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因不同的人和事內心會有所觸動,產生不同的想法,為了更好的記憶,我們可以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那么問題來了,你會寫感悟的文章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典常談讀書感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1
近來“國學”之風彌漫,傳統文化的思潮也不斷在社會上涌動,因在圖書館工作,看書、報、刊到是非常的便利,而且館藏不能說是本本優秀,至少垃圾書刊肯定是鳳毛麟角(即使有個把,也是采訪館員偶爾看花了眼不慎溜進來的,系統錯誤也是正常,大家應該都能理解,哈哈),所以看了不少國學、傳統文化方面的書,不過原典倒是沒有看,都是看的注釋本,或是現代學人對國學、傳統文化經典的解析,看后一方面覺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哲思敏銳、智慧超群,值得繼續深入學習;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底蘊不夠,全然沒有閱讀原典的勇氣,后續如何深入也沒有明確的方向。恰巧在編輯“館員推薦閱讀書目”時發現了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立刻捧來一讀,讀后感用一句詩來形容煞是妥當:“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對我這樣一個正處在傳統文化典籍初學階段的人來說,絕對起到了醍醐灌頂的指導作用。
先生在書中主要是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等十三篇經典的淵源、流變做了詳細說明,同時文中也自然提及了很多古文化常識。如在第一篇《說文解字》中,除對這一文字學的古典的內容、體例、作用做了說明,還對其淵源從倉頡造字的傳說、到最早的字書《史籀篇》、再到秦始皇官定的字書《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都做了詳細介紹,同時還介紹很多文字學的常識,包括:造字和用字的條例、文字學發展的邏輯順序、書體演變的歷史等內容。短短7頁內容,使讀者對不但了解了這一經典的概貌,還掌握了很多文字學的常識,也大大的激發了我閱讀《說文解字》和了解中國書法的興趣。在第二篇《周易》中提到其流變很有意思,文中講:《周易》原只是當時一部切用的筮書,現在變成了儒家經典的第一部,主要是戰國末期,在陰陽家和道家的學說的影響下,儒家給《周易》的卦、爻辭做了種種新的解釋。而這些新解釋并非在忠實的、確切的解釋卦、爻辭,只是借著卦、爻辭發揮他們的哲學。因此先生在文末做了結案陳詞:“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民眾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類似的`現象在第四篇《詩經》中也提到,即“詩言志”,因為孔子采用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所以后來的儒生也都遵著孔子的路子,還來更演變出來了以史證詩的思想,又為詩增加了教化的作用。其后各篇也多遵循這樣的闡述邏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先生書中的十三篇文章總計僅用了114頁的篇幅,但是對于每個經典的介紹卻是詳略有致、內涵豐富,而且語言風趣、平實。難怪錢伯城先生在本書的導讀中提到,該書同時適合三個層次的讀者閱讀,即:初學者、有一定文史知識基礎的讀者和已經學有所成的讀者。而對于我這樣的初學者,此書大大緩解了我對研讀國學經典的畏難情緒,而且對于現今亂麻般的諸多“經典解讀”也具有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先生此書的確是為廣大初學傳統文化經典的讀者揭開了“經典”的面紗,使大家能夠看清經典真正的“樣貌”,為大家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道路上掃除了很多心理上、方法上的障礙。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2
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
這本書是通知古代經典著名的門徑,但對于閱讀經歷不足或對古代經典沒有了解的初中生來說,讀起來還是有點枯燥,有點困難的。如果學生匆匆瀏覽一遍而不加思考的話,讀過之后的收獲極其有限。
所以,我打算采用先讓學生自讀,然后師生共讀梳理討論,最后再進行閱讀分享。
同學們在寒假里已完成初讀,每位同學完成了十三篇閱讀筆記。
昨天是本學期開學第一天,和同學共讀了《經典常談》的序言部分。今天開始共讀《《說文解字》其一》。
《經典常談》的'第一章《說文解字》,主要講了漢字的創造與起源,漢字是戰國時期倉頡創造而成。
秦以前:戰國末期,中于文字統一的需要,進而出現了今頡造字的傳說。秦以后:始皇時,文字統一為小篆,又形成隸書:漢末時,隸書白橢圓變為扁方,稱作“漢隸”;魏晉之際,隸書變為“正書”;晉至唐朝,又稱為“隸書”,稱“漢隸”為“八分書”;晉代正書簡化形成“行書”,晉代也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
我帶著同學們邊讀邊交流。在讀到甲骨文時,文中說到了“鉆龜”“草蓍”,同學們都不太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對同學們進行一下“科普”:鉆龜和草蓍都是占卜吉兇的方法。鉆龜就是鉆龜殼后觀察它的裂紋,根據裂紋的形狀判斷吉兇。草蓍是用一種蓍草占卜吉兇。古人認為蓍草是長壽草,活得久了就有了靈性,所以將蓍草燒過后看其草灰的形狀判斷吉兇,也有拿一把蓍草來數,根據奇數偶數判斷吉兇。
同學們聽到這些,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似乎覺得《說文解字》也沒那么枯燥了。
《經典常談》共十三章,像這樣細細地共讀的話,大概要近兩個月才能讀完讀透。我覺得只要能讓同學真正走近經典,理解經典,體悟經典,花多少時間都是值得的。
而且在和同學們共讀的過程中,自己的理解也會不斷加深。所謂常讀常新,不就是要在反復閱讀品味中汲取新的營養嗎?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3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初代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分。這本書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對四書五經的獨有的理解。
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全書共13篇主要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里》,《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還有系統性的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
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這本書,內容簡潔精辟,語言流暢不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眾所能接受的廣度,還有這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較為強等。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文》因為文字不同,體現出了國家和民族的書面表達方式和思維是不一樣的。文字使人們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而且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讀完了朱子清先生的這本書后,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讀經典的意義。讀經典不僅僅是要學習知識而是通過閱讀古代經典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這本書的主題思想是為了給希望讀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的門徑,讓他們面對豪如煙海的古代典籍【篇2】經典常談讀后感500字
《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寫給廣大群眾讀的書,朱自清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48年逝世,享年50歲。他的代表作有《蹤跡》、《背影》、《歐游雜記》等。
《經典常談》大概講了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由來的過程,內容有《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他的見解精辟、史筆卓越、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成為我的愛書。
我來講講詩經吧,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的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唱,一唱三嘆的叫別人回腸蕩氣。唱不夠的便手也舞起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創造了文字以后,才有人把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寫的詩了。搜集各種歌謠以外,大師們所保存的還有貴簇為了特種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獵等作的詩,這些可以說是典禮的事,要把這些詩給君上,因為君上喜歡聽典禮的事,《詩經》編成三百一十一篇,六篇有目無詩,實存三百零五篇,大多都是典禮詩,不關于典禮的非常少。
我也談談我的感受:古人的詩為什么收集得那么少呢?真奇怪!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4
朱自清先生常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我表示贊同,自從讀過《經典常談》這本書后,我對辭賦《離騷》的感悟越發深刻。
《離騷》的作者屈原是一個有著愛國忠君之前的楚國大臣,因為君王的昏庸,時局的動亂悲憤寫下《離騷》,里面蘊涵著屈原無限的傷心,同時也寄托著他的政治理想,一個憂國憂民的'賢臣的形象躍然紙上,那句“恐美人之遲暮”更是將楚懷王比作美人,“愛美人”難道不是屈原的真實心境嗎?“香草美人”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他也是古今忠貞愛國之人的典范。
“離騷”是“別愁”或“遭憂”的意思,忠君愛國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少,“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只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李賀,他們都報效祖國,哪怕為國捐軀,可見忠誠愛國自古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當今社會,國際形勢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而我們能做些什么維護國家安全的事呢?其實很簡單,當我們無意碰見國家的秘密軍事行動時,請用眼睛將這份震撼留存在心底,千萬不能拍照上傳網絡,不然你的好奇心可能會讓一些破壞國家安全的人趁機獲取情報。,即使是現在我們仍然要堅定自己的立場,將家國情懷牢記在心,維護國家利益,好好學習,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我想這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和義務,這也是中國文學經典賦予我們的使命。
那句“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肺腑之言,激勵的不僅是屈原,也激勵著我們一代的人。我們不僅要學習“離騷”精神,讓它在心里開花結果將愛國之情融入血脈,叫“離騷”精神代代相傳。
當然,《經典常談》之中不是只有《離騷》,還有《說文解字》《周易》《詩經》等國學書籍,里面蘊含的文學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精神,讓中國文學經典永流傳。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5
朱自清是時期的一位知名作家,這本《經典常談》是一本朱自清專門寫的一部講述國學經典文化的著作。讀過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不像同時期的那些作家苦難懂,他的作品反而更加親民,經典這東西日積月累想要了解就一定要挖得很深,但是朱自清能夠由淺及深地帶領讀者,引導讀者。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最喜歡的課文之一就是《背影》,因為看他的文章能夠很輕易地讀懂他想要表達的東西,他舍去了那些無關緊要的修飾,只把干貨留給讀者,我感覺這才是一位作家的負責的表現。
本書的主旨是告訴讀者,我們國家的那些經典著作是不能被淡忘的,他努力推崇這些經典,比如說文解字,周易,詩經等等總共十三篇之多。書中不僅分別講述,并且還結合了歷史大脈絡,體現出了一種連貫。
胡適說,近年來古學的大師漸漸死光了,新起的學著還不曾有什么大功績表現出來。這就像是瀕臨滅絕的動物一般,只不過動物被保護起來了,而這些國學卻并沒有得到太多熱度。可能是大家都覺得不需要了,既然科技已經進行到如今這樣,就沒什么要擔心的了。但是我覺得,人活著就是為了進步,而進步的基礎就是掌握歷史前輩所總結的道理。
很多錯誤的思想不斷傳染,使人們還自以為加入了國學的保護隊伍當中,其實這才是罪魁禍首。人們還沒搞清到底是什么使國學被人淡忘,有人怪罪于西洋學術,甚至認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的古文化。還有人認為保護古學就是保存古文古詩,這都是外行人的做法,也是時候使這些得到一個終結了。
看這本《經典常談》就像是在故事一樣,它突破了時間的限制,雖然它成熟的時間很早,但是單從思想和內容上來看,是看不出年代感的。朱自清告訴我們,書還是要看的,關鍵是要看好書,不要看雜書,這些看過會有質的改變的作品是千萬不能被忽略的。如果你覺得那些古老的著作看起來枯燥難懂,沒關系,就算你毫無古文基礎依然可以看這本書,它會領你上道。
只要我們了解了國學的重要,并且著手把即將被丟掉的東西撿起來,我們的將來會更美好,這種美好是由內而外的,這也體現了我們文化的博大精深。書中介紹了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入手,還有介紹,有方法,差的只是努力的人。我相信,為了使自己更完美,使國家更富強,人是不會放棄經典國學的,祖國的未來也正等著我們去創造。
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古時的文集就屬于后者,非物質化遺產是探究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事物,歷史的真實需要有兩樣東西,一是文物而是史書記載,只有兩樣都俱全了,才能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的,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以前韓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何當時人如此的憤憤不平,端午節伴隨國人這么多年,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早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習俗,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物質豐富,精神貧乏”在不少人的身上都存在著,一個節日往往能喚醒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生活所扮演的角。
近幾年來,孔子學院已經遍布全球,國人在對外的文化輸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將《論語》的思想傳遍了五大洲七大洋,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底蘊,要想讓外國人更多的了解人,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教給他們的文學思想,國家花費精力在這上面無可厚非,但卻有些顧此失彼,在我讀初中的時候,還是2000年代初,每天上午的早自習都要自主學習《三字經》,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強迫學習的方式,《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經歷過風風雨雨才傳遞到我們手上,這是古人思想的精髓,學習書中的內容是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事情。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古文的學習與研究早已拋之腦后,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蘊的人少之又少,這就如那些曾經靠精雕細琢的木匠活維持生計的匠人一樣終究被時代快速的發展所吞噬掉了。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6
閱讀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是人類思想進步的源泉,一本好書可以引導我們前進的航向,讓我們的思想之花更加絢爛耀眼。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讀書的感悟,這些感悟都是從經典著作中汲取的,它們讓我在讀書中領悟到更多的人生智慧。一本好書可以讓人受益終身,可以彌補人生中的種種不足。例如,讀《紅樓夢》可以讓我們看到人性的絢爛多彩,也可以讓我們從它中汲取到了諸如“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等人生哲理;讀《平凡的世界》可以讓我們看到人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如何不斷努力奮斗,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讀書不僅能夠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提升,還能讓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例如,《論語》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教誨我們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尤其是那些具有深遠意義的意見;《史記》則是一部完全拒絕虛偽的歷史著作,它的真實性、客觀性、科學性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人類的歷史演變。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學到很多實用的技能。例如,《財經》中的股市分析,可以讓我們了解現代社會的財富運作方式,從而更好的發揮我們的財務管理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讀一些諸如《心理學原理》這樣的書籍,在實際生活中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逐漸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和習慣,以更高效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讀完許多經典著作后,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理解作者的意圖并善加利用。我們要接受不同的想法和意見,以便更好地認識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如果我們總是固守自己的態度和一些錯誤的看法,那么我們將無法在閱讀中得到更多的進步。總之,讀好書是我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不僅構建了我們的思想體系,更讓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更好的前行。閱讀經典著作,可以讓我們打開眼界和視野,從而引導我們走向更好更精彩的未來。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7
《經典常談》是介紹我國經典的著作。包括對于經典書目的內容提要,及諸子百家、歷代詩文的情況。書中對于經史子集四大門類的具體分析,使我震撼陶醉。
回顧整本書,《史記·漢書第九》是我最喜歡的一章,尤其是對史記的記敘。閱讀這章時,“歷史事實”“個人情感”等詞語一一在我腦中蹦現。司馬遷的閱歷和他那寬廣的胸襟使我稱贊;朝庭中奸臣的陷害與他人人云亦云的態度使我憤恨;司馬遷那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的精神令我敬佩;最后《史記》的完成與流傳使我長舒了一口氣……《史記》一書中傳神的語言,高度的概括,情節的跌宕無疑是對司馬遷實力的證明。同時也是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一個落腳點,使中華傳統的血液淌向遠方。
一本本經典書籍,一篇篇深入解讀,一句句娓娓到來的話語……字里行間透露著朱自清先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這不禁令我想到了當代社會很多非遺文化的傳承人。他們中,有的是年過八旬的老者,將歲月的流逝拋向腦后,仍起早貪黑,積極指導著后一輩的傳承人;有的是青年知識分子,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轉而投入文化的整理與宣揚事業中;還有的是自媒體自發將這些代有民族特色的事物拍成短片,發布到國際網站上,讓經典文化走出國界,他們在用實際行動保護著中華民族的命脈。“偉人”這個稱號,他們值得!
聽過一句話“書就像微波,從內到外震蕩著人們的心,徐徐加熱,精神分子的結構就變了,更緊密了,書的價值也便凸顯出來了。”讀完本書,我對經典書目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加深。同時書中所流露出的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一股強烈自豪感與榮譽感涌上我的心頭。它好像一股強烈的勁在推著我前進,沒有人能夠阻擋。
身在新時代的我們,要親近典籍,進而含英咀華,汲取生命中的養分。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8
這本書是由我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撰寫的,全書共。初聞書名,我心中倍感無趣————定是些介紹無聊古書的文章,但受好奇心的驅使,我翻開這本書,當然,若沒有這次的“好奇心”,我也不會開啟閱讀中國傳統經典名著的大門。書中介紹的古籍所運用的語言雖枯燥,但先生卻結合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如在第一章《說文解字》中,先生介紹了文字的起源和發展及使用,在敘述創造文字時,先生這樣說:“人有了文字,會變記錄了,會爭著去作那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著救急。鬼也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來制他們,所以在夜里嚎哭;文字原有巫術的作用。”
短短幾句話,先生用詼諧的故事,揭露了人性深處的黑暗。但,在幽默的故事和筆法中,先生又讓文章不失文學性、學術性、嚴謹性。在寫到《周易》時,先生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和古籍,在文章中提到的巫法、八卦等冷門知識都解釋得十分到位。
不過,當沉浸在先生的`介紹以及古籍有趣的內容時,我又意識到了一個問題——為何會有這本書?答案早已經心知肚明。《經典常談》的序言中曾言:“在中上等教育中,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在21世紀,很多新事物涌入我們的生活,不僅是青少年,還有許多成年人。有多少人會為了現代科技提供的高速度快節奏的生活而靜下心來讀中國的古代經典?國學已經淡出生活。國學古籍中,有中華民族的根;國學古籍中包含了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他們應該被遺忘嗎?不應該。
合上書,心里暗暗發誓:我要為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的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9
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中國古時的文集就屬于后者,非物質化遺產是探究歷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事物,歷史的真實性需要有兩樣東西,一是文物而是史書記載,只有兩樣都俱全了,才能證明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的,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以前韓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何當時中國人如此的憤憤不平,端午節伴隨國人這么多年,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早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習俗,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刻骨銘心的,“物質豐富,精神貧乏”在不少人的身上都存在著,一個節日往往能喚醒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生活所扮演的角色。
近幾年來,孔子學院已經遍布全球,國人在對外的文化輸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將《論語》的思想傳遍了五大洲七大洋,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底蘊,要想讓外國人更多的了解中國人,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教給他們中國的文學思想,國家花費精力在這上面無可厚非,但卻有些顧此失彼,在我讀初中的時候,還是2000年代初,每天上午的早自習都要自主學習《三字經》,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強迫學習的方式,《三字經》流傳了幾千年,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經歷過風風雨雨才傳遞到我們手上,這是古人思想的精髓,學習書中的內容是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事情。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古文的學習與研究早已拋之腦后,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蘊的人少之又少,這就如那些曾經靠精雕細琢的木匠活維持生計的匠人一樣終究被時代快速的發展所吞噬掉了。
《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在1942年所編寫的,六十多年來廣為流傳,印刷了一版又一版,可以說是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書中,他講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禮》、《春秋》、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辭賦、詩、文。文中提及的所有書籍,都是研究古文化學者的首選,何為經典,經典就是經過數億人的篩選,經過時間的蹂躪,依舊能夠在社會上,在學術上帶來深刻的影響力的物質,這就是經典,上文所提及這些書籍若不是“經典”,那我真不知哪些書能被稱作“經典”了。
幾個月前我買了一本《周易》,一直放在書架上,撕開塑料薄膜后,幾乎就沒去觸碰過它,書的表面早已積滿了厚厚的灰塵,今天看完《經典常談》后,我又把《周易》重新拾了起來,抖了抖書上的灰塵后開始了閱讀之旅。為何我還愿意去重新去閱讀它,此前我一直覺得《周易》無比的晦澀,認為它是古代最難懂的哲學,朱自清在書中對《周易》的講解,一點點的撥開了我繁瑣的思緒,化難為易,攻破了我對《周易》閱讀的障礙,朱自清從《周易》的起源講起,然后闡述了《周易》在各個朝代的變遷,最后把《周易》中最為難懂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翻譯了出來,還原了《周易》本來的面貌,從他的語言功底可以看出,朱自清對經典古文的研究十分透徹,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曾經的我們,閱讀古文,匆匆而過,早已忘記了書中的原意,常讀常新,沒有人能如朱自清一樣帶領你按圖索驥,去尋找古文中最誘人的知識!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10
經典常談》是巨大的工程,這偉大的工程師,就是朱自清先生。
《經典常談》以通俗流暢的文字,按照歷史發展從倉頡造字開始到《周易》,《詩經》,《春秋》四書五經,詩,詞,文,賦的經典內容,為讀者提供了通覽國學精華的指南。
在《經典長談》的閱讀過程中,我不經常被朱自清先生的研究精神,獨到見解所感動,也時不時為書中所介紹的一些經典作品的.成書過程以及精彩內容所打動。司馬遷因受李陵案牽連,在遭受污及先人,見笑親友的宮刑之后,忍辱負重,繼承先葉,綜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爐而冶之”,歷時14年之久,終于寫就一部大書——《史記》,“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了完成先父遺志,為了體現自身價值,司馬遷不輕言放棄,甘愿忍受屈辱,讓自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其中的艱辛困苦有誰知?
從朱自清先生的介紹中得知“四書”為古人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那時先生不講解,只讓學生背,不但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囫圇吞棗的讀,囫圇吞棗的背,不懂不要緊,將來用得著自然會懂。這時候是他們的記憶力金黃時期這個階段選擇進行經典誦讀,加強知識積累,會印在潛意識里,能陶冶情操,使心性向善。讀《經典常談》所獲的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11
當看到這本書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時,我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反倒是那個最近在網上流傳的有關于橘子的那個暗罵人的梗。偏巧這本《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的作者正是朱自清先生。朱先生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曾經所寫下的那篇飽含父子親情的《背影》放今天變成了一句罵人的巧話。
“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動。”這句話雖然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上就已經見到過,可是還是不知道被用來坑了多少人。這年頭若是你沒有認認真真的好好讀幾本書,真的是被人罵了不知多少次還不明就里呢。所以說閱讀還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并且一定要讀經典之作,否則就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別人的笑柄。
順著當下國學興起的熱潮,也曾經湊熱鬧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經史子集的也買了不少書回來。不過不要說是完全閱讀理解透徹了,就是大致翻翻都沒有看完幾本。為什么弄成貪多嚼不爛的局面?因為看不懂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好,可是也是幾百上千年前的產物了,說白了就是代溝太多太深,沒有個明白人來為自己指點迷津,單憑一腔熱血去琢磨,想要領悟其精髓,還真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得找位大師來指點一下自己。朱自清先生的這本書一共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經典常談”和“文藝十六講”。經典長談從最基本的《說文解字》開始講起,之后歷述《周易》、《尚書》、《詩經》、《春秋》、等我們熟悉名稱卻又不熟悉內容的經典國學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為我們剖析古文中的精彩篇章,讓讀者明白如何去讀經典文學,輕松且順暢的了解國學經典中的精華部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是為什么當下有許多人書看了不少,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可一到下筆寫文章就驢頭不對馬嘴不知所云了呢?說到底還是對文字的掌控力不夠啊!在此書的后半部分《文藝十六講》中,朱自清先生將為讀者講述什么是文學,教授讀者如何了解并欣賞文學與你一同分析古今中外知名作者的文學作品,一針見血的點出其中的精彩之處,講述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這一篇篇細致詳實的文章帶領讀者去領悟文字創作的精要,在閱讀中學會掌控文字。真正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說到底,讀與寫,其實是彼此帶動,相互作用的。只讀不寫,難以真正的將感悟化為己用,只寫不讀又難以讓人吸取更多的內涵營養。關于如何去讀,如何去寫,朱自清先生在這本書中都已經為我們講了許多,至于能學到多少,就看個人領悟了。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12
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該書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知識,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對于例如四書五經等一系列諸子百家作品的獨到見解,可謂是國學入門書,讓我深有感觸。
朱自清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說文解字2020,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書中自序中說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說,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2020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說文解字2020》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通觀整本書,朱自清先生不僅對于每一部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釋,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獨到的'見解。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它不僅僅是所謂的經典常談,更是一本對于經典著作的導讀。
縱觀世界,現在全球一體化已經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市場也已經初具規模,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新的文化,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已經越來越少的在關注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少的家庭會給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傳統的教育,越來越少的孩子了解我國古代還有如此精妙的作品,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在讀《經典常談》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我國古代有一段時期百家爭鳴那段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我并不了解它們,直到我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我國古代的作品,是我國歷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雖然,我們目前無法改變這些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走向沒落的現狀,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經典是不會消失的。如果我把經典比作一個景點,那么這一景點一定需要一個向導,而朱自清先生的這一本書正好充當了這一角色,他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何謂經典,更介紹了這些經典可以流傳千古的原因,在這本夾敘夾議的書中,我了解了我國古代經典的博大精深。
那么然是經典常談,那么這也就說明我們不應該卻忘記這些經典,因為無論什么時候,學習這些經典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13
最近我閱讀了朱自清先生寫的《經典常談》,對書中《詩經》第四頗感興趣。
《詩經》是一部樂歌,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大半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以敘述詩為多。“頌”多敘事詩與祀神歌,總計三百零五篇。讀起來語言流暢還很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廣大群眾能接收的廣度。
在朱自清先生寫的書中,我了解到了《詩經》的修辭方法有“賦”,直接敘述;“比”比喻;“興”先寫其他事物,而后明白敘述。
《詩經》有文學和史料價值。比如,我讀了“風”,讓我了解了那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民風民俗,以及生產和生活的狀況。它的語言表述方法雖然和我們現在詩歌的表述方法不同,但是,作為詩歌的節奏感和旋律感是非常優美的,讀起來朗朗上口。
《詩經》給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它們都來自于民間,來自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勞動,非常地接地氣,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朱熹曾經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平時在閱讀理解和寫作上困難重重,關鍵是對現實生活了解不夠,缺少現實生活的經歷,只是一味地死讀書,閉門造車想當然。正是這一經典的面貌,激發了我閱讀《詩經》的興趣,所以我希望能夠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14
讀書是我們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途徑,而經典常談更是讀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經典常談是指一些被廣泛傳播,有著豐富內涵和深刻思想的名言警句或者著名作品的引語。這些句子或者作品被廣泛傳播,成為一些文化或者思想的代表,是我們在讀書過程中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了很多經典常談。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有志者事竟成,有錢者任性玩”。這句話打破了很多人的誤解,很多人認為有錢的人無法做到富有成就,但是往往真正有成就的人不是笑傲江湖的富二代,而是弱者逆襲、實干興業的打工仔。而那些真正有錢的人,往往在奢侈的生活和浮躁的精神中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讀書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知識,還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感悟和啟示。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每一個經典常談都有著自己的內涵和意義。例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是說讀書能夠帶來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態和成功的職業。只有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才能夠擁有更好的未來。
讀書之前很多人常常會認為,讀書是一件很枯燥無味的事情,但是當我們正真融入到閱讀的過程中,卻會發現讀書是一件快樂和充實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獲取新知識,拓寬視野,同時還可以開闊思路,增加情感的豐富性。閱讀讓我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優點,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追求。在讀書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智慧。此種智慧并不體現在瑣碎知識的累積上,而是在腦海里將各種不同的思想、理念、觀點與生活經驗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智慧。在這種智慧之中,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處理人際關系,同時也能夠獲得和傳遞更加深奧和有趣的人生體悟。
綜上所述,經典常談讀書感悟對于我們的人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它們能夠讓我們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生命中的意義,通過閱讀,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啟示,創造更好的人生,實現更大的價值。因此,我堅定地相信,閱讀與經典常談讀書感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成長之路。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15
讀書讓我受益匪淺,從經典作品中收獲了許多人生經驗。《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人性的復雜性和多元性,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人生如夢”的真理。《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告訴我,只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毅力才能戰勝一切困難。《水滸傳》中的吳用讓我認識到,團隊合作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只有通過相互協作才能實現共同目標。在讀書過程中,我也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例如懶惰、缺乏毅力等。魯迅的名言“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有用力擠才能有”深深地刺激著我,激勵我不斷地努力和奮斗。同時,也讓我明白了“時間就是金錢”的真理,正確地利用時間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通過閱讀不同種類的書籍,我也感受到了不同的人生態度。有積極向上的,也有消極悲觀的。在我看來,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非常重要。積極向上的'人始終保持不屈不撓的信念和勇氣,不懼困難和挑戰,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不離不棄的情誼和赤子之心讓他深受人們的敬仰;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雖然命途多舛,但他始終保持著一顆美好、純潔和善良的心靈,成為了一位不朽的文學形象。總之,讀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經典作品中汲取了寶貴的人生經驗和智慧。與此同時,讀書也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激發了我不斷奮斗的熱情。讀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行之道,它不僅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知識,更能夠使我們成為一位真正有思想、有追求、有品質的人。
【經典常談讀書感悟】相關文章: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05-07
【熱門】經典常談讀書筆記05-21
經典常談讀書心得02-01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精選44篇)06-03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精選40篇)03-25
讀《經典常談》有感02-20
《經典常談》讀后感05-06
經典常談讀后感06-15
經典常談讀后感15篇【經典】05-22
《經典常談》讀后感[匯編15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