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教學反思>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更新時間:2024-09-30 21:33:23
  • 相關推薦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加減混合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

  《有理數加減乘除混合運算》這節課主要講授了有理數的加減乘除的混合運算及向學生介紹了計算器的使用。運算順序“先乘除后加減”學生早已熟練掌握,讓學生學會分析題目中所包含的運算及用計算器對比較復雜的式子進行運算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只有把握住了重難點,才能在運算順序的“指揮”下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上課一開始我通過對加、減、乘、除法的法則進行鞏固復習,克服學生對運算法則掌握不熟的困難,并利用課本例題,引導學生鞏固有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法則,并介紹計算器的使用方法,讓學生用計算器對例題進行驗算,感受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實惠和便捷。一節課下來,感觸頗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中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

  1、在導入時,先對加減乘除的各運算法則進行鞏固復習,結合了班級學生的學習實際,幫助學生鞏固舊知識的同時,為新課的教學提供了基礎保證。

  2、在講解例題時,讓學生先動手試做,關注到了學困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將筆算與計算器計算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會動手的同時也體會到了計算器對于復雜式子運算帶來的便捷,感受了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實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學生分組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

  二、本節課仍存在著許多不足:

  1、分組學習中,各組的討論積極性不高,特別是第四組和第六組的同學,各做各的,基本沒有充分的討論。對各組里的學困生的學習指導不到位是討論不積極的關鍵。

  2、對學生的激勵不足,比如第四組的羅發蘭同學到黑板做題時直接寫出了結果,未能給予學生更好的鼓勵,而是直接指出其不足,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

  3、在教學之初復習運算法則時,沒能列舉出典型例題,以幫助學生更好掌握,使得學生對法則的掌握還是不到位,導致后面學生在做題時出錯。

  4、講解計算器的按鍵時,缺少舉例,一筆帶過,使得部分學生還不會使用計算器計算,特別是計算中按鍵的順序。

  5、對教學內容的安排未能更好地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實際,使得教學內容未能得以全面完成。也使得教學時間過緊,對于部分學生做的題中的問題講解不全面,比如第一組的.肖啟艷同學在做題時,將乘法分配律中的“+”寫成“times;”,未能及時給予糾正。

  6、學生分組出題、做題時,對于做得又快又準的小組激勵不足。

  三、今后的教學方向:

  針對本節課中的成功和失敗,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學習教學理論知識,并不斷應用于本班教學實踐,根據小組教學的要求,逐步探索出適宜本班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法,做到教學以學生為主,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備課時,結合學生實際,選擇適量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盡可能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鼓勵,維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工作是一項需要不斷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熱情和不斷進取的上進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寫好教學反思,將自己的教學融入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中去,逐步完善自己的課堂,使自己能跟上不斷發展變化的教育新形勢。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2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9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中的“3個數連減和加減混合”。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3個數連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愉快的數學活動中,3個數連減和加減混合。

  根據一年級兒童的.心理特征,為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發展的規律,創設了生動有趣的“小猴子摘桃子”的動畫情境。在這個環節的教學活動中,先由學生獨立想象、思考,再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重新創造總結出小猴子摘桃子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并根據每種情況列出相應的算式,自然地進入本節課的新知識點。每個環節都是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積極研究,表述想法,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多層練習、在上課時我復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及連加、連減,這些都是為學習連加連減打下基礎,可以使學生自然地找到新舊知識的切入口,從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識的重點,為突破難點做好準備。讓全班的活動與個體差異很好的結合起來,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教師還重視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概括規律,把加減混合與連加、連減聯系起來,從而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練習題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到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真正體現了上課注意力集中,下課時依舊回味,做到了教與學融為一體。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3

  這部分內容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放在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需要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結合情景圖例1,先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怎樣寫就比較簡便?簡便在什么地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兩個豎式連寫比較方便。在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中,讓學生結合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來。這樣既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效果很不錯。

  在進行鞏固練習時,我采用一貫的方法,讓全班學生每人出一道題,內容可以是連加的、也可以是連減或加減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計算,教師強調書寫格式和進位、退位的計算。這樣感覺學生計算自己出的題興趣很高,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思考能力。

  在本節課中發現不足的地方是學生在自己出題時考慮不是很周全,有的題最后的結果可能超出了100,這樣就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增加了難度。另外還有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進位和退位容易出現錯誤,審題不是很清。需老師在以后的練習中注意這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認真審題,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4

  課開始,給學生呈現情境:紅山小學校園里有一個花園,其中月季花的面積占1/4,杜娟花的面積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積占幾分之幾。然后幫助學生分析題意,理解題中分數所表示的意思。明確將整個花園面積看作單位“1”。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請你們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于思考、分析和觀察的對象吧。”學生小組討論后列出數量關系式,列出綜合算式。

  延伸式題解決方法

  教師教學用書指出:“通常情況下,學生可能按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逐步通分,逐步計算。如果有學生能夠很快找出三個分數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進行計算,但一般不作具體的解釋!币驗樾戮幗滩臎]有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教學要求,在這里有這樣的建議也就在所難免了。問題是在實際計算過程中學生如能運用一次通分的方法進行計算,除了減少不必要的過程,對提高正確率相對也有保證。基于這一點,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給了學生一般的解決方法。如練一練計算5/9+2/3-2/5,先要求學生觀察三個分數的分母,發現9是3的倍數,那么這三個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數;再如練習十五第1題的計算均可讓學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數、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數等。這樣的安排既不違背教學要求,也讓學生在計算方法的選擇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學生去創造、去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品質,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學習過程的探索性,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樂趣。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5

  1、有理數的運算是數學中很多其他運算的基礎,培養學生正確迅速的運算能力,是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目標,在加減乘除、乘方這幾種運算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學生進行混合運算,首先應注意的就是運算順序的問題,教師應告訴學生這幾種運算可以分成三級:其中加減是第一級運算;乘除是第二級運算;乘方與開方是第三級運算。

  2、小組討論有理數運算法則后,教師應提醒學生牢固掌握有理數混合運算的幾項規定,在教學時,要注意結合學生平時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學生在運算上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加入乘方以后,學生對乘方運算不熟悉,容易算成加法或底數與指數相乘。

  3、學生在運算符號多的'時候容易出錯,需要進行針對性講解。

  4、組織學生在課堂上玩24點游戲,創設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和數學表達能力。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6

  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加減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通過情境圖讓學生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算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由于有了前面學習100以內加、減法計算方法,以及一年級學習2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對運算順序的掌握,并且在上節課學習了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和用豎式計算的書寫方法的基礎上,來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實際上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什么難點,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適當提高了教學要求,要求學生根據圖片所提供的數學信息,嘗試,自主解決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本節課我反思如下:

  優點:

  1.課堂引入時,我說今天給大家帶來了2位好朋友。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用連加連減的算式和混合算式的比較,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直接明了。

  3.課本上給我們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問題?通過這個問題的思考討論,逐漸條理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有根據地進行思考和表達的習慣和能力.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列出67-25+28這樣的算式來解決此問題,也能理解所列算式的意義。有少部分的同學能列出67+28-25這樣的算式,個別同學能說清楚算式的意義。而第三種方法呢?幾乎沒有同學能說出來,我故意說這是下面的一位同學寫的28-25+67,28代表什么,25代表什么?67代表什么?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算式的意義。體現了一題多解。

  不足:

  1.課堂引入時,我說今天給大家帶來了2位好朋友,設計比較好,但是老師的語調語氣太過平淡,不足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老師太過緊張,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和熱情不高,導致教師最后唱獨角戲。

  3.再講72-(47+16)的時候,我直接告訴學生帶括號的算式沒有簡便寫法,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在做加減混合運算時32+(55-46)和86-(13+42),如果()前是+,這種混合運算列豎式時可以有簡便寫法。如果()前是-,這種混合運算列豎式時沒有簡便寫法,只能列2個豎式。

  今天早晨我又去課堂做了補救。但是在平時的計算過程中,還是希望學生列2個豎式,這樣不容易出錯!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7

  《加減混合》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根據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力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

  一、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課堂始終。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的開頭便是創設了一個大家都喜歡的情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通過聲請并茂的電教媒體對學生形成刺激,為學生自覺探索創造條件。演示4只天鵝,飛來3只,又飛走2只這樣的場面。讓學生認真觀察、自覺敘述、理解圖意,然后自己讀題、自己試算、同桌交流,體現學生活動的主體意識,重視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概括,把加減混合與連加、減聯系起來,從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結論。一方面培養學生類比遷移的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加強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練習設計有梯度、有趣味,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在練習中設計了“小動物找家”及“算式大比拼”等活動,讓學生在課堂后期再次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并鞏固了所學知識。盡量做到了上課開始注意力集中,下課之時仍興趣怏然。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8

  今天教學了《加減混合》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由于是靜止的圖,學生觀察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在學習例題前先設計了幾個學生實際的情境表演,既對前面連加、連減的知識進行了復習 ,又由此引出了本節課的新知。

  剛一上課,我直接讓 3個孩子站在臺前做游戲,然后先上來了2個女孩和他們一起玩,又來了3個男孩加入到他們中間,這時我讓孩子們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么?”孩子們根據學生的表演完整的將整個過程講述了出來!澳悄隳芴岢鲆粋數學問題嗎?”“怎么解答?”孩子們的回答都非常的精彩。而后8個孩子接著表演,他們在一起玩,一會兒先回去了3個,接著又回去了2個,再讓學生敘述看到的過程,并提出問題,進行解答,學生的'興趣依然很濃,這一環節就在創設的這種生活實際場景中,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直觀提示性的復習:連續來,全部用加法,連續走,要從總數中連續去掉。

  上下車問題是典型的加減混合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因此在進行新授課時我又利用上下車的情境表演引出新授課:現在車上有乘客7人,百貨大樓到了,本站下車3 人……上車2人!边@時,學生都身臨其境,情緒高漲,沉浸在自己參與的情境之中。在這一活動化的情境中,當教師說出下車3人,車上的3個同學從車上走下去時,學生馬上舉手說:“下車的3人已經不在車上了,要減掉!薄斑@時又上車2人!薄坝稚宪2人就要再加上2人。”這時,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請同學們估一估,這時車上的人是多了,還是少了?”學生很快估算出“車上的人減少了,因為下車的比上車的多1人”,同時學生還出現了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如 “7-3+2”、“7+2-3”等。活動化的情境為學生找到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我再一次感受到課堂表演的魅力。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9

  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是在學習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和小數加減法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所以內容對孩子來說不是很難,所以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為:(1)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針對題目選擇合理正確的方法計算。(2)讓學生體會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應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3)讓學生感受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提高數學思考能力和運算能力。針對這些目標的完成,我認真進行課前準備,仔細研讀教參,思考學生的回答,為了呈現更好的課堂效果,我還琢磨自己的語言,既能讓學生聽得懂又能簡潔精煉。

  課前的復習我準備了多道復習題,讓學生充分復習整數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這個環節設計比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識。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給的情景進行導入,語言上我力求精準,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圖時,第一時間不是看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找出從圖中得到的信息。沒想到在這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孩子們從表中發現了很多信息,但與本課關系不是很大。這時候,我就會引導他們,讓他們的.思路和本節課的內容有關系。在得到相應的信息后,讓學生自己列出算式。這時會得到兩個算式。為了驗證這兩個算式是一樣的,我讓學生分成兩個陣營,一個計算有括號的算式,一個計算沒有括號的算式。同學匯報結果以后,讓他們自己思考兩組算式是不是都對。這就是數學中的一題多解。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這一點上我覺得處理的還不錯,問題出示以后,我沒有急著去總結,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在觀察之后,學生自己得出了結論:小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以前學過的整數運算順序是一樣,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去總結,而我一直處于引導、合作的地位,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主體性,也體現了新課標中所倡導教師的主導性,最后通過練習讓學生順利的掌握了新知。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0

  一、《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是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來設計的。上課一開始,就以耳熟能詳的故事《丑小鴨》引入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鴨的畫面,使得孩子們興趣濃郁。在例題中,還是從丑小鴨變天鵝的故事進行貫穿,使孩子們一直沉浸在童話故事情節中,有利于教學的進行。而且課件畫面讓孩子們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培養了他們“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在練習設計中,有趣的“小競賽”練習,使孩子們在“玩”中進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2、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將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讓他們自己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在看、想、說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加減混合》教學反思

  以前自己在中高年級教學“加減混合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學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讓學生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學生達到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發現學生在練習中經常會出現忘記運算順序的`情況。學生也覺得加減混合運算枯燥無趣。因現在執教的是一年級,學生是第一次學習加減混合運算,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嘗試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符號創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計算題的呈現形式,創設了一定的情境,使內容生活化,并注意了開放性,即問題情境開放、條件開放、解題的策略也開放,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解答問題。這些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真正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在情境中探索新符號,并掌握了計算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使學生樂想、善思、敢說,自由地思考、實踐、計算。

  感覺不足的有:

 。1)計算過程的教學可再簡略些。對于一些學生已經基本掌握的知識點如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由于學生普遍掌握較好,因此可挑選其中的幾位學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題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計算過程的用語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這樣的用語稍欠妥當。

 。2)練習需要在展臺上作及時反饋,且不夠層次,不具梯度?蛇m當增加設計諸如“5+()-2=6”這樣的提高題,而不是所有的題目都是同一個類型。

  另外我也有一點感觸,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學好數學,培養起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我先讓學生完成口算題和補充的混合運算練習,發現學生已經掌握了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計算方法,但計算正確率不高。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明白了加法中的運算定律和減法運算性質同樣適用于分數加減混合運算,感受到了運用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進行簡便計算的優勢。練習十五第8題大部分學生能根據數據特點準確選擇相關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練習效果很好。

  書本中的拓展練習難度不大,很多學生都能積極開動腦筋去思考探索算式中隱含的規律,在積極參與中收獲了成功的體驗。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2

  學習完這個單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耐心,要把機會讓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孩子在啟發中互相創新,在啟發中激起探究的熱情。因為這種動態生成的效果正是我們所追求的。雖然對一時的“創造發明成果”還沒有馬上轉化,但在這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發展,共同促進學習氛圍的形成。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吧。

  (1)口算練習是這個提高計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內加減法);

  (2)練習的針對性:一天一組一組地根據問題練,問題越練越少;如:小數加法減法學生容易丟數,一般給學生準備三組題,先單練一組,時間很短,也非常有針對性,幫助學生找出錯誤原因;第二次反復練就達到一種認識掌握,再練第三組是熟練掌握。李一般老師可能都是一練就是練一組20題,練完一糾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為三組,每組可能就5道題,題目很少,但是針對一個問題,錯了之后學生有一個改錯、再認識的機會,最后一組再進行熟練,這樣每天的這個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顯。比如,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共369題,對進位加法本身來說,這些題的'口算訓練價值是等同的。但對后繼學習(多位數乘法計算)的作用來說,口算訓練價值就不一樣。在多位數乘法計算中,涉及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題共60題,占總題量的60%,比如748×7,要用到 28+5,49+3兩道口算題,這60道口算題的訓練就應增加題量。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3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加減混合運算,是我這學期上的課題為《培養小學生運算能力的研究》的實驗研究課。加減混合和連加連減一樣,是本冊教材的一個難點。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除了通過觀察,讓學生聯系生活情境,進一步理解加減混合的含義和計算順序外,還要培養學生認真看、聽、說、寫、算等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數學應用意識。.課后,每個聽課老師都給了我很多的意見,讓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下面,我談談自己的課后反思:

  一、做得好的方面。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我們知道,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在教學例題時,我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上車、下車的生活情境,先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接著讓學生擺一擺小棒,再讓學生把上車、下車的人數變化過程演一演,從而使情境中的動作變為學生自己親身經歷的活動,再現情境中的動作過程,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含義和計算過程,又能幫助學生感受生活里需要用加減混合計算的現實問題。

  2、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初級階段兒,如何才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呢?兒童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觀察主題圖時,進行“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把你們看到的在小組里說一說,看誰說得好!痹诰毩暤腵聽算和看算題中說:“比一比,看誰聽得最認真、看得最仔細、算得最準確。”在抄寫題和計算題中也設計了:“比一比,看誰寫得最端正,看誰算得有對又快!痹谶@一教學環節中,讓我驚喜地發現,平時不愛學習的孩子居然也能利用小棒、小手指認真地計算起來。這樣不但能增長孩子的信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也培養了孩子的聽、說、寫、算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存在問題與努力方向

  1、其實一年級學生對很多新授知識已經掌握了,我想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在教學設計中,我采用了比較活潑的教學活動形式,為的是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新授知識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聽兒歌引入,在鞏固練習中,我采用演節目、唱兒歌、找朋友等游戲活動形式。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氛圍很好。.應該說課堂中多采用這種活動形式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這方面要注意的問題是往往只注意游游戲的樂趣和學生的參與,而沒注重游戲本身的知識教育性,在教學中我始終沒有特別強調計算的順序,而這恰恰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雖然提到,但不夠重視。這就讓我想到了創設情境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由于一味地利用情境來教學,出現了情境設計的“牽強附會”,沒考慮到情境對教學的干擾性,反而阻礙了知識的學習。今后這一點要尤其注意,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研究、思考,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多思考一下這個情境是否會有干擾作用。

  2、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在課堂教學中主導教與學的方法與過程,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變得更為多元,更為具體,如何恰當地把握課時教學目標,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疑問,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比如在把握目標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上,往往被目標所困,放不開手腳,當課堂有很好的資源生成時,卻被自己輕易的扔掉了,如在擺小棒的過程中,我的要求是“把你剛才看到上車、下車的變化過程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說”,有一些小朋友出現了多擺或少擺的情況,可我害怕時間不夠,并沒有多花時間及時糾正,沒有深究為什么他們會多擺或少擺,是數的方法上的問題,還是由于算錯的原因,我只是簡單地要他們跟我再擺一遍。課堂是動態的,隨時都會出現與預期的目標不一致的情況,我得隨時作出決策,使目標更加貼近學生學習的實際。

  通過這堂課,讓我對自己在教學方面的亮點與不足之處有了更多的了解,讓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4

  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課程標準(20xx版)》指出:過去教育界說得比較多的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年來增加了提出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是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考慮的。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別人提出的問題固然重要,但是能夠發現新問題,提出新的問題更加重要。因為創新往往始于問題。

  1、 引導學生從情境圖中發現信息、篩選有用信息

  生1:這是在觀看環城自行車賽

  生2:比賽總共進行了5天,26日第1賽段,行程39.5千米,

  生3:總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經進行了2天比賽

  2、 引導學生從信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生1:第一賽段和第二賽段運動員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賽段比第一賽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兩個問題都是淺層的一步小數加減問題)

  生3:今天第2賽段結束,完成比賽,自行車運動員還要騎多少千米?

 。ㄕn本中呈現的問題,兩步小數加減問題)

  生4:第3賽段結束,完成比賽,自行車運動員還要騎多少千米?

 。ㄔ谡n本提問的基礎上,進行變式提問)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ǖ诙、三種方法是滲透轉換思想,采取間接求:用總路程減去前兩天行的路程,這種思想方法的培養,對今后解決求多邊形陰影部分面積很有幫助)

  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前滲透減法的性質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對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這符合減法的性質,適時對知識進行正遷移,讓學生發現整數的運算定律也可以擴展到小數計算中。

  三.存在的問題

  過于關注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導致后面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課時進行練習。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15

  五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分數加減混合運算人教版新課標

  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向來被老師們認為沒有什么難點,但是學生很難掌握好,計算的正確率極低的一個數學難題。在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中帶分數的計算已經從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對而言被減數是1的連減或加減混合運算難度大一些,學生也比較生疏,在這被減數是“1“往往內隱在數量關系之中,這種實際問題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課之前我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單位 “1”突破隱含條件“1”這個難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于思考、分析和觀察的對象吧!睂φn本上的例題呈現稍作處理,就為學生的創設提供了一定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易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滿足學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決第 1和第2個問題時,既對上節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鞏固,也為進一步學習新知作好了準備;在解決第3個問題時,學生有了第1個問題基礎,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誰能列出綜合算式?”“這個問題還可以怎樣列式解答?”在動態的問題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師所作出的'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調整,就是為了不斷地靠近學生,讓學生從容去認知、從容去研究、從容去建構。

  “計算不等于死算,計算追求巧算”,是課堂極力宣揚的主張,在通常情況下,分數加減混合計算可能按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逐步通分,逐步計算,也就是分兩次通分進行計算。如果能夠很快找出三個分數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進行計算,這樣有時可以使得計算比較簡便,減少不必要的過程,對提高正確率相對也有保證,基于這一點,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給了學生一般的解決方法。如練一練計算5/9+2/3-2/5,先要求學生觀察三個分數的分母,發現9是3的倍數,那么這三個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數;雖然教材沒有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教學要求,但是通過這樣的舉例說明學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錯。另外在計算過程中,著力滲透一邊計算一邊約分化簡的思想,讓學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領下,積極主動地去思考。這樣的安排既不違背教學要求,也讓學生在計算方法的選擇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學生去創造、去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品質,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學習過程的探索性,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樂趣。

【加減混合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加減混合的教學反思04-17

連加、連減、混合加減教學反思04-20

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教學反思(通用20篇)11-25

加減混合說課稿06-20

加減混合說課稿01-11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03-17

《混合運算》教學反思11-28

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說課稿01-12

加減混合說課稿14篇01-1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久热精品视频在线 |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做天天吃中文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99精品国自产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 | 日本有码三级欧美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