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sù jiàn dé jiāng
宿建德江
mèng hào rán
孟浩然
yí zhōu bó yān zhǔ
移 舟 泊 煙 渚 ,
rì mù kè chóu xīn
日 暮 客 愁 新 。
yě kuàng tiān dī shù
野 曠 天 低 樹 ,
jiāng qīng yuè jìn rén
江 清 月 近 人 。
翻譯: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
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
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
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注釋: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2、移舟:劃動小船。泊:停船靠岸。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煙:一作“幽”。渚:水中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3、野:原野。曠:空闊遠大。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4、客:指作者自我。愁:為思鄉而憂思不堪。
5、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來靠近人。
賞析一:
《宿建德江》是唐朝詩人孟浩然的寫景名篇。
讀懂這首詩不難,難的是代入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境。要了解詩人的想法和寫法,才能提升自我對古詩詞的賞析水平以及動手寫作本事。
我們先來看這首五絕的平仄格律。“移舟泊煙渚”,“平平仄平仄”。這個是屬于我們原先講過的平仄四種基本格式的第三種:“平起不押韻”(有疑問的關注我去看以前關于格律詩平仄的回答)。常格是“平平平仄仄”,那里使用了變格,將三四字的平仄互換了一下,適合表達恬淡,從容的心境。可是平仄關系還是按照常格處理,根據格律詩“對”的原則,得出第二句平仄關系:“仄仄仄平平”。再根據“粘”的原則,第三句和第二句發音相似,可是不押韻,所以推出第三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再根據“對”的原則,得出第四句:“平平仄仄平”。如下: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對一下,是不是合律?平仄講完,我們來看詩的文法。五絕的寫法關鍵在于留白,意在言外。因為字數實在太少,異常考驗詩人的水平。而和律詩的“起承轉合”有一點點區別的是,前兩句還是“起,承”,可是第三四句就是“轉”而別開生面,類似于刺刀出鞘必然見血,并不必須要“合”回來。因為要留空間給讀者想象。絕句的后兩句一般都是這首詩的重點所在,成敗也在這兩句。我們具體來看。
劃動小船停泊到暮靄重重的沙洲,日頭西下,新添了漂泊客滿腔的思鄉愁緒。古人提到愁,一般是指思鄉之愁,這兩句交代時光,地點,意象,和整篇詩的基調。野外極其空曠,感覺天空比樹還低,得虧江水清亮,讓那孤單明月能夠到身邊來陪我。“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淡而有味,思鄉之情含而不露。全篇并沒有提到思鄉,可是你能夠感覺到羈旅客意。這就是五絕的意在詩外。
為什么孟浩然會有這種心態呢?這個要結合上下文來看了。我們看他早些時候的一首詩:“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從十一歲開始讀書,到了四十多歲,一事無成,逃離洛陽的世俗交游,去吳越尋找好山好水,排遣出仕不得的失意。
這是什么狀態?孑然一身,四野茫茫,天高樹靜,江清月明,瞬間千愁萬緒,紛來沓至。夢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盡在這淡淡的幾行詩文外涌現。
此刻,你能讀懂他那欲言又止,下了眉頭上心頭的惆悵了么?
賞析二:
孟浩然說,將小船劃過去,停泊在煙霧繚繞的洲渚。日暮時分的霧靄,為漂泊至此的異鄉客,平添了幾許新愁。
孟浩然那里不再是“掛席”了,而是“移舟”,“移舟”應當是一個短距離的劃船動作,就像白居易《琵琶行》里的“移船相近邀相見”,孟浩然那里是一個靠岸的動作。“移舟”也說明那里風平浪靜。此刻的建德江不僅僅僅風平浪靜,還煙霧繚繞,有如仙境,孟浩然自然很愿意靠岸欣賞。日暮時分是歸家之時,漂泊在外的異鄉客此刻都會有一份鄉愁。可為什么孟浩然要說“客愁新”呢?這“客愁”還分新舊嗎?有很多解釋都說孟浩然此詩是寫于求官不成,很多煩惱的時候。可是我們從詩中根本感受不到這些,孟浩然更像是延續著他之前的與世無爭與淡然,更像是寫于初次“吳越”之旅的階段。并且本詩是以寫景為主的,這“愁新”恐怕是因為陌生環境引起的新鮮感。因為那里氤氳升騰,煙霧彌漫,正應了崔顥那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那里的煙霧,讓原本日暮的鄉愁平添了幾分新愁,更望不到故鄉。
賞析三:
部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的第一首古詩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很淺顯的五言絕句: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前兩句是說詩人傍晚的時候來到岸邊停下了小船,這是再尋常可是的事情了,可是緊之后寫了他的情緒——“愁”,并且是“新愁”。
有“新愁”的前提是有“舊愁”,孟浩然的“舊愁”是游宦不成。仕途不暢是縈繞在孟浩然心頭腦際揮之不去的哀愁,此時傍晚來到岸邊,又添“新愁”,這個“愁”是什么呢?
是“日暮”帶來的羈旅思鄉之愁。
“日暮”,太陽已經西沉,周圍逐漸昏暗,此情此景,最容易引起長期漂泊在外游子強烈的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早在《詩經·君子于役》中就有明確的體現。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這首詩是一位在家的婦女,勞作了一天,在傍晚的時候,看到牛羊都從山上下來回家,雞也飛到橫木上準備休息,她一下子想起了在外未歸的丈夫,于是發出了“如之何勿思(讓我如何不想他)”的感嘆!
是呀,天要黑了,家畜和家禽都明白回家,丈夫怎樣還不回呢?這種感情的產生,源于古老農耕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節律:白天勞作的時候,思想被各種勞作占據著;到傍晚則不一樣,該休息了,各種情緒紛至沓來,思念遠方的親人,就自然而然了。
從《詩經·君子于役》開始,“黃昏”就和“思鄉”“思親”建立了一種文化聯系,“黃昏難耐,冥色起愁”是出門在外游子的普遍感受,這種缺憾的感情引發無數詩人的感慨,唐詩中有很多以“黃昏”代指“思鄉”的詩句,清代的許瑤光在他的《雪門詩鈔·再讀《詩經》四十二首》中有這樣的歸納:
雞棲于桀下牛羊,饑渴縈懷對夕陽。
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昏黃。
不僅僅僅是唐人,這種表達方式被歷代文人繼承。宋代李清照在著名的《聲聲慢》中開篇寫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動人心魄的句子,因為此時是黃昏(晚來風急),是秋天的黃昏,“風急天高猿嘯哀”,秋天原本就給人悲涼的感受,而黃昏時刻,孤獨一人,就更加難耐。李清照讓人倍加同情的是,她思念的家鄉已經淪陷,有家無法回;她所思念的人已經離世,天人永隔。李清照只能以回憶來慰藉孤獨的心靈了。
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有“秋思之祖”的美稱,他構建超強的藝術美感用的也是黃昏的意象: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斷腸人在天涯”不是有什么悲情,是“夕陽西下”的時刻引起的,是秋天枯藤老樹昏鴉的意象引起的。這首小令雖然短,藝術感染力卻十分強。
《宿建德江》寫景也別具特色。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是觸景生情,第一句是真實的動作,第二句看到“日暮”引發了思鄉的感情。“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借景抒情,即經過景物來抒情。“野曠天低樹”是說田野空曠遼遠,遠遠看去,天空竟然在樹枝之下。世界是如此的廣闊,人就更加孤獨。可是,江水卻是清澈的,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離得人好近呀——月亮給詩人溫暖的感受。
孟浩然的詩語淡味濃,此詩可見一斑。
【宿建德江】相關文章:
宿建德江的詩意(概括3篇)10-15
宿府的詩詞01-03
少先隊建隊日作文04-08
一建學習計劃06-14
宿管述職報告07-30
崗位職責中建05-22
園建崗位職責02-24
宿管工作述職報告07-30
宿管工作總結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