中深深懂得母愛的偉大,深刻認識到古今中外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另外,在學習完日記后,整體回歸文本的時候,讓學生在幽怨的音樂聲中練筆,以調動學生的心弦,更好地表達對文本的理解。
2、以讀為本,感悟為主。葉圣陶老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課堂上我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如:默讀、指名讀、齊讀、師范讀,師引讀,生抓關鍵詞讀……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本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地觸摸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悔恨之情。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促悟,以讀代講的效果。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力求實現“訓練與感悟并重,工具與人文共振”。
3、資料拓展,充實認識。由于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讀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學功底深厚的國學大師在七、八十歲寫的文章,實在是有一段距離,因此怎樣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的語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資料的拓展,來充實學生對作者理解的空白與間隙,搭起橋梁以方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課的導入時呈現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片段,進入第2自然段學習時補充了作者心中的悔,另外還有作者腦海中關于母親最深刻的記憶片段以及贍養母親的愿望等等,一系列的資料補充,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實,學生理解更到位。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語文課,在瞬間走進學生的心,能讓學生的心靈開花,這樣的話,我的語文課堂就生機盎然了。然而,由于自己的文化底蘊不足,往往似乎總顯得眼高手低,比如在引導學生感悟、朗讀還不到位,在面向全體上做得也很不好,怎樣使之面更廣,程度更深,作業的安排怎樣更合理等,都是值得我思考和改進的。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3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主線明了,層次清晰,首尾照應,語言凝練,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生身母親及祖國母親的崇高敬意和真摯愛慕。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采取以讀促悟,以景悟情,真正融入課文情景,感作者這所感。
1、抓關鍵詞句,以讀悟情。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學生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句,自己讀句子,說感受,然后再讀再體會。就這樣,學生在反復閱讀中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在失去母親之后的傷心、痛苦及悔恨,進而體會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相機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表演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2、填補情景空白,加深體會。在課文的空白處,如“我悵望灰天,在淚光中,幻出母親的面影。”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寫出在淚光中,作者看到的母親什么樣的面影。“天色陰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讓學生說說作者在想到故國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在入情入境地中,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到對母親真摯的情感。
不足的是,有一部分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待提高,不能把自己的體會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4
執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我布置學生回家寫讀后感,從孩子們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觸,于是提筆謝謝自己的反思。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從而表達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首尾呼應,說明了為什么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使文章渾然一體。
一、引用《賦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鋪墊。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系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這一點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課堂上,學生能圍繞一些重點詞句來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夢中尋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等句子,在讀中感悟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
三、縱觀整堂課,本節課還存在著一些遺憾之處。比如:因為課堂容量過大導致課堂教學中的溝通合作、再次朗讀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學機智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比如:課堂上由于頻繁的表揚學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口頭表揚語出現重復,沒新鮮感。但我會不懈的努力,因為追求無止境。更讓我有深刻體會的是備課過程中備學生備得不夠。我將在以后的時間里積累相關的經驗使自己在教學方面得到提高。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5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季羨林先生對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本課的教學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揣摩重點語句,感受作者對兩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之情。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將課文的教學主線分為“懷念生身母親”和“懷念祖國母親”兩大部分,由“頻來入夢”引出“懷念生母”,由此又引出懷念“祖國母親”。五年級的孩子大多沒有母親、離開家鄉的經歷,更別說離開祖國了。為了讓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懷產生共鳴,我讓他們回憶與媽媽短暫的別離之后相見的場景,又引出以前學過的課文《梅花魂》來體會作者背景離鄉思念母親的深情,學生慢慢體會到了這種感情,雖然不深,但是能心領神會作者此時對生母和祖國的思念之情。這時讓學生朗讀相關段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作者的感受,一步步引領學生深入體會,帶著感情去朗讀課文。從飽含深情的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他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更懂得了祖國在“我”心中如同母親般的真摯情懷。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懷念母親的教學反思09-29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1-20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2-01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01-26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優秀]07-10
懷念母親語文教學反思09-23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5篇09-26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15篇07-08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15篇09-25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經典15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