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年級物理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年級物理說課稿1
物理庫侖定律說課稿高中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心理以及物理這一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數學的解題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學生能否在盡量短的時間適應高中的學習,順利地跨過這個學習臺階,是影響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渡過學習物理的難關,就成為高一物理教師的首要任務。為了使學生容易接受、更好、更快的適應高中物理的教學特點,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時間安排五方面來說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高中物理第二冊第一章第一節庫侖定律
2、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單元教材的核心是庫侖定律,它既是電荷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又是學習電場強度的基礎。因此,在本單元教學中對電荷間的相互作,不僅要求學生定性知道,而且通過庫侖定律的教學還要求定量了解,但對庫侖定律的解題應用,則只限于真空中兩個點電荷間相互作用的一些簡單計算。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⑴點電荷的物理意義、
⑵理解庫侖定律及其適用條件,并能應用解決簡單問題。
⑶知道靜電力常量k的物理意義和數值、單位。
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的能力。
4、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教學重點:庫侖定律及適用條件。教學難點:庫侖定律的實驗。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貫徹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原則,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力求做到層次清楚,環節緊湊,并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操作,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啟發講練式
學習目的及達標方法選擇:
三、說教學程序
研究教法和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以求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學生學有所獲,我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課劃分成三大部分:
㈠復習準備、引入新知
在課的開始讓學生先觀察2組演示實驗,并通過學生對舊知識的回顧,進一步了解電學的基本知識,為學生對庫侖定律及應用的學習做好知識和思路方面的準備。
[演示1]摩擦起電
提出問題:摩擦起電的原因?如何判斷物體是否帶電?
[演示2]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1、兩種電荷:自然界只存在正、負兩種電荷
①正電荷: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上帶的電荷叫正電荷。
②負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上帶的電荷叫負電荷。
③電量:帶電體上所帶電荷的多少叫電量。
2、物體的帶電方式有三種:(1)摩擦起電(2)接觸起電(3)感應起電
3、電荷守恒定律: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任何起電方式都是電荷的轉移,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在同一隔離系統中正、負電量代數和不變。
4、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電荷間有相互作用力。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兩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㈡積極主動,探究新知
1、點電荷
⑴點電荷: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對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可以忽略,那么帶電體可以看作一個點,所帶電荷稱為點電荷。
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帶電體模型,當帶電體間的距離比帶電體本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于帶電體的形狀和大小對作用力的影響可以忽略時,此帶電體可以看作點電荷。
⑵元電荷:任何帶電粒子,所帶的電荷等于電子或質子的電量的整數倍,或者與它們相等,因此一個電子或質子所帶電量的絕對值稱為元電荷,大小為1e=1、60×10—19c。
2、庫侖定律
[演示3]讓帶電小球*近懸掛在絲線的帶電小球,觀察在不同距離時小球偏轉角度。
這說明什么?
啟發學生回答:帶電體之間的作用力的大小用跟帶電體間的距離有關。
問:若以懸掛的小球作為研究對象,它受到幾個力?平衡時它受到電荷間作用力跟那些因素有關?
啟發學生回答:f=mgtgα。,帶電體間距離越小,偏角α越大,這表明電荷間作用力越大。
[演示4]帶電量不同的小球*近懸掛絲線的帶電小球,觀察小球的偏角的變化關系。
討論得到:帶電體間作用力還跟帶電體所帶電量有關。
⑴庫侖扭秤實驗:
出示庫侖扭秤掛圖,簡單介紹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利用扭秤研究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電量和距離的關系所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設計的扭秤成功的解決了用普通測力計無法測量微小作用方法。
實驗結論,真空中的庫侖定律。
⑵庫侖定律:在真空中兩個點電荷間的作用力跟它們的電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高一年級物理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從前后聯系來看,有利于鞏固學生對……的認識。在理論推導過程中的……有利于強化學生對……的認識。在講解例題時,對推理方法、思維起點的分析,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這種結構能較好地突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學生明白物理規律既可以直接從實驗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學習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與現代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系和重要應用。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識和實驗基礎,學生一般能較熟練地掌握……,這就從理論上和實驗上為學生理解….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因而本節課的一個目標是:……。
通過運用……解決……問題,使學生初步領會…….的基本思想,規范學生……良好習慣。
能力、方法目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科學方法;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個性和特長。
通過計算機模擬培養學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在討論歸納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能力:師生共同活動,應用……知識,設計出……;
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學會使用……,并總結出……的方法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樹立等效觀點,建立等效思想
不斷發現矛盾,激發動機,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實踐、修正、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方法。
有利于培養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有利于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理解問題的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習興趣;關心環境、能源、衛生、健康;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勤奮、堅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實現實事求是、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作畫法求合力要規范,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和作風。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堅持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
成功的演示實驗能使學生獲得豐富正確的感性認識,嚴密的理論推導能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理性認識,正確深入理解……概念和決定……的因素能使學生定性地認識……的緣故。以上措施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關系。
正確深入理解……的特點和……的關系。正確確定思維入手點,是分析……問題的兩個關鍵。
4、教學難點
抽象思維尚處于起步階段
二、說教法:
情景激學法
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目標導學法
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演示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推理驗證物質性質;
比較法
啟發學生認識獲得新知;
討論法;歸納法;閱讀法;自學指導與自我總結相結合;“問題、探究、交流、歸納、閱讀、講解”
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采用了演示法和講授法相結合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方法。教師邊演示邊讓學生分折解題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本節教學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在“摩擦力”教學中,要“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為突破口,有機地融合各種教法于一體。做到步步有序,環環相扣,前后呼應,不斷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是運用演示實驗、融合多種教學的講授課。
高一年級物理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所講述的運動和力的關系是動力學的基礎問題。這節課學好了,學生建立了對運動和力關系的正確認識,就不容易從日常經驗出發產生同歷史前人產生過的相同的錯誤,也為學習動力學奠定了知識基礎。
2.教材特點:
①牛頓第一定律解決了幾千年都含糊不清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對運動和力的關系進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實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理想實驗,應充分引導學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的科學方法。
3.教材的重點、難點
①重點:運用實驗手段及微機模擬探索力和運動的本質關系,著重培養學生探索物理問題、分析物理問題的基本能力。
②難點:如何用科學的觀點來代替部分學生頭腦中對運動和力關系的錯誤認識,即毀滅直覺。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①知道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的關系的不同認識,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導過程和結論,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
③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解釋有關的慣性的現象。
2.能力方面
要求學生從實驗現象推理,概括出物理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綜合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以及科學思維能力。
3.科學方法方面
①通過伽利略理想實驗推理過程的探索,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方式,體會得出物理規律的`一種方法。
②讓學生體會認識客觀規律的一般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三、教學方法
1.采用以演示實驗為主的引導探索式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教師有意識點撥,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而得出物理規律。
2.采用操作快捷、方便、高效率的微機輔助教學手段,可加大課堂密度,節省授課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3.采用循環螺旋式的教學方法,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使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符合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
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邊活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嚴格控制教學進度,努力實現教學的和諧美。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從歷史角度引入,采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動畫片形象地說明了力與運動的關系,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大課堂容量。
2.新課教學:
以實驗→推理→總結概括→運用為主線展開。
①伽利略理想實驗:
實驗1:小車從同一高處滑到三種介質的平面上,觀察滑行距離的區別。(實驗錄像)
實驗2:伽利略實驗模型。
推理:忽略次要因素后,小車、小球將怎樣運動。(電腦模擬小球在無阻力條件下運動)
總結概括: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②慣性:
實驗1:賽車起動,小人跌倒------靜止的物體有慣性。
實驗2:賽車制動,小人不動------運動的物體有慣性
推理:靜止、運動的物體都有保持運動狀態的性質。
總結概括:一切物體,不論處于什么狀態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
3.運用:
①看動畫片(微機模擬),解釋小人跌倒后為什么向前跌倒?(找兩個學生解釋)然后看動畫片(微機模擬)解釋。
②為什么車加速時,車上的人向后傾倒?車減速時,人向前傾倒?利用動畫片(微機模擬)解釋。
③錘頭松動時候,為什么把錘子倒立,把錘柄末端向石頭上去磕一磕,錘頭就安牢了?實驗演示,動畫片(微機模擬)解釋
④一列在平直鐵路上勻速行駛的火車,在車廂里有一個人,豎直上拋一小球,小球落下時,將落在哪?實驗模擬,加以解釋。
五、總結
六、作業
必做題:課后題1,3兩題。
選做題:設計幾個利用或防止慣性的小實驗。
【高一年級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物理說課稿09-04
高一《力合成》物理說課稿03-03
高一物理《力合成》說課稿03-03
高一物理說課稿15篇11-15
高一年級物理下冊說課稿范例11-11
物理說課稿07-03
物理說課稿02-19
高中高一物理優秀說課稿《超重與失重》03-04
高一物理說課稿-牛頓第二定律03-03
高一物理牛頓第二定律說課稿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