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詩歌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詩歌飽含豐富的感情和想象。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壹:朗誦的基本要求
朗誦,是一面旗幟,宣傳真理和正義,張揚真情和正氣,召喚人們為人類的和美好的生活勇往直前,感化人們提高生命的質量和珍惜生存的權利。
朗誦,是一股春風,帶給人們溫暖的氣息,送給人們溫馨的感覺,它拂面而來,體貼柔順;它綠岸而過,風光旖旎,融化了人們心中的塊壘,展現了人間的多彩生活。
朗誦,是一把匕首,可以剖析悲歡離合的,可以揭露假冒偽劣的丑行,它鐵面無私,如日月經天,它鋒芒畢露,似朗朗乾坤,昭示世界,使人心都變得坦蕩敞亮。
朗誦,是一座殿堂,藝術的高雅和華貴仰首可見,經典的厚重和深邃引人入勝,它的精美雋永令人賞心悅目,如黃鐘大呂令人振聾發聵。有聲語言在這里并不比文字語言遜色,這里再創作比創作本身還更加受到喝彩。
朗誦既有文本的傳承血脈,又有當代人文精神的關懷;“口耳之學”在朗誦中得到了具體說明,“膾炙人口”在朗誦中顯出了形象內涵。凡是進入朗誦視閾的文字作品,便增添了有聲語言的魅力,凡是獲得朗誦美感的在場觀眾,就能領略了語言藝術的真諦。
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適宜于朗誦,也不是凡是適宜于朗誦的文本都適宜于訓練。朗誦有難易,訓練也有層級。有很多經典性的朗誦作品,需要精深的藝術造詣和語言功力,并且顯現出創作主體的風格,達到了一般后學者不易企及的藝術境界,可作某種范式,卻不好成為訓練材料。“功夫在詩外”,那“詩外”的功夫是以廣博的學識和人生閱歷為根基的。
詩歌,需要凝聚的感情,需要精語言,需要高遠的意境,需要靈動的表現。從這個角度說,朗誦上有難度。但由于詞語的拓開,語氣的舒展,字音的綿長,韻腳的鮮明,又可比較真切地進行藝術把握,層級的分野也比較清楚。
詩歌,比散文、小說、寓言等語言樣式更明朗,詞句推進的過程更能在具體感受中駕馭,疏密度的控制顯得有致,節奏也不能過于自然直白。朗誦者有一定的時間、空隙去延續或轉變語言的態勢和趨向,使語流速度保持在其內涵所充實的時值中。
詩歌的表層把握與深層駕馭,造成了朗誦者“胸有成竹”的內心狀態,有時竟能從容地融入前理解的儲備,在潛意識中主動調節、整合邏輯感受和形象感受,并在詞語準確度、感情抒發度、語言疏密度、聲音起伏度等方面控縱有節、強化對比,及于聽者之耳,達于聽者之心。
在分析文字作品結構、主題之后,顯化背景和目的的過程中,要緊緊抓住重點和基調,這是相當關鍵的。重點就是目的的落實,也是結構的樞紐,基調是總體色彩和分量的合成。
在形之于聲時,還要從文本出發,熟練地體味每個詩句的語氣,每首詩的韻律。應該說,重點、基調、語氣、韻律是朗誦詩歌的四大支柱,它們共同撐起了朗誦藝術的華美。
重點,如畫龍點睛,把一句、一行、一段、一節、一章、一篇的精神實質、感情凝聚、意向趨勢、藝術分寸都給以展示和點染。
重點要少而精,不宜散亂,不宜雜多。只有少而精才能突出,只有少而精才會深刻。
重點不是單純的理智產物,同時必須是醞釀的感情產物,不僅是語意的解讀,還應是語趣(理趣、情趣)的表露。
重點不是單純地加重聲音,但那聲音一定與眾不同,那效果一定不同凡響。重點是軸心,其前其后圍繞它運動,重點是路牌,走來走去依靠它指引。
重點與非重點相輔相成,非重點部分也有主次關系,重點也有大小的差異,非重點的削弱和重點的突出,相比較而存在,在對比中顯現。
基調是全篇總體的思想感情運動顯露出來的色彩和分量。一字、一行、一句、一段、一章、一篇是詞語造就的個體、群體和整體,不可有字無句,有句無段,有段無篇。
全篇總體的把握是對各字各行各句各段的組織和調動。個體要服從群體,群體要服從整體,不應有離散和遺落。但整體中又要有群體和個體的存在價值,不應囫圇吞棗,不應模糊一片。
要有總體的色彩,即基本的態度、基本的感情,這就要把握傾向、方向、意向。傾向是一種價值取向,判斷中的取舍,主觀上的偏重。由傾向決定方向,由方向確定意向。猶如畫作中的主色調,樂曲中的主旋律。但這色彩并不單一,常常是混合而成。
要有總體的分量,即態度的輕重程度、感情的濃淡程度,主要是把握重度、中度和輕度的區別。重度,包括沉重、凝重、深重、濃重。中度稍次之。輕度也分輕松、輕快、輕柔、輕淡。重、中、輕的區別,也要有不同的層級,如最、很、較等的相對差異。
基調的確定,特別強調對文字作品的整體感受,然后再細化為群體和個體的具體感受。最終形成整體對群體、個體的統攝觀照,群體和個體對整體的呼應粘連。
基調的聲音表現,雖離不開音高、音長、音強,但更強調音色的變化,如明暗、松緊、抑揚、頓挫的自如彈動、鮮活鋪陳。
語氣,是語言與氣息的渾然一體,以語句為基礎,字字珠璣、語語中的,句句貼切、語流暢達。每一句都是“這一句”,承上啟下,自然銜接。思想感情的具體性與聲音形式的具體性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語勢,是指語句的態勢與趨向,類似常用的“語調”。不過,語調關注本句情態,語勢更關注發展趨向。大體分為波峰、波谷、上山、下山、半起五類。由于“這一句”的,應注意句首不要同一起點,句腹不要同一態勢,句尾不要同一落點。語勢并無模式,即“語無定勢”,千萬不要認為某種思想感情就必須用某種語勢,否則,就會形成“固定腔調”。
語勢,是整個語流中的一個小片斷,可以有的描寫,卻不可做靜態的表達。語勢是動態的,它具有波浪式和曲折性,永遠處于起伏洶涌的狀態中,永遠是在對比推進的行程中,一旦割裂和出現空白,便會違背水到渠成和一氣呵成的原則,形成堵塞和。
語勢,因文本風格和朗誦藝術的獨特表達而顯出千差萬別,千姿百態。同一文本,由不同的朗誦者處理,會有不同的特點;同一朗誦者在不同的地點、場合、時間、氛圍中朗誦同一文本,很可能出現不同的效果。這正是語勢的藝術魅力所在,也是有聲語言表達規律在再創作境界中的充分展現。
語勢所體現的語氣,有別于語法范疇,相異于日常話語,它所涵蓋的廣遠時空,既使“這一句”準確鮮明,更使“這一篇”神采飛揚,它包容了文本世界和朗誦藝術美學理想,極大地催動了語言流動的奇光異彩,其奧妙、精致,使朗誦者樂此不疲,使聽者流連忘返。語氣是性靈、精靈、通靈的顯露和昭示:朗誦,可以超越文本,可以超越創作主體,達到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的效果。優秀的朗誦是難于用語言形容的,而語氣是核心。
韻律是詩歌的體態,它有力地抒發激情,恰切地凸現美感,文本在視覺上就給人以婀娜多姿的構架美,朗誦藝術又賦予它聽覺上悅耳動聽的音樂美。這構架美和音樂美,正是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過程中講究韻律形成的。
韻律是指的、主要是普通話音節構成上的、韻母、聲調,和語句、章節中詞語序列上的平仄、韻腳,包括個別古音今讀、古韻今用。
由于聲、韻、調的變化,平仄、韻腳的規則,共同營造了詩歌韻律的悠遠高揚,產生了規整中的錯落有致,參差中的有章可尋,既有鮮明的節拍樂感,又有鮮活的詞語張力,不因格式而單調,也不因自由而失度。
韻律,不論是古體、近體,不論是格律、自由,在各類詩歌中都不可或缺。它好像只是形式,實際上,它是內容和形式的融合。如果說詩歌有靈魂,韻律是體態,魂要附體,體要納魂。魂不附體,體不納魂,稱不上好詩,甚至只是行尸走肉。
韻律造就美感,因其構成元素包含著美感意味,諸元素的組合,便使有聲語言獲得了有意味的形式,或者說具有了形式的意味。這有意味的形式同詩意、詩情融合在一處,便是詩味。那聲母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韻母的唇形與舌位,那聲調的上去(入派三聲),那平仄、對仗、用韻、取境……都賦予詩歌以韻律美。
朗誦,是朗誦者的藝術再造,是朗誦者唱給文本的歌,是朗誦者為文本譜的曲,是朗誦者以文本為藍圖,向聽者描繪的理想國;是朗誦者以文本為橋梁,內心的河,進入藝術殿堂的生命之旅。
朗誦者不應滿足于自己的聲音、口齒和技巧,而應校正自己的、人生觀、、審美觀。朗誦者的追求是朗誦藝術的高境界,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生命的感情給人以啟迪,以高雅的品位給人以導引,以對利己和拜金的輕蔑使人脫離庸俗,以對奉獻和勤奮的贊頌使人走近崇高。朗誦藝術不是涂脂抹粉的婢女,不應用以邀歡買笑;朗誦藝術不是貧嘴薄舌的,不應用以調侃人生。當然,朗誦藝術也不是道貌岸然的圣人,不必“世人皆濁我獨清”地去居高臨下指點迷津。
朗誦藝術需要語言功力,需要藝術技巧,但這功力、這技巧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學習和運用技巧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在對文本進行整體藝術把握的前提下,刻意雕琢的階段。“熟能生巧”,“玉不琢,不成器”,因此要重視技巧的功能,要掌握技巧的精髓。第二個階段,返璞歸真的階段,在技巧運用達到一定水平時,便超越了“刻意”,進入了“無意”,不再考慮技巧,卻又是技巧無處不在,那便是“大巧若拙”,“不工者,工之極也”,“天然去雕飾”。“藝術之所以是藝術,就因為它不是自然”,但返璞歸真階段,又回歸到質樸自然,不過,這自然已經是自然美了。為此,就要刻苦訓練,以百倍的努力去攀登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峰。
【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相關文章:
現代經典詩歌朗誦_比較經典的詩歌朗誦02-04
經典詩歌朗誦08-23
[關于青春的詩歌朗誦]青春詩歌朗誦大全04-14
感恩父親的詩歌朗誦關于父親的詩歌朗誦04-14
青春詩歌朗誦02-23
母親的詩歌朗誦03-18
紅色經典詩歌朗誦04-07
傷感詩歌朗誦04-16
中秋詩歌朗誦04-12
優美詩歌朗誦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