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5-06-15 10:02:35
  • 相關推薦
精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數學基礎理論中,分數的形式定義相當抽象,現有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對分數的理解僅突出它在現實生活中測量與均分的含義。本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擴展,是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讀、寫方法、還是在計數單位以及計算法則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別,并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單元只是“初步”,對分數概念的教學僅定位于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時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后繼續學習分數和學習小數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如何在本單元教學時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參照新課標,以“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為緯度,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方面: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紙、涂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和體驗分子、分母的含義;能正確讀、寫簡單的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通過參與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觀察探究、動手實踐、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價值,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是探索和發現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幾分之一來表示,認識幾分之一,并能正確表示出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能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三、預設教學流程:

  為了使上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切實落實,我預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認識分數

  在本步驟教學中,我設想由特殊到一般,從認識1/2遷移至認識幾分之一。

  1、認識1/2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游時分食品的.情境,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當分到一個蛋糕時,學生發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欲望。這里我設計了一個尋找活動,“尋找數字王國里的新朋友”,這樣就轉入第二個環節:揭示“半個”在數學上可以用1/2表示。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強調每份都是它的1/2。并結合1/2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各部分的具體意義,這樣教學不僅在發展學生符號感上有意義,而且容易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了對1/2的理解。

  2、認識幾分之一

  我設計了又來了兩個小朋友,變成四個小朋友分一個蛋糕,問學生“應該怎樣分?”,這里還是要強調“平均分”,并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認識: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認識1/2的基礎上認識1/4。接著出示了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判斷這些圖還可以用1/4來表示嗎?主要是對平均分的理解,進一步強調一定要平均分。

  認識幾分之一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長方形、正方形、圓,還有鉛絲,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出1/4,貼在黑板上,并說說為什么可以用1/4來表示。這時再追問學生:用的東西不一樣,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狀更是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1/4來表示呢?讓學生思考討論發現:平均分的圖形不同,它們的1/4形狀也不一樣,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來表示。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4”。這里為今后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接著是利用課本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四幅圖,組織學生討論“每個圖形是怎樣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引導學生完整地敘述幾分之一,并學會寫分數。因為前面已突出認識了1/2和1/4,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直觀圖形認識幾分之一相對來說比較容易。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剖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任務教導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84、85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主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并且初步懂得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的基礎長進行教學的。

  《提綱》明白指出:"要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覺得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要害是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添學生對千米的理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進程中,培養學生的視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準確估量物體的長度。

  3、感情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換,使學生在摸索和協作過程中取得勝利的休會。

  本節課的課時部署為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態。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教訓,從基礎知識和根本技巧方面來看,預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于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么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必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刻,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分歧適,以及估計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過錯。介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觸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點,因為"方法是翻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匯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一米大略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丈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系是怎么的?

  4、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梧埏鎮核心小學到溫州動物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措施?根據學生的回答收拾,當測量行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當初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這種導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自動探究新知識的愿望,并了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意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挪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了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么物體的長度大概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里到哪里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應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需跑完,跑慢不要緊。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想,然后告知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聯),

  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親自體驗,跑完艱難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長遠的,沖破了建破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1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厘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艱苦的同學可以與同桌磋商一下。

  計算2千米=()米

  學生計算成果,然后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練習后說說主意。

  (3)教學例2

  嘗試訓練

  4000米=()千米

  并說說練習過程的.根據?

  再訓練

  10000米=()千米

  嘗試練習: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試一試: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經由這個單元的學習,咱們已經把長度單位全體學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劃一下各長度單位(千米除外)的長度。誰能按從小到大的次序給它們排排位?

  答: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共有五個,依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順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雷同嗎?不同在哪里?

  答:基礎的進率關系式有四個,分離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礎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進率關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進行整頓和演繹,使學生認識一個完整的長度單位的知識系統。)

  小結: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播種?還有哪些問題?你是用哪些辦法學會這些知識的?

  三、堅固應用

  學了這些知識你感到能解決哪些問題?

  那么多實際問題,課后你們可以抉擇自己最愛好的問題想方法加以解決。這里老師也收集了幾個問題,你們能用今天學到的本事加以解決嗎?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根拔河繩長12()

  小冬肩寬30()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

  一本數學書厚8()

  北京到溫州之間相距2510()

  杭州到溫州之間相距367()

  學校到溫州動物園相距12()

  (這道題跟生涯接洽最嚴密,能夠增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千米與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對照,培育學生正確應用長度單位的才能。)

  2、在○里填上"〉"、"〈"、或"="號。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種物體,它們的長度分辨如下。那么最長的一種物體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支配這道題的目標是在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基礎上,會進行單位換算,并比較大小。又通過取舍合適的數目,建立實際長度的觀念。)

  4、你能說出一些詳細例子嗎?

  (1)約6分米長的物體(舉出5個例子)。

  (2)用千米作單位最適合(舉出5個例子)。

  (在純熟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上,會應用所學知識解利用題,并能聯系生活實際舉例闡明,進步運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板書設計:

  千米(公里)的認識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于領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協調同一,能扼要凸起地浮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高深莫測。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三年級上冊第25——27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認識幾千幾百幾十幾是在學生認識了整千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通過操作、合作探究、討論等形式,學會了對一般四位數的認識,掌握它們的讀法和寫法,并理解這些數的具體含義,為今后五位數、六位數------的學習作了知識的準備和學習方法的鋪墊。同時,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增強學生對數的含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幾千幾百幾十幾的數,理解這些數的含義,掌握其讀法、寫法。

  2、使學生學會用數描述身邊的事物,并與他人交流,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態度。

  3、培養學生大膽思維、積極實踐的精神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重點和難點:

  教材從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注意知識結構的優化組合,以加強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例題先借助計數器,讓學生按照數的組成認、讀、寫各數位上非零的四位數;接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借助計數器,自主認識中間有一個零或連續兩個零的四位數,結合數的組成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學會相應的讀和寫。然后讓學生根據計數器上算珠表示的數,試著讀寫末尾有兩個零或中間、末尾都有一個零的四位數,并通過交流、比較,確認讀寫方法,加深對數的理解。最后,通過“想想做做”第1——3題的練習,讓學生由直觀到抽象,進一步鞏固一般四位數的.認、讀和寫;接著,教材通過“想想做做”第4、5題,讓學生聯系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讀、寫數,感受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同時,提高學生讀數、寫數的能力。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認、讀、寫幾千幾百幾十幾的數。教學難點是中間有零、末尾有零的數的讀法。

  [說教法和學法]

  一、以舊引新,促使知識遷移。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認識千以內數和整千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數經驗為基礎,以舊引新,幫助學生做好知識的遷移,并激活學生思維。

  二、適度開放,促進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課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利用知識的遷移,并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手、口、腦并用,自覺去探索,去認識“幾千幾百幾十幾”的含義及讀寫,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

  三、聯系生活,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以教材為藍本,注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課前的搜集資料,到新課的展開,再到課內的交流信息,每一環節的設計處處將數學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數在現實世界的應用,同時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說教學程序]

  一、情境引新

  1、談話:小紅家今年要搬新家啦!他們全家打算為新家添上一些新的家用電器。瞧!他們一家來到了商店。

  2、播放錄象:琳瑯滿目的家用電器。

  對話:

  小紅:媽媽,快來看呀!這兒的微波爐好便宜啊,只要365元,我們買一臺吧。

  媽媽:好哇。

  錄象暫停,師板書:365,讓學生讀一讀并在計數器上撥一撥,然后說說它的含義。

  3、繼續播放錄象:小紅一家來到了洗衣機旁。

  對話:

  小紅:媽媽,你看,這臺洗衣機多漂亮呀,不如我們也買一臺吧,這樣你就不用自己洗了。

  媽媽:真是個乖女兒。

  錄象定格畫面:一臺洗衣機及2365元的標價。

  4、師設疑:你知道這臺洗衣機多少錢嗎?小組內試著讀一讀。(板書:2365)

  ●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再現學生生活中購物情境入手,使學生親身感受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新課展開

  1、教學中間沒零的一般四位數

  (1)組內活動:試著讀出“2365”這個數。

  (2)全班交流:

  讀一讀:指名幾個學生讀。

  比一比:365與2365這兩個數的異同。

  撥一撥:在計數器上撥出2365,體會:只要在365的基礎上,再在千位上撥2顆珠子就是2365了。

  說一說:這個數的組成。

  寫一寫:先指名說寫法,師范寫,學生練習。

  (3)小結:2個千、3個百、6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二千三百六十五。

  ●由于學生已有了千以內數的讀寫這一基礎,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注重的是知識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讓學生在獨立嘗試中學習新知,體會四位數與三位數的區別和聯系。

  2、教學中間有零的四位數

  (1) 繼續播放錄象并定格在空調及“3052”的標價上。

  (2) 師設疑:你有沒有發現這個數有什么不一樣嗎?

  那么,這樣的數你會讀嗎?還能在計數器上撥一撥嗎?

  (3) 學生活動:讀、撥、寫。

  (4) 交流:你是怎樣讀的,怎樣撥的?

  (5) 指導寫數,強調:哪一位上沒有就用0表示。

  師:現在正值冬季,商場正在打折,原價3052元的空調現價只要——(畫面出示打折以后的空調價格“3002元”)。問:你知道是多少錢嗎?

  學生自由讀后交流,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生1:三千零零二

  生2:三千零二

  歸納小結:中間連續有兩個0的,只讀出一個零。

  ●這一環節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探索知識,感受新知識的產生、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3、教學“試一試”

  (1) 學生獨立完成。

  (2) 同桌互說自己的想法。

  (3) 討論比較:7400和7040這兩個數有什么不同?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4) 小結:一個數中間的零要讀出來,末尾的零都不要讀。

  ●這一環節教師由扶到放,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深化知識,在嘗試中品嘗成功的喜悅。

  三、鞏固新知

  1、讀數

  師:小紅一家逛到現在,收獲還真不少,因為商店里價廉物美的商品實在太多了。讓我們跟著小紅一家再一起去逛一逛吧。

  播放錄象:出示各式各樣的商品及標價,如:29寸彩電3500元、抽油煙機572元、冰箱2408元、電腦6080元、家庭影院5008元等。

  組長組織組員在小組內讀一讀。

  2、寫數

  (1)給數拍照—“想想做做”第1、2題:師在計數器上逐一撥出“5237”、“4803”、“6005”等數,學生在本子上寫出來,并說出各數的組成。

  (2)“想想做做”第3題:師讀出商品價格,生寫數。

  3、比一比:(結合“想想做做”第4題)

  (1)同桌兩人互撥互讀,并寫下來,看在規定時間內誰讀得多、寫得多。

  (2)勝出的小朋友可以得到老師送給的精美圖片留作紀念。

  ●練習在數學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這一環節,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手腦并用,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既獲得了知識,又得到了能力的培養,同時又深深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課內活動

  1、談話:生活中的數無時無刻不在,它能使我們獲取信息,增長知識,了解社會。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收集了生活中的數,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進行一個新聞發布會,將你收集到的數和信息與班上的同學一起來分享。

  2、學生交流信息,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經歷搜集—交流—體會的過程,感受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五、全課總結

  小朋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幾千幾百幾十幾

  ●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談收獲及體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24時計時法”是在學生認識了時、分、秒,年、月、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先編排了“認識24時計時法和探索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關系”,再編排“認識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和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24時計時法在郵電、交通、廣播等部門有著廣泛應用,但由于三年級的學生對普通計時法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知之甚少,再加上平時很少使用24時計時法,因此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下午幾時或上午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太習慣。

  由于概念不能簡單植入學生的頭腦,學生要將概念內化,才能成為他們自己的,才能使數學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對接。課堂上將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直觀演示、動手操作中,加強對鐘面認識;在發現規律、總結規律中探索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關系;在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建立時間觀念,為后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習目標及重、難點: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時計時法的特征,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并能正確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

  2、學生經歷認識、收集、應用24時計時法的過程,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

  3、學生在探索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中,促進思維發展。

  為了實現學習目標,我把運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定為學習重點,把探索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關系定為學習難點。

  三、學習過程及設計意圖

  為了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難點,促進學生發展,我設計了如下的學習活動。

  (一)創設情景,質疑自探

  1、創設生活情景,形成探究問題

  課件出示:安陽市新華書店門口牌子上寫著:營業時間冬9:00——19:00、夏9:00——20:00,如果你想去書店買書,你可以幾點到書店呢?為什么?

  學生可能會說到:上午10時,上午11時,下午1時,下午2時……,可能有的同學會說到:因為20時就是晚上8時,所以只要在晚上8時之前到都可以。

  我首先肯定個別同學的生活經驗很豐富,同時揭示出:像我們平常說的上午幾時、下午幾時或者晚上幾時,這是普通計時法,也叫12時計時法,而像19時、20時是一種新的計時法,叫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經常會用這兩種計時法的互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24時計時法。

  (設計意圖:利用現實生活素材,創設開放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說出上午幾時、下午幾時,或者晚上幾時,為揭示12時計時法或普通計時法提供物質基礎。而學生在思考“為什么”過程中,引出“19時、20時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幾時”的數學問題。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這樣導入新課,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探索任務,而且符合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課程理念)

  2、交流信息,激發濃厚的探究興趣

  師:“課前同學們收集了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哪位同學先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學生可能會收集到:手機上、電腦上、電視上、電子表上的時間;火車票上、公共汽車站牌上的發車時間;超市門口、藥店門口的營業時間;電視報上節目播出時間等等。學生邊交流,教師邊有選擇的進行板書,并提問學生:“想一想這個時間你會在做什么呢?這些時間你能用普通計時法表示出來嗎?”

  (設計意圖:數學教育要給學生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給學生一個能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頭腦。在生活這個大課堂中,學生經歷了收集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的過程,了解了這一全新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感悟到數學的應用價值。課上學生通過交流與思考,不僅加深了對24時計時法的認識,而且嘗試了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激發了濃厚的探究興趣)

  (二)小組學習,合作交流

  1、動手操作,促進感知

  師: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請鐘表來幫忙,好嗎?一天有24個小時,而鐘面上卻只有12個大格,如果讓你來設計一個能表示24小時的鐘面,你會設計成什么樣子呢?下面就以小組為單位,先說說你的想法,然后設計一個鐘面。

  (設計意圖: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充分利用“一日有24小時,而鐘面上卻只有12個大格”這一顯性矛盾,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動手設計的強烈欲望。紙上得來

  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創設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己動手繪制鐘面,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初步感悟到兩種計時法的對應關系)

  2、交流討論,優化方法

  師:“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組設計的鐘面介紹給大家呢?”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圓形或類似于圓形的大鐘面,上面標有24個大格,從1到24;二是仍是12個大格的鐘面,不過有兩圈,內圈是從1到12,外圈是從13到24;三是其他畫法。

  師:“比較一下,哪種設計方法比較好?好在哪?”

  學生會發現大圓鐘面可以明確看出一日有24小時,但看著鐘面要想說出下午幾時,或者晚上幾時,比較困難;而雙圈鐘面上能突出兩種計時法的對應關系,利用這個鐘面很快找到黑板上的24時計時法所對應的普通計時法的時間。

  (設計意圖:知識因交流而增值,思維因交流而碰撞,情感因交流而互融。學生在相互欣賞、相互評價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學習體驗;在比較、分析鐘面的特點時,經歷了深層次的思考,體驗到數學的優化思想;最后依托鐘面的對應關系,把24時計時法換成普通計時法,積累了直觀轉化的數學經驗。)

  (三)精講點撥,鞏固訓練

  1、課件展示,強化兩種計時法的對應。

  師:請同學們邊看邊思考,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播放課件:時針從0時開始,慢慢走動2圈,第一圈,依次從數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上依次出現13到24。配合演示相應時間的動畫畫面。

  (設計意圖:撥開云霧見天日。在學生自主探究后,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演示兩種計時法的對應關系,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過程,提高了學習效率)

  2、探究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方法

  師問:“同學們看著鐘面,能很快找到了兩種計時法對應的時間,那沒有了鐘面,你能發現他們之間互換方法嗎?”

  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普通計時法前面都有表示時間的詞語,比如上午、下午、晚上,而24時計時法卻沒有這些;經過思考總結出由普通計時法向24時計時法轉化時要去掉表示時間的詞語,中午12時之后要加上12,中午12時之前不用加,反之由24時計時法向普通計時法轉化時,要加上表示時間的詞語,中午12時之后要減去12,中午12時之前不用減。

  (設計意圖:數學因抽象、概括而被賦于了簡約美的化身。學生脫離了鐘面這一形象、具體的實物載體后,對兩種計時法的互換關系進入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憤悱狀態,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總結出兩種計時法的互換規律,使學生思維達到一次質的飛躍)

  3、鞏固訓練

  1)、填空

  (1)一天有()時,從鐘面上看,時針正好走()圈。

  (2)17時是下午()時,21時40分,晚上()時()分

  (3)晚上12時是今天的()時,也是第二天的()時。

  2)、連線:

  3:408:20xx:3017:0015:40

  下午5:00下午3:40凌晨3:40上午8:20晚上8:20

  3)、師生互問

  (1)教師聯系生活實際,說出不同的計時法的時刻,讓學生說出相應的計時法。

  (2)由學生寫在黑板上一個時刻,讓教師寫出相應的計時法。

  (設計意圖:教之功有限,習之功無限。為了鞏固本課新知,我設計填空、連線、師生互問三個練習題。在練習中有意讓學生認識多種表

  示時間的詞語,增強對普通計時法的認識。讓學生出題考老師,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參與性)

  (四)當堂檢測,拓展應用

  1、課堂總結:“同學們,這節課上你有哪些收獲呢?”

  (設計意圖:在下課前引導學生從三維目標的達成進行本課的小結。不僅是一個回顧的過程,也是一個提升的過程)

  2、當堂檢測

  1)判斷下列時間用24時計時法,還是12時計時法。

  下午6:0623:38凌晨18:06

  取信時間:

  第一次:8:00

  第二次:14:00

  第三次:18:30

  中午12:301:20

  2)第二次取信時間是下午()時,

  第三次取信是晚上()時()分。

  3)把下列時刻改寫為12時計時法。

  18:0023:0010:005:30

  4)用24時記法表示下面的時刻

  小明早晨6時30分起床:()

  中午12時用餐:()

  下午2時10分上課:()

  下午4時50分放學:()

  下午6時看動畫片:()

  晚上7時30分做作業:()

  晚上9時睡覺:()

  5)把下列時刻按一日里的先后進行排序

  (1)上午10時0時下午1時30分18時13時

  (2)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設計意圖:為了更體現“學以致用”的課程理念,依據本課的學習重點,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5道不同層次檢測題目,以期達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3、拓展運用(二選一)

  1)課外查閱:鐘表發明發前,人們是怎樣計時的?

  2)用24時計時法記錄自己或家人一天的作息時間。

  (設計意圖:好的一節課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回家,讓學習從課上延伸到課后,在拓展運用中我設計了二選一的題目,達到“課雖止而意猶存”的效應)

  四、板書設計及意圖

  最后,我簡單說明一下我的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課題是課堂的眼睛,板書是課堂的靚相。采用數學化的板書方式,以簡明、整潔的節奏,體現出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符號化、對稱化、比較化、分類化和過程化)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課題是千米的認識。

  說教材分析:

  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之間一些簡單的換算,這些都是學習本節課的基礎,它們不僅為本課教學作了知識的鋪墊,同時為本課千米與米的化聚作了思路孕伏、遷移。認識千米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和生活的需要,也是長度單位形成完整知識體系的需要。教材例3通過到某地還有多少千米的情境圖,引出千米,同時告知 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學生量出100米,走10個100米來感受1千米的.長度,做一做,讓學生舉例校門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且要求學生和老師一起體驗一下1千米有多遠。這個過程在課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學,我要求學生在課前做,但這個例題啟迪我們教學千米時要注意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例5是利用剛才所學的1千米=1000米進行千米與米的有關化聚,化聚對學生來說并不難,可以從已學的單位間化聚得到正遷移。學習好這課是今后學習土地丈量、平方千米等知識的基礎。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千米與米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估計生活熟悉路段距離,在觀察、比較、猜測和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估計較長距離時,培養學生養成利用生活經驗,通過合理推理進行估計的習慣,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并養成在不要求精確值時能自覺進行估計的習慣。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進率進行化聚在今后學習中經常遇到,1千米是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需要通過反復體驗和想象、推理來建立觀念,而新課程提倡建立單位觀念。因此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會用它進行簡單的化聚。教學難點是通過推算想象和體驗建立1千米的觀念。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說課稿11-09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4-19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1-11

數學三年級口算除法說課稿01-06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0-20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29

三年級數學說課稿04-19

《數學是我們朋友》說課稿11-29

《統計》數學說課稿02-24

數學說課稿范文08-1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第一线路在线观看 | 一级A爱做片免费观看国产 香蕉精品偷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中文欧美第一页 | 亚州第一中文字幕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人与 |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