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的詩詞鑒賞1
山色橫侵蘸云霞。湘川風靜吐寒花。遠林屋散尚啼鴉。
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難忘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上闕寫景。云霞橫亙天邊,遮罩大地,如胭脂般血紅。落日余暉中,山色披上一層迷蒙凄然的柔光,像是剛從云霞里沾染出來。一個“蘸”字,想象奇特,形象而巧妙地描繪出云霞之艷濃如水和在其籠罩下的蒼山暮色。“吐寒花”,說明已是深秋,又在“風靜”之時,更添蕭涼之意。接著視角一變,由物而人,遠望前方,林子深深,散落的農屋星星點點,偶爾傳來幾聲昏鴉啼叫,更顯山村的寂靜和落寞。上片從不同的角度寫景,由上而下,由山川及景物,由景物襯托出人的生存氣息。層層推進,營造出一個深遠闊大而又寂寥的的意境,很有美感。
下闕典型的抒情。據薛瑞生考證,本詞寫于蘇軾二十五歲(實際周歲二十三),在回家奔母喪完后回京師的路上。蘇軾的`母親很偉大,深明大義,從小對兩個兒子“教以學問,畏其無聞”,不料就在蘇軾父子奔赴京城高中禮部省試,名聞天下之時卻突然病逝,這對蘇軾來說,“無疑是在一舉成名的喜樂得意之際,遽然聽到喪鐘的敲響,領略到生命的本然的悲劇底蘊”。(王水照語)一路上雖然有最好的兄弟和父親作伴,吟詩賞美景,然而心態難免低沉,路途遙遠,于是目之所遇皆為哀景,天生多愁善感的詩人,又如何不夢到故園呢!夢到故園,卻無法計算“多少路”,借酒澆愁,企盼酒醉忘鄉,但總有醒來之時,偏偏酒醒以后還是“難忘隔天涯”!想想多少游子與魂牽夢縈的家鄉永遠隔著一座心的天涯,念念不忘,至死方休!多少無奈,只有那清冷的月光靜靜灑照千里平沙,替我去撫慰那夢中的故園了。結句以景作結,意蘊深長,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無奈與對家鄉深沉的思念。
蘇軾的詩詞鑒賞2
南歌子·游賞 蘇軾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樓。
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
誰家水調唱歌頭。
聲繞碧山飛去晚云留。
鑒賞: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游賞之樂,但并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這十三樓是臨近西湖的一個風景點。有這樣的記載:十三間樓去錢塘門二里許。蘇軾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詞以寫十三樓為中心,但并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致的刻畫,而是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出來的,省了很多筆墨,卻增添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賦予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佳境。晚云為歌聲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蘇軾的詩詞鑒賞3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
歸去來,誰不遣君歸? 覺從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
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鴻飛。
云出無心,鳥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 歸去來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
親戚無浪語,琴書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觀草木欣榮,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內復幾時? 不自覺皇皇欲何之?
委吾心、去留誰計? 神仙知在何處?
富貴非吾志。 但知臨水登山嘯詠,
自引壺觴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
且乘流、遇坎還止。
賞析:
陶淵明賦歸去來,有其詞而無其聲。余既治東坡,筑雪堂于上。人 俱笑其陋,獨鄱陽董毅夫(鉞)過而悅之,有卜鄰之意。乃取歸去來詞,稍加檃括,使就聲律,以遺毅夫。 使家童歌之,時相從于東坡,釋耒而和之,扣牛角而為之節,不亦樂乎?
蘇軾的詩詞鑒賞4
笑歌行(以下二首蘇軾云是偽作)
[唐]李白
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見曲如鉤,古人知爾封公侯。
君不見直如弦,古人知爾死道邊。張儀所以只掉三寸舌,
蘇秦所以不墾二頃田。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見滄浪老人歌一曲,還道滄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謀此身,虛作離騷遣人讀。笑矣乎,笑矣乎。
趙有豫讓楚屈平,賣身買得千年名。巢由洗耳有何益,
夷齊餓死終無成。君愛身后名,我愛眼前酒。
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男兒窮通當有時,
曲腰向君君不知。猛虎不看幾上肉,洪爐不鑄囊中錐。
笑矣乎,笑矣乎。寧武子,朱買臣,扣角行歌背負薪。
今日逢君君不識,豈得不如佯狂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蘇軾的詩詞鑒賞5
【概述】
《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為詠箏之作。上片寫湖上景,由雨后初晴的鳳凰山寫到湖上的清風、天邊的晚霞、盈盈的荷花、飛翔的白鷺,似乎在描繪一幅杭州西湖風景圖;下片寫聞彈箏,先是寫箏聲之哀婉,再由箏聲轉寫彈箏人,化用“湘靈鼓瑟”典故,既喻彈箏者有湘靈之美,又營造出凄迷的意境。全詞采用比喻和襯托的手法,寫彈箏而不見彈箏人,而以聞箏所見和想象來營造其美妙的意境。
作品名稱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作品別名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作。
【原作】
江城子⑴·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⑵
宋·蘇軾
鳳凰山下雨初晴⑶,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⑷,開過尚盈盈⑸。何處飛來雙白鷺⑹,如有意,慕娉婷⑺。
忽聞江上弄哀箏⑻,苦含情⑼,遣誰聽⑽!煙斂云收⑾,依約是湘靈⑿。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⒀。
【注釋】
⑴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江神子”,原為單調,至蘇軾始變為雙調,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張先:字子野,北宋詞人,年長蘇軾四十七歲。
⑵同賦:用同一詞牌,取同一題材填詞。
⑶鳳凰山:在杭州之南。
⑷芙蕖(qú):即荷花。
⑸盈盈:輕盈美麗的樣子,此處用來映襯彈箏姑娘的姿態。
⑹白鷺:鷺的一種,又稱鷺鷥。此處暗指愛慕彈箏人的男子。
⑺娉(pīng)婷(tíng):形容女子美好的姿態。漢代辛延年《羽林郎》詩:“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
⑻弄:彈奏。哀箏:悲涼的箏聲。
⑼苦:甚、極的意思。
⑽遣:使,教。
⑾煙斂云收:仙人在天上駕云而行,所到之處煙云繚繞。煙斂云收,是指仙人收起云霧,下凡到人間,此處是把彈箏姑娘比作下凡的仙人。
⑿湘靈:古代傳說中的湘水之神。《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洪興祖補注:“此 湘靈乃湘水之神,非湘夫人也。”此處暗指彈箏姑娘飄渺超絕。
⒀“欲待”三句:用唐代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譯文】
雨后初晴的鳳凰山下,云淡風清,明麗的晚霞映襯著湖光山色。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雖然開過了,但是仍然美麗、清凈。不知從什么地方飛來一對白鷺,它們就好像有意來傾慕彈箏人的美麗一樣,特意停留在水面上。
忽然聽見江上哀傷的'調子,含著悲苦,又有誰忍心去聽?煙靄為之斂容,云彩為之收色,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己的哀傷。一曲終了,她已經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回蕩在山間水際。
【賞析】
作者富有情趣地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從多方面描寫彈箏者的美好與音樂的動人。詞把彈箏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
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開頭三句寫山色湖光,只是作為人物的背景畫面。“一朵芙蕖”兩句緊接其后,既實寫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收到了雙關的藝術效果。從結構上看,這一表面寫景,而實則轉入對彈箏人的描寫,真可說是天衣無縫。據《墨莊漫錄》,彈箏人三十余歲,“風韻嫻雅,綽有態度”,此處用“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的比喻寫她,不僅準確,而且極有情趣。接著便從白鷺似也有意傾慕來烘托彈箏人的美麗。詞中之雙白鷺實是喻指二客呆視不動的情狀。
下片則重點寫音樂。從樂曲總的旋律來寫,故曰“哀箏”,從樂曲傳達的感情來寫,故言“苦含情”;謂“遣誰聽”,是說樂曲哀傷,誰能忍聽,是從聽者的角度來寫;此下再進一步渲染樂曲的哀傷,謂無知的大自然也為之感動:煙靄為之斂容,云彩為之收色;最后再總括一句,這哀傷的樂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傾訴自己的哀傷。湘靈,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詞寫到這里,把樂曲的哀傷動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這樣哀怨動人的樂曲非人間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樣的神靈之手。與此同時,“依約是湘靈”這總綰樂曲的一句,又隱喻彈箏人有如湘靈之美好。詞的最后,承“依約”一句正待寫人,卻又采取欲擒故縱的手法,不僅沒有正面去描寫人物,反而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山間水際。“人不見,數峰青”兩句,用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是那樣的自然、貼切而又不露痕跡。它不僅意象動人,而且結構上還暗承“依約是湘靈”一句,把上下用典結合起來。“數峰青”又回應詞的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真可謂言盡而味永。
【背景】
此詞是蘇軾于熙寧五年(1072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杭州通判任上與當時已八十余歲的著名詞人張先同游西湖時所作。據《墨莊漫錄》載:東坡在杭州,一日游西湖,見湖心有一彩舟漸近,中有一女風韻嫻雅,方鼓箏,二客競目送之。一曲未終,人翩然不見。公因作此長短句戲之。
蘇軾的詩詞鑒賞6
《水調歌頭》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翻譯
丙辰年中秋,通宵暢飲,大醉而歸,寫了這首詞——并有些思念弟弟蘇轍。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圓缺的規律呢?我舉杯遙問蒼穹。不知道天宮里,現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著這清風扶搖而上去問問故人,只怕高樓紅墻、層樓疊榭,我經不住那高處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風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銀光乍泄下,猶如宮娥起舞的影和這水波微蕩的風呢?
流光瞬息,月兒從高樓檐角,又跳入滿是雕花團簇的窗欞,盯著我這樣輾轉反側的外鄉之人看啊看。月兒呀月兒我可有哪里惹惱了你嗎,不然為什么要在我與親朋分別的時候格外的圓呢?哎!其實我也知道自古以來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就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難以求全。只望遠方的親朋都平安喜樂,哪怕現在隔著萬水千山,沐浴在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們相聚時是一樣的。
《水調歌頭》詩句賞析
第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道明亮的月亮是什么時候來到這里的?此時,我想拿起酒杯,向上天先敬一杯酒,然后問一問青天,這個月亮究竟是什么來歷。
第二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也不知道天上的那些神仙居住的宮殿,以及無數瓊臺樓閣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都說天上一天就是人間一年,那么,今天晚上,是神仙們的哪一年呢?
第三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我多么想變成神仙,乘著今夜的秋風,飛回天上的宮殿去呀!卻又十分擔心,恐怕天上那些玉石砌成的瓊臺樓宇里太冰冷了,我在高高的宮殿中,經受不住那樣的寒冷。
第四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我胡思亂想的時候,竟然對著月亮跳起了舞,在明亮的月光下,清澈的影子隨著人的動舞,仿佛躍上云端。那種乘云御風的感覺真是灑脫呀,哪像在人間那樣抑郁!
這是第一段,描寫中秋夜,作者和朋友們飲酒時的情景。這是酒醉后的表現,對著明亮的月光,胡思亂想,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但他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長時間沉思之后,借著酒興,擺脫郁悶后的一種情感的抒發。現在,作者終于從郁悶中解脫出來了。解脫之后,他有什么想對大家說呢?繼續聽吧:
第一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已經夜深人靜,月亮向西移動,月光照進了朱紅色的樓閣,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房間里。此時,有多少人不能和親人團圓,因為思念,無法入睡呀!
第二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雖然月圓了,但很多人不能相聚團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月亮呀,你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滿的出現在天上,來加重離別后的傷感?
第三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然而,細想一下,人生總是坎坷不平,有悲傷,有歡樂,有離別,有相聚。月亮也是圓缺不定,有陰暗,有晴朗,有圓滿,有虧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啊!
第四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既然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必為離別而悲傷憂愁了。因此,在這里祝愿大家:健康長壽!雖然親人朋友遠隔千里,但不妨礙我們同時對著月亮。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美麗的月色吧!
人生的離別在古人的眼里是如此的沉重。可能是宋朝人安逸的'生活,自由的思想,平等的際遇造就的。正如蘇東波的暗示,親人朋友的分別,已經令人無限的惆悵憂傷了,更何況是生離死別的痛苦呢?
因此,有很多宋朝人堅決不同意朝廷組成強大的國家軍隊,到北方和野蠻人打仗。宋朝人非常精明,也十分自私。當然,精明與愚笨,自私與無私都是相對的。所謂人生苦短,建功立業重要,還是享受生活重要?這是千古的難題。
《水調歌頭》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20歲那年,他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他個性獨立,一生追求自由。42歲任知湖州時,因涉嫌誹謗御史臺入獄,第二年被貶到黃州,在東坡修筑一室,自號東坡居士。49歲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57歲又因出言不慎,被貶惠州、儋州。63歲被召北歸回京,次年死于常州。
《水調歌頭》作品賞析
蘇軾通過聯想,在上闕運用以形象描寫不同風格的音樂,從開始的輕柔旖旎,瞬間變為雄壯高揚,然后歸于悠揚致遠;在下闕則對比音樂本身,一是同一時間內,繁音細響與清越之聲之對比,二是不同時間內,音樂之抑揚起伏的對比,添之以自己的感慨,使整首詩具備與原作不同的藝術韻味。
詩先寫樂聲初發,仿佛一對青年男女在靜夜微弱的燈光下,親昵地私語,談受說恨,卿卿我我,往復不已。“彈指的是淚和聲”倒點一句,見出彈奏開始,音調輕柔而又哀怨。“忽變”三句,寫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戰士在鼓聲下馳騁沙場,無人可擋。結尾的“回首”兩句,以景物形容聲情,把音樂形象化給人縹渺幽遠之感。"回首暮云遠",讓人聯想起王維"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之將士,也與上文中“軒昂勇士”相聯系,將獨立的音樂片段串起來。白云浮動,柳絮漂浮,若有若無,忽遠忽近,難以捉摸,卻逗人情思。
接著是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與啁哳之聲相伴,唯獨彩鳳不鳴。這里寫以鳳凰不鳴,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點出了深刻哲理:真正內涵的,從不在言語上奪人眼球。之后琴聲在瞬息間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調轉向艱澀,好象走進懸崖峭璧之中,腳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費很大氣力。正在步履維艱之際,音聲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飄然墜入深淵,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詩人確乎借助于語言,把這位樂師的高妙彈技逼真地再現出來了。最后五句,則是從聽者心情的激動,反映出成功的彈奏所產生的感人的藝術效果。“指的是間風雨”,寫彈者技藝之高,能興風作雨;“腸中冰炭”,寫聽者感受之深,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并以“煩子”、“置我”等語,把雙方緊密關聯起來。音響之撼人,不僅使人坐立不寧,而且簡直難以禁受,由于連連泣下,再沒有淚水可以傾灑了。“推手從歸去”描寫的是琴師奏完將琴推開的動作,也在其中暗示這詩人心中歸隱的情懷。“無淚與君傾”,表現出詩人此時腸中之郁結,比起原詩中“濕衣淚滂滂”更為不堪較之,更為含蓄,也更為深沉,雖然無落淚,但是更加表現出心情的郁結。
訴諸聽覺的音樂美,缺乏空間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是很難捕捉和形容的。但詩人巧于取譬,他運用男女談情說愛、勇士大呼猛進、飄蕩的晚云飛絮、百鳥和鳴、攀高步險等等自然和生活現象,極力摹寫音聲節奏的抑揚起伏和變化,借以傳達樂曲的感情色調和內容。這一系列含義豐富的比喻,變抽象為具體,把訴諸聽覺的音節組合,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這就不難喚起一種類比的聯想,從而產生動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從音樂效果,進一步刻畫彈技之高,筆墨精微神妙,可說與韓詩同一機杼,同入化境。
蘇軾這首詩的“隱括”,即把韓愈的詩文《聽穎師彈琴》剪裁改曲詩,雖保留了韓詩的總體構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繪,但又在內容、形式以及兩者的結合上,顯示了自己的創造性,從而使此詩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蘇軾的詩詞鑒賞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的詩詞鑒賞8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的詩詞鑒賞9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蘇軾的詩詞鑒賞10
雨暗初疑夜,風回忽報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細草軟沙溪路、馬蹄輕。
卯酒醒還困,仙村夢不成。藍橋何處覓云英。只有多情似流水、伴人行。
評:本詞作于嘉佑八年癸卯,1063年。年25,在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任。是年二月,公以事至長安,三月過寶雞斯飛閣,重游終南。
前兩句傳神,將變幻莫測的天氣一筆勾出,始有“烏云壓城城欲摧”之勢,再而雨過天晴,天高地遠,云淡風輕。想必這應該是夏天時節。馬蹄踏過,“細草軟沙溪路”,皆為細軟之物,馬蹄聲自然輕微。三名詞連用,利用列錦手法,無一連詞或介詞,純名詞排列,卻與“枯藤老樹昏鴉”有異曲同工之妙,襯出旅者心情之輕快。
下闕基調卻一變,由輕快轉為低沉憂傷。卯,十二時之一,今五時至七時。卯酒即卯時所飲之酒。古時趕路之人一般五更天前動身,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即是最好注腳。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月未下山,路上晨霜冷冷,可見起身之早。然而本詞旅者起身更早,因為卯酒都已喝到醉了又醒,“夢不成”,整晚又都難以入眠。至于是因為失眠而想借酒澆愁還是想醉酒而入眠,只能靠讀者去想象了。從上闕前兩句的描述中可知此時大概已是黃昏,也就是說旅者已經走了快一天了,身累心更累,何處是歸途仍遙遙無期。
“藍橋何處覓云英”,謂秀才裴航于藍橋會仙女云英事。唐裴铏《傳奇·裴航》云:長慶中,有秀才裴航,行于湘漢。同行樊夫人,國色天姿,航欲求之,夫人與詩曰:“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云英。藍橋便是神仙宮,何必崎嶇上玉清。”后經藍橋驛側近,因渴甚,遂下道求漿而飲,會云英,以玉杵臼為禮,結為連理。方知云英為仙女、樊夫人則云英之姐也。藍橋,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南藍溪之上。喻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此處旅者的'情感是傷感的,美好的事物(我的心上人)無處尋,唯有多情空流水,伴隨這漫漫孤苦之旅。
整首詞散發著淡淡的憂傷與孤獨,還有一絲絲遺憾。作者運用列錦、比喻、擬人、用典、對比等手法,將一名旅者旅途中復雜的心情變化充分地展示了出來,但仍未脫前代詞舊的羈旅題材與表現形式之窠臼。
蘇軾的詩詞鑒賞11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
宋代:蘇軾
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譯文
杏花飛撲簾幕散播著最后的春光,明月進入門戶尋找我這幽居的人。
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著搖曳花影,月華如水,點點花影有如水中飄浮的青萍。
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爭攀枝條花片如紛紛香雪。
山城酒薄喝起來沒有味道,勸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
清越的洞簫聲在這月明之夜吹斷,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
明朝可惡的春風卷地刮起,就只見綠葉叢中棲息著點點殘紅。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注釋
⑴散余春:一作“報余春”。
⑵幽人:幽隱之人。
⑶褰(qiān)衣:用手提起長袍。
⑷炯(jiǒng):光明貌。青蘋:一種生于淺水中的草本植物。
⑸香雪:指杏花片。
⑹吸:飲。
⑺棲:生長。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賞析
這首詩的題目為“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所以除了寫人還要寫月、寫花、寫酒,既把四者揉為一體,又穿插寫來,于完美統一中見錯落之致。
詩的開頭兩句“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開門見山,托出花與月。首句寫花,花落春歸,點明了時令。次句寫月,月色入戶,交代了具體時間和地點。兩句大意是說,在一個暮春之夜,隨風飄落的杏花,飛落在竹簾之上,它的飄落,似乎把春天的景色都給驅散了。而此時,寂寞的月,透過花間,照進庭院,來尋覓幽閑雅靜之人。“尋幽人”的“尋”字很有意趣。李白有詩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是主,明月是客,說明詩人意興極濃,情不自禁地邀月對飲。而在此詩中,明月是主,詩人是客,明月那么多情,入戶來尋幽人。那么,被邀之人就不能不為月的`盛情所感,從而高興地與月賞花對飲。
接下來“褰衣步月踏花影,炯虹流水涵青蘋”二句,是說詩人應明月之邀,攬衣舉足,沿階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賞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蘋的神秘月色。這兩句空靈婉媚,妙趣橫生。詩的上下兩句都是先寫月光,后寫月影。“步月”是月光,“踏花”是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蘋”是月影。“炯如流水”,是說月光清澈如水,“炯”字寫月光的明亮,如杜甫《法鏡寺》:“朱甍半光炯,戶牖粲可數。”“涵青蘋”是對月影的形象描繪,似水的月光穿過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蕩漾著青蘋一般。流動的月光與搖曳的青蘋,使沉靜的夜色有了動感,知月惜花的詩人,沐浴在花與月的清流之中,正好可以一洗塵慮,一滌心胸。這兩句詩勾畫了一個清虛、明靜、空靈而縹緲的超凡境界。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兩句寫花與酒。杜甫《遣興》詩中有“狂風挽斷最長條”之句,白居易《晚春》詩中則說:“百花落如雪。”“花間置酒”兩句化用了杜甫、白居易詩意,寫出了賞花與飲酒的強烈興致。美酒置于花間,酒香更顯濃郁;香花,趁著酒興觀賞,則賞花興致也就更高。花與酒互相映發。詩人此時的情懷,與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獨,而是興致勃勃。
“山城”以下四句,前兩句寫借月待客,突出“愛月”之心。山城偏僻,難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則補酒薄之不足。“勸君且吸杯中月”一句,是從白居易《寓龍潭寺》詩“云隨飛燕月隨杯”中化出,表明詩人對月之愛遠遠超出了對酒之愛。后兩句情緒漸轉低沉,見詩人“惜月”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月光的流轉,悠揚的簫聲漸漸停息,月下花間的幾案之上,杯盤已空,詩人憂從中來。此時詩人最憂慮的不是別的,而是月落。這里含著十分復雜的情感,被排擠出朝廷的詩人,雖然此時處境略有好轉,但去國之情總會帶來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與詩人長相陪伴。月落西山,詩人情無以堪。
詩的最后兩句轉寫花,不過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凋零之花。月落杯空,夜將盡矣,于是對月的哀愁轉為對花的憐惜。月下之花如此動人,第二天一陣惡風刮起,便會落英遍地,而滿樹杏花也就只剩下點點殘紅。詩中寄寓了人生命運的感慨。
這首詩韻味淳厚,聲調流美,在表現手法上很有特色。首先是物與人的映襯,情與景的融入。人因物而情遷,物因人而生色。首句“杏花飛簾散余春”,是一派晚春景色,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綺麗之中略帶凄清之感。接著“明月入戶尋幽人”一句,達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詩人因情設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出神入化。
構思的錯落有致,變化自如,使全待情致顯得更濃。開篇兩句既寫花又寫月。三、四句重點寫月,其中也有寫花之筆。五、六句寫花、寫酒,但重在寫花。七、八句寫愛月之深。九、十句寫惜月之情。最后兩句是虛筆,借花的凋零寫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層。通觀全篇,詩人緊扣詩題,不斷變換筆墨,圍繞花、月、酒三者,妙趣橫生。
詩人筆下的月,不僅是含情脈脈,而且帶著一股仙氣與詩清。這種仙氣與詩情,是詩人超脫飄逸風格的體現,也是詩人熱愛自然的心情的流露。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創作背景
此詩于元豐二年(1079)。據宋人王十朋注解:“按先生《詩話》云:‘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館于官舍。蜀人張師厚來過,二王方年少,吹洞簫,飲酒杏花下。’”可知作于徐州任上。又宋人施元之注解:“真跡草書,在武寧宰吳節夫家,今刻于黃州。”
《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的詩詞鑒賞12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宋蘇軾《阮郎歸·初夏》
農歷四月下旬立夏,在長江中游或者以南地區尤其明顯。此時氣溫明顯升高,高溫高濕,氣溫往往在20度以上,東邊日出西邊雨,陣雨連晴,雖然不是百花盛放的春天,但初夏有另一種清美,那就是綠深紅明,有對照的夏美和舒爽。
此時冬春衣裳換成輕薄單衣,人體更為舒展自由,心情和心靈更加上揚明麗。
47歲的蘇東坡,在黃州已經住了4年。4年前的烏臺詩案,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獄,因為對王安石變法表示了個人的強烈的不理解,他的作品被成為絆倒他自己的一個石頭,被對手利用攻擊,蘇東坡經歷了103天的牢獄之災,險些性命不保。出獄后被貶放到黃州做一個團練副使,這也是在官僚體系內最大的懲罰,仿佛唐朝的劉禹錫。
蘇東坡在經歷這次劫難之后,也深知自己的仕途不會有太大的起色,反而放開了,注重生活的本來。他在黃州拿著微薄的俸祿,自己開荒,這樣的經歷,讓他在政治上消沉,卻誕生了另一種接地氣的明快的文風。他更注重生活的細節,享受四季的變化,并從中間尋找生命的歡喜和動力。
47歲的這年四月,他從黃州調往河南。反正是一次小小的升職,過慣了苦日子的蘇軾,也覺得是個好事。在黃州逗留期間,倒也放松,寫下了這首清新夏詞。
“綠槐高柳咽新蟬,熏風初入弦。碧玉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蘇東坡在黃州的時候自己開荒,有小小的園舍。在開荒種菜的過程中,充分領略了四季的變化和農民的辛苦。但蘇東坡到底是一個文學家和詩人,那一種詩懷并不會被苦難磨滅。
此時正是槐樹成陰,柳樹蓬勃的初夏,可以聽到夏天的蟬聲。這正是東南風和暖的日子,南風帶來了夏天。這首詩是從聽覺視覺上入手,每一句詩都是一種立體的色彩和音樂。
第一句是槐蔭樹里,蟬聲初鳴,甚至聽得見微風吹過槐樹和柳的'聲響。
第二句,則是那槐蔭樹下,碧紗窗里,聽得見下棋的聲音,看到的是裊裊的香煙。
蘇軾此時并不是住在高門大戶,相反,這應該是一處簡單但不失溫暖和閑情的小家園。綠紗窗,并非是紅樓夢那么講究,相反綠窗在唐宋都代表著平民家庭,和朱樓繡戶相對。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這同樣是有色彩有聲音。所謂的聲音,那是細雨打初荷,這里用小荷葉分明點出了剛剛立夏,荷葉剛剛出水,還來不及打花朵。但是明快的陣雨過來,小荷葉已經翻了面,但這時雨后的五月花榴花,正火紅開放。
“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有人說這是一位有著纖纖玉手的姑娘在水邊戲水,水花四濺。蘇東坡此時倒是有一個侍妾叫朝云,但是她陪蘇東坡是來吃苦,并非秀美麗的,而且這個時候她和蘇東坡有了一個兒子,作為母親,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大約也不再會有少女的天真爛漫,反而是一個主婦操持貧寒的家。
實際上這一句話寫的是荷花,而且是寫的雨后的荷葉。你看那天上的雨打在小荷葉上,小荷葉不是翻了嗎?那是老天在戲弄小荷葉,那些晃蕩在荷葉間的水珠,被風吹碎滑落,但留下來的,卻是動態的瓊珠,又成了一個個小圓珠子。
用“碎卻圓”,已經寫出了風雨中的小荷葉,種種動態和清晰。而這正是初夏時節最容易看到的景色啊!
在這句詩里也有聲音,那就是從荷葉滴落到水塘的水聲,仿佛清泉一樣斷續可愛。
這首詩節奏明快清新,也證明蘇東坡此時,保有良好的心情。貶謫,李白,白居易,屈原,劉禹錫歷代先賢都有過同樣的命運,蘇東坡想得開,這也成就了他曠達的心胸,明快灑脫的文風。
雖然不久以后,更多的磨難,仕途的起伏,接踵而來,小兒子去世,貶放海南島,從表面看,蘇東坡都是逆來順受,但實際上,他從來都沒有浪費過自己的光陰,在每一個地方都盡力擁抱生活和人生。比如在海南島當時屬于蠻荒之地,蘇軾就努力教書育人。
有人常說蘇東坡是坡仙,因為他詩詞中的那種灑脫大氣少有人及,但我更想說他不是神仙,他是一個珍惜生命,擁抱現實的偉大文學家和官僚,雖然坎坷已經成為命運,他也不負此生。
蘇軾的詩詞鑒賞13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①。竹杖芒鞋輕勝馬②。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③。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灑處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①吟嘯:意態瀟灑,且吟且嘯。吟,吟詠。嘯,長嘯。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春寒。④蕭灑:一本作“蕭瑟”。
仿梅道人山水圖【明】藍瑛
美國私人藏
鑒賞
元豐五年(1082)春,因為黃州東坡的土地過于貧瘠,所以蘇軾準備在比較肥沃的沙湖買田耕作。之前他先去沙湖相田,即實地考察田地,可見他是作了在黃州度過余生的打算。當年正月,作者寫了《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一詞,末句有“吾老矣,寄馀齡”語,可以印證他的這種打算。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而受到殘酷的政治打擊,僥幸免死之后被貶黃州,過著半流放半軟禁的生活。在這一段經歷中,蘇軾遭受的巨大的苦難,引發了他對仕途、政局的極端失望,也使他對人生的意義進行了深入思考。可貴的是,蘇軾始終沒有被苦難所折服,他雖然需要解脫自己的心靈,但他的辦法不是屈服,不是逃避,而是要樂觀地超越。此時,他內心潛藏的佛、道思想和隱逸情緒劇烈抬頭,幫助他舒緩了疲憊的內心。蘇軾到黃州之后寫過很多探討人生的文章和詩詞,可以這樣說,這段日子蘇軾所寫的詞,沒有一首不是飽含著他這方面的深深思考的。而這些思考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這首非常簡單又非常著名的小詞。
全詞緊扣途中遇雨這樣一件小事,來寫當時的內心感受。篇中的“竹杖芒鞋”“煙雨”“料峭”“斜照”等詞語,既是眼前景物的實寫,又不乏比興、象征的意味,是詞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體驗的外化,也是他此后人生態度的寫照。蘇軾及其詞之所以偉大,不僅是因為他“明月幾時有”的瀟灑,也不僅是因為他“大江東去”的豪邁,更是因為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
開篇“莫聽”“何妨”二句形成轉折,在寫景之時便已說盡了全詞的大意,其蘊涵的深意讀者自能心會。“竹杖”三句,由“吟嘯且徐行”發展而來,表面是寫詞人的動作,實際上是在寫一種心態,一種生活。“竹杖芒鞋”是農民的行走工具,馬是官員的坐騎,蘇軾表面上是說,在風雨之中竹杖芒鞋比馬更加輕快,實際上“輕”字有許多潛藏的意思。如果說“馬”是功名富貴的象征,那么此時擺脫了這些束縛的作者,的確感到了輕松。“一蓑煙雨任平生”既可以理解成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原因,也可以理解成是它的.結果!因為有通達的心態,所以能夠從最簡樸的生活中找到極致的快樂,而找到了這樣的快樂又讓心變得更加通達,二者互相促進。下闋寫雨停之后的情景,但蘇軾跳出那些“雨過總會天晴”的論調,得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結論。雨停之后,清涼的春風吹醒了酒意,前方山頭暖暖斜照的夕陽仿佛在迎接他的歸來。這一幅雨晴斜照圖,算是得到了中國繪畫中最極致的真味。接著“回首”一句,明寫風雨,暗寫人生,自然而然地歸結到最后的結論:“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種超越榮辱、得失的曠達心態。
全詞可以說通篇都在議論,可是卻仍然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欣賞到了當時的美妙景色,可見情景交融之巧。蘇軾以議論入詞的作法,此時已爐火純青、巧奪天工。
蘇軾在《東坡志林》里明確記載他自己去沙湖相田、準備買田耕種的過程。我們不知道這次沙湖道中遇雨是在去相田的那時候,還是后來去買田的時候,或者是某天耕種回來的時候。從“同行皆狼狽”來看,很像是最后一種情況。蘇軾跟幾個在沙湖也有田的鄰居一起春耕回來,路過一片樹林時天下起了雨,眾人趕忙狂奔躲雨,只有蘇軾安詳得一路行吟,欣賞著雨色。一會兒雨過天晴,他回頭看看剛才走過的路,會心一笑。這是一個怎樣美妙的事情,這是一幅怎樣美妙的畫卷!寫出這樣的詞,說明他的心真的已經解脫了,此后蘇軾進入了文學創作最活躍的時期。(姚蘇杰)
集評清《鄭文焯:“此足證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手批東坡樂府》)
鏈接詞之曠達風格。“曠達”本是魏晉文人所崇尚的一種任性自適、舉止無檢束的風度。《世說新語《任誕》南朝梁劉孝標注引《文士傳》謂張翰“任性自適,無求當世,時人貴其曠達”。《晉書《裴頠傳》謂:“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后來文學批評中用以形容風格境界,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就有“曠達”一品。以此品評宋詞,則“曠達”詞風的代表人無疑是蘇軾。蘇詞代表作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境界高曠,情感飄逸,并以理遣情,使自身超越于塵俗之外;本詞則自述“一蓑煙雨任平生”,視人生之途“也無風雨也無晴”,抒寫出一種任天而動的坦蕩之懷。他的多數詞作,都滲透著他性格中“曠達”的因子。宋人評蘇詞,雖未曾使用“曠達”的字樣,但如胡寅所評“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題酒邊詞》),張炎所謂“東坡詞極雅麗舒徐,高出人表”等,都是在描述其“曠達”的風格特征。至晚清陳廷焯以“清超”評蘇詞(《白雨齋詞話》卷八),王國維判定“東坡之詞曠”(《人間詞話》)等等,則已明確地指出蘇詞的主導風格為曠達了。蘇詞的曠達,在宋詞中獨標一格,并影響了同時和后世的若干人,在宋詞和宋以后詞史中形成了重要的風格和流派。(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蘇軾的詩詞鑒賞14
《浣溪沙》
作者:蘇軾
原文: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1、徐門:即徐州。
2、謝雨:雨后謝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義皆同。
4、繅車:紡車。繅,一作“繰”,把蠶繭浸在熱水里,抽出蠶絲。
5、牛衣:蓑衣之類。這里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漢書。食貨志》有“貧民常衣牛馬之衣”的話。
6、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
詩意:
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
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
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
于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賞析:
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
這首詞是蘇軾在徐州(在今江蘇省)作官的時候寫的。按照當時的迷信風俗,一個關心農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龍王爺”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龍王爺”謝雨。這首詞就是蘇軾有一次途經農村去謝雨,記下的見聞之一。
“簌簌衣巾落棗花”,按照文意本來應該是“棗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寫詩詞,常常根據格律和修辭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調動,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棗花紛紛落下的樣子。“衣巾”,是衣服和頭巾。古代服裝,男人往往戴頭巾。棗樹在初夏開出黃綠色的小花。作者不是從旁邊看到落棗花,而是行經棗樹下,或是佇[zhù]立棗樹下,這樣棗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響繅車”。“繅[sāo]車”,一種抽取蠶絲的手搖工具。村子里從南頭到北頭繅絲的聲音響成一片,原來蠶農們正在緊張地勞動。這里,有棗花散落,有繅車歌唱,在路邊古老的柳樹下,還有一個身披牛衣的農民在賣黃瓜。“牛衣”,是一種用麻或草編成的,用來覆蓋牛身的織物,這里指蓑衣一類的東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寫出了景色的一個方面。這一次蘇軾偶然來到農村,很敏感地抓住了這些特點,特別是抓住了棗花、繅絲、黃瓜這些富有時令特色的事物,把它們勾畫出來。簡單幾筆,就點染出了一幅初夏時節農村的風俗畫。
這首詞,不僅是寫景,還記了事。在下片,就轉入了寫作者自己的活動。這時他已是“酒困路長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說明他上路前喝過酒了。“路長”,看來,已走過很長的路程,而離目的地還很遠。“惟”,只。這句詞寫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陽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陽下趕路,感到燥熱、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潤喉解渴。“漫”,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門試問野人家”。“野人家”,鄉野的人家,即鄉下老百姓。蘇軾當時是一州的行政長官,筆下稱當地農民為“野人家”,正出于他當官的口氣。但是“試問”兩字表明他并沒有什么官氣。他沒有命令隨從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親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門,客氣地同人家商量:老鄉,能不能給一點茶解解渴呀?
就這樣,用簡單幾句,既畫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氣息的農村畫圖;又記下了一段向老鄉敲門討茶的經歷,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觸不到,因而感到新鮮有趣的。這首詞似乎是隨手寫來,實際上文字生動傳神,使一首記聞式的小詞,獲得了藝術的生命。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作者為何要“敲門試問”呢?
1、他是一個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謙和有禮,不會貿然闖入農家;
2、剛剛在旱災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試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詞中“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于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浣溪沙》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蘇軾的詩詞鑒賞15
水龍吟·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
朝代:宋代|作者:蘇軾
閭丘大夫孝終公顯嘗守黃州,作棲霞樓,為郡中勝絕。元豐五年,余謫居黃。正月十七日,夢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樓中歌樂雜作。舟中人言:公顯方會客也。覺而異之,乃作此詞。公顯時已致仕在蘇州。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壁紅樓起。云間笑語,使君高會,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艷歌余響,繞云縈水。念故人老大,風流未減,獨回首、煙波里。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云夢南州,武昌東岸,昔游應記。料多情夢里,端來見我,也參差是。
譯文
楚山長長的蘄竹如云彩遍布,特異的竹子清秀,高出眾多樹木之天外。笛竹如長細的龍須一半在揮動,如鳳凰的胸脯微微突起,如美人的肌體勻稱滿布。笛音如江南樹木稀疏,如云夢雨后開晴,如月明星稀,微風吹拂。自從蔡邕離世,桓伊仙逝,誰知空自寂寞,辜負了多少歲月。
聽說嶺南太守后堂深院,吹笛歌女非常嬌美靈巧,在花飾窗下演奏,《梁州》曲剛剛奏完,《霓裳羽衣曲》余音未了。笛聲包含著徵調和宮調,流蕩著商調和羽調,最后一聲飄入云彩、樹梢間。為了趙使君洗凈污濁之氣,我送你一曲《霜天曉角》。
注釋
水龍吟:詞牌名,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韻。
趙晦之:名昶,南雄州人,作此詞時,趙知藤州(今廣西藤縣)。
楚山修竹:古代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出高竹。《廣群芳譜·竹譜》:“蘄州竹:出黃州府蔪州,以色勻者為,節疏者為笛,帶須者為杖。”修,長。
異材:優異之材。表:外。
龍須:指首頸處節間所留纖枝。
鳳膺(yīng):鳳凰的胸脯,指節以下若膺處。
玉肌:美玉一般的肌膚,指竹子外表光潔。
淮南:淮河以南,指蘄州。
云夢:即古代云夢澤。在今湖北省天門縣西。
裊(niǎo):柔和。
中郎:東漢末的蔡邕。曾為中郎將,古代音樂家。干寶《搜神記》:“蔡邕曾至柯亭,以竹為椽。邕仰眄之,曰‘良竹也’。取以為笛,發聲嘹亮。”
桓伊:晉人,喜音樂,善吹笛。《晉書·桓伊傳》: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嶺南太守:指趙晦之。
綠珠:西晉石崇歌妓,善吹笛。《晉書·石崇傳》載:“崇有妓曰綠珠,美而艷,善吹笛。孫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綠珠吾所愛,不可得也!’秀怒,矯詔收崇。崇正宴于樓上,介士到門,崇謂綠珠曰:‘我今為爾得罪!’綠珠泣曰:‘當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樓下而死。”綠珠死后,石崇一家被殺。這里借西晉“綠珠墜樓”典故,贊頌竹的氣節。
綺窗:張掛有花紋的絲織品窗簾的窗。《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交疏結綺窗。”弄:演奏。
梁州:曲名。《文獻通考》:“天寶中,明皇命紅桃歌貴妃《梁州曲》,親御玉笛為之倚曲。”
霓(ní)裳:指霓裳羽衣舞。唐裴铏《傳奇·薛昭》:“妃甚愛惜,常令獨舞《霓裳》于繡嶺宮 。”
“嚼徵”二句:笛聲包含徵(zhǐ)調和宮調,又吹起緩和的商調和羽調。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說明這種音樂的高妙。嚼、含,指品味笛曲。泛、流,指笛聲優美流暢。
云杪:形容笛聲高亢入云。
使君:指趙晦之。
蠻風瘴(zhàng)雨:形容古代嶺南的惡劣天氣。
霜天曉:即《霜天曉角》,樂曲名。
全文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的詞,寫于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也是在謫黃期間所作。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愿望。此詞寫了蘇軾一個浪漫奇瑰的夢,在夢中,故人風流自在,宴樂于“郡中勝絕”的.棲霞樓。而當時蘇軾謫居黃州,正是孤獨寂寞,與親朋好友隔絕之時。這樣的夢境,實際反映出蘇軾在此等景況中,對自由、友情的向往之情。夢醒之后,只見煙波浩淼,空江月明,與美麗夢境兩相對比,孤寂之感更為強烈。而結尾想象故人此時一如既往的瀟灑生涯,懸想對方夢見自己,也是極度孤獨中的浪漫幻想。全詞于風流瀟灑中又有沉郁之致,即是蘇軾當時心境抑郁,而又努力以曠達之意自我排遣的反映。
此詞手筆、章法都得到評家稱賞,鄭文焯《大鶴山人詞話》云:“突兀而起,仙乎仙乎。‘翠壁’句嶄新,不露雕琢痕。上闋全寫夢境,空靈中雜以凄厲,過片始言情,有蒼波浩淼之致,真高格也。‘云夢’二句,妙能寫閑中情景,煞拍不說夢,偏說夢來見我,正是詞筆高渾,不猶人處。”
【蘇軾的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蘇軾《題西林壁》詩詞鑒賞01-21
蘇軾的詩詞(精選)04-24
蘇軾的詩詞03-07
蘇軾經典詩詞07-12
蘇軾詩詞05-25
蘇軾經典的詩詞03-06
蘇軾《海棠》全文及鑒賞07-16
詩詞鑒賞05-27
關于蘇軾的詩詞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