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解決問題》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
“混合運算解決問題”一課是在小學生學習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并且學習了用分布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內容。根據二年級學生年紀小,思維直觀的特點,課堂上我先復習舊知識,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的教學手段,創設了面包師傅烤面包的情景提出問題,在具體情景中讓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逐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數學源于生活”。教學新知時,我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素材,從中自然的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借助生活經驗,動手操作,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主動地接受新知。使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逐漸學會、學習思辨、掌握技能。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使教學更直觀形象。從過畫彩條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題意,明確問題及解決方法。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數學和生活的.聯系,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系列由易到難的題目。
不足之處:解決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總是有點困難,學生有點恐懼,很多學生不會分析題意,找不出題中的主要信息,不會解答,因此,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要多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給學生足夠的信心,幫助學生克服心里困難,使學生愛學數學。另外,表揚性語言較少,多鼓勵學生。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2
1、聯系生活,舊知遷移。
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練習,新知的學習往往需要舊知或生活經驗作支撐。所以在環節的設計上,我把“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一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出示情境圖引出問題“李奶奶家的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后,我要求學生用以往學過的方法解決例題,有助于從舊知跳躍到新知的學習,同時為幫助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檢驗”埋下伏筆。
2、注重策略,解決問題。
這節課,我先是調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用“歸一法”解決問題。之后,我激勵創新,引導學生嘗試利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同一問題。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策略去解決問題,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
3、精心設計,學以致用。
在題型設計上,我盡心設計了“王大爺家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的變式練習和“測量樹高”等問題,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個生活問題的同時不斷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樣的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強了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感受到了數學本身的.價值,深刻體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回顧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課堂的學習氣氛并沒有調動起來,學生發言不積極,各個環節的語言還要不斷推敲,還有質疑問難不夠充分。每次反思總有不足,可是每次還是很有收獲。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3
在新課學習時,我利用教材的主題題給出完整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嘗試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系,梳理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從收集信息,發現和提出問題開始,首先教會學生收集信息并且整理信息,要求學生會正確、有序地看圖。要讓學生知道看圖的一般方法:先整體地了解圖中的情境講什么事,再看圖中的其他信息,還要引導學生認真地,仔細地看圖,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來。然后再理一理:哪些是條件,哪些是問題,哪些條件對這個問題有用,哪些條件對那問題有用。
在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它是解決多步計算應用題的基礎,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轉折點。雖然只比低年級多了一步計算,但在思考上卻發生了質的變化,一步計算只要思考怎么列式就可以了,只用一個數量關系。而兩步計算要用兩個不同的數量關系,要列兩個算式才能解決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還必須先分析和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這個環節中我力求突出思路的提煉和反思的過程,不僅讓學生說出“怎么想的”更通過追問讓學生反思“怎樣想到這樣想的'”,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尋找信息解決問題,也就是這一過程中實現“從信息到問題”與“從問題到信息”兩種解題策略的溝通,使學生感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有六條船,每條船上坐4人,這些人后來去玩只能坐3人的碰碰車,問需要多少輛碰碰車?”課堂上有學生利用拆分的數學思想解決的:每條船上去掉一個人,每條船上還有3個人,這樣相當于要6輛碰碰車,再把拿出來的6個人可以坐2輛碰碰車,2加6等于8,需要8輛,于是解決了問題。這種方法其實只有部分學生能想到的,除了要表揚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更要引導學生學會最優化解決問題.
我本節課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1、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學生春游游玩這一生活情境出發,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自主收集信息、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于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遺憾的是,由于賽課只有三十分鐘,最優化策略的思想未能完全滲透。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4
反比例關系是一種重要的數量關系,但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難懂,歷來都是學生怕學、教師怕教的內容。教學中,充分了解了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原有的認知水平,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探究新知時每一問題都鼓勵學生或獨立完成、或合作交流獲得方法,教師只做簡單必要的引導,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這樣就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了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新知探究后,共設了三個層次的練習,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培養了學生嚴謹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整節課教師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真正起到了“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感,樹立了自信心。
一節課下來,學生掌握了反比例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但是也存在不足——分析數量關系不夠細,另外沒有考慮到學困生接受能力慢,致使有的學生找題目中隱含的定量比較吃力,今后教學中要引起注意。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5
這節課我首先是用口算練習出示10道分數乘法的習題。和一步的分數乘法列式計算,為新課做鋪墊。用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
在出示例題,讓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并用圖表示數量關系,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畫線段圖,逐步引導問題的已知條件在線段上如何分析運用。最后解答這道題。接下來是完成17頁的做一做。要求找出單位“1”并畫出線段圖。最后做了幾組小練習,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這節課上下來之后我發現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能夠對生活的.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但有部分學生分不清把誰看做了單位“1”而且剛學畫線段圖,很多同學不適應,不會畫。還有的同學前面的計算掌握的不好,應加強練習,對于單位“1”的問題應找出大量的題來練習找單位“1”。這個必須掌握,后面全要通過單位“1”來確定是乘法還是除法。
所以必須砸實!線段圖可以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應該可以解決。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6
《用連乘方法解決問題》是三年級的一節數學課,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簡單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范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數據范圍擴大了。問題解決”從原來的計算、概念、應用題到現在新課程的“處處滲透”,從有形到無形,從典型問題到生活問題,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從舊知引新知,讓學生從兩個一步應用題合成兩步解答應用題。接著請學生根據題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個方陣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學生對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學生深刻的領會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數學源于生活,最終應用于生活。教材里兩種解法都采用綜合法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第一種解法是引導學生根據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條件思考能求什么問題,再根據什么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第二種解法是先引導學生根據另外兩個聯系的條件思考能求什么問題,再根據什么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讓學生用綜合法思路來分析數量關系,有利于學生找出不同的中間問題,理解兩種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數量關系,明確兩種解題方法的區別,便于學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蘊含在生活之中。以學生喜歡的運動作為情境載體,讓學生計算小朋友每天跑兩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個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題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在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煉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不僅讓他們體味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大大激發了他們自主探究的興趣。教學中,老師通過讓學生選擇老師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算式說說想的過程,通過相互交流,能有條理地分析連乘問題的數量關系,并讓學生初步感知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初步掌握連乘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應用題教學理當重視數量關系的分析與解題思路的梳理。本節課在分析應用題時,讓學生從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過程,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探索。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的發展。
4、豐富的題型,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成功的預設是課堂教學得以和諧展開的基礎。單一的`問題解決課教師稍有不慎就極易上成練習堆積課。老師通過知識層次的遞進,一步步的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的練習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這節課后,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地解決問題,并且能一題多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但少數學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學習對他們來說,還有點困難,還有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待提高。
開學第一單元就是解決問題,教了一周,腦袋都大了,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寫下如下內容,請大家指教。
本單元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本例1的綜合算式是加減混合算式,例3的綜合算式是乘加乘減類型的算式,這兩種類型的題在上學期就出現過,學生學的還可以,所以自己就以為學生會做這種類型的題了,但是恰恰相反,錯誤很多,剛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疑難問題問答,才知道學生學不好,有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沒教好,自己總是讓好的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就以為其他學生也應該會了,而且是必須會了,自己沒有細化,看了問答后才知道兩步運算的實際問題,在引入時,老師可以從一步過渡到兩步。比如教學例1時,老師可以先從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引入,創設這樣的情境:原來看木偶戲的有22人,現在走了6人。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自己提出問題:現在看戲的還有多少人?然后自己解決。接下來,老師再出示又有13人來看戲,再讓學生提出問題:現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戲?學生有了前面的鋪墊,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來的人數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在此基礎上,老師再把中間的過渡問題去掉,讓學生直接解決:原來看木偶戲的有22人,現在走了6人,又有13人來看戲。現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戲?在學生交流分析思路時,老師要強調為什么用兩步,在學生匯報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時候,老師要問一問每一步解決的是什么,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己的問題:
1、高估學生,總是覺得一個好的學生說了,其他學生也學會了,當作業反饋回來不理想時,又再次的用上面的方法,所以總體效果不好;
2、在新的教學內容中教師就是引路人,一步一步指引學生該怎么做,而現實中自己卻擔當的是路人的角色,原因還是自己方法不得當,沒掌握要領,自己需要不斷學習,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
3、可能還是自己欠缺經驗,一節課的容量太少,所以有些內容沒時間講到。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7
為了能突破難點,讓學生建立起這類問題解題策略的模型,并能正確解決問題,我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
讀懂文字—會畫線段圖—寫出等量關系式—解決問題。
由于這類應用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應用題的逆解題。因此,有以下幾點需注意:
1、學生對找單位“1”的量基本掌握,但抓住重點句說出數量關系不夠熟練。
2、多數學生對線段圖不理解,畫不出來。
3、要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準確抓住數量的等量關系。
當教學例4后,有的學生對我說,她分不清到底是用乘法還是用除法解決。為了幫助學生分清乘法問題和除法問題,我決定加強訓練學生找等量關系。為了提高學生解題準確率,我引導學生總結做題的步驟,平時要按照解題步驟去做題。步驟如下:
1、讀題,找出題中有哪些量;
2、哪個量是單位“1”?;
3、最關鍵的句子是哪句?
4、根據關鍵句子畫出線段圖得出等量關系。
5、單位“1”是已知的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列式計算;單位“1”是未知的,就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計算。把單位“1”設為x,列方程解或用除法。
因本班學生的接受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這類問題掌握得很好,解題能力比較強,能正確的畫出線段圖、寫出等量關系式并正確解答。可還有好多個學生無法正確解題,只有加強輔導了。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8
本節課在學習了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節課我通過先復習舊知識,創設幫助面包師傅解決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去發現信息,找到所有信息中隱含的信息,找出問題和隱含的信息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解答。
本節課我利用課件形象的展示出來情景圖,并利用畫圖的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題意,明確問題及解決方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題意和已知條件找出隱含條件,但是部分學生,不明白數量之間的問題,不知道怎樣去解答。
另外在計算的過程中,要把兩步計算寫成綜合算式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忘記加小括號,忘記帶單位,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當中,我要多去引導,反復強調。
不足之處:本節課我發現解決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總是有點困難,很多學生不會分析題意,找不出題中的主要信息,不會解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給學生足夠的信心,幫助學生克服難題的心理,主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我的表揚性語言較少,學生的書寫字體較潦草多,以后的教學過程當中,我要規范學生的書寫格式。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9
分數除法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倒數的認識、分數除法計算、分數乘法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成功之處:
溝通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加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在例2和例3的'教學中重點梳理分數除法的數量關系:
總數÷份數=每份數總數÷每份數=份數
路程÷時間=速度路程÷速度=時間
總價÷數量=單價總價÷單價=數量
在此類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中,學生容易出現總數與份數、總數與每份數顛倒位置的情況。因此,加強分數除法解決問題的數量關系讓學生明確誰是總數,誰是份數,誰是每份數。此外,還通過具體的例子來讓學生進行辨別。如:榨1/4千克油需要4/5千克大豆,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大豆?1千克大豆可以榨多少千克油?
在例4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先找出關鍵句中的數量關系,比如:小明的體重×4/5=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然后再找出單位“1”,看一看是已知還是未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或方程來解決問題。
不足之處:
1.個別學生仍然無法正確辨別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中的總數、份數、每份數,導致列式出錯。
2.學生在理解數量關系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不能正確列出數量關系式。
改進之處:
1.對于數量關系式可以統一歸納為單位“1”的量×分率=對應量,加強理解對應量和對應分率之間的關系理解。
2.聯系整數和分數解決問題進行對比,讓學生加強整數和分數解決問題的區別與聯系。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0
本節課我采用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教學中,我給學生創設了許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機會,使學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結果的快樂中,主動學習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數學方法。第一個教學環節,完全放給學生,學生根據主體圖,自主提出問題,學生根據生活實際提出了不同問題(有一步的,有兩步的)。學生們積極動腦,思維活躍。在解決問題的環節中,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研究出了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法,即加減混合、帶小括號。正是因為給了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把自己最原始的想法展現了出來。解決問題要體現出學生思維的個性,這一點特別重要,往往思維的火花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為了更好地體現這一點,我采用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學習熱情高漲,學生的思維打開了,競相展示自己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閃光點。例如:教學例1,有一個學生想出了16+13=29,“16”不是題中直接給出的條件,而是學生在心中將第一步計算出來的得數直接應用到了算式中,這時,其他學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6是22-6得出的,而你在算式中沒有表示出來,這樣解答不行……通過其他學生的補充,這名學生很快修正了自己的問題。再如:從教材的編排來看,例1處理加減混合,例2處理連減和小括號。但今天,學生在解決木偶戲的過程中就想出了帶小括號的解答方法,這在試講的過程中是沒有出現過的,于是例1、例2的重難點內容,學生全部在例1中通過自學自悟理解、掌握了。
此外,本節課中我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通過課堂教學的過程性的評價語言以及學生的自我評價,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1
當六年級數學講到“稍復雜的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解決問題時,老師覺得講得已經夠多了,可是很多孩子卻進入了迷糊圈。尤其是解決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的實際問題綜合在一起,很多孩子陷入了學習的盲區,這是學習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
這兩天我盡量放輕聲音講題,多讓學生講題,為的是讓孩子們能更全神貫注,理清思路,會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說起來孩子們現在效果還不錯,有70個以上的孩子基本不出錯,還有幾個孩子對單位“1”的量的判斷有點迷糊,真正完全不懂的還是那兩個完全掉隊的孩子。
這點內容是六年級數學的重點,以后很多問題都和分數乘法的意義有關系,學會找單位“1”的量,還有分析數量關系尤為重要。所以今天我們一直在做對比聯系,并且一直在強調解題的方法,數量的對應,孩子們對解題的方法基本熟練:
一、讀懂題意,找出單位“1”的量;
二、分析數量關系,列數量關系式,即單位“1”的幾分之幾是對應的量。
三、根據題里的條件和問題列算式或方程;
當單位“1”的量已知時,就是求單位“1”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當單位“1”的量未知時,要把單位“1”的量設為未知數,或者用除法求出單位“1”.
四、解答檢查,尤其要檢查各個量和它對應的分率。
例如:
1、雞有20只,鴨比雞多1/4.鴨有多少只?
把雞的只數看做單位“1”
數量關系:雞的只數*(1+1/4)=鴨的只數
雞的只數是已知的,根據數量關系列式計算
20*(1+1/4)
2、鴨有25只,鴨比雞多1/4,雞有多少只?
和第1題的數量關系一樣,但是雞是未知的.,所以要把雞的只數設為未知數,列方程解答。
但是在實際問題中,還要注意不能照著模式拖下來,要靈活運用,弄清楚題意,看明白條件和問題。
盡管孩子們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總得效果還是良好,今天的我在第四節的課上(因為明天要去聽課,所以今天多上了數學課)有一點著急,因為王夢祥和薛林宇沒有專心聽,但是陶堯、、張乾、王虎兵和王文進步很大。后面的課上我們還要加強訓練,但是我會把聲音放得更輕一些,讓孩子們更專心。我們有很多聰明的孩子顯示了出來,王亞瓊、葛振宇、薛宛修、蘇慧欣、藺力林、范桁端、韋一、馬浩杰、王智程、劉玉婷、呂唯溪,還有粗心的陳晨和徐仕瑩,聰明的孩子太多太多,進步的孩子也太多,所以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行!這些小老師馬上會把后面的孩子帶上來!因為四班的孩子有這樣的能力,因為四班孩子的數學思維很突出。
加油,我的孩子們!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應用題的特征進行的。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二是如何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樣找出等量關系。在新課的教學中,圍繞比例應用題的特征設問:題目中有三種量?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么比例?你能寫出等式嗎?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新知,然后通過“練”達到鞏固和提高。
本節課設計主要體現在“問”與“練”字上,怎樣問,練什么,怎么練,我都做了認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把學生放在首位,考慮學生已經會什么,他們現在最需要什么。學生通過什么途徑來解決,是獨立思考還是合作交流呢。學生在這次教學活動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學生有什么不同的收獲等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根據教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很快學生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這節課既重視比例解應用題的解題方法的教學,又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從中發展學生的個性,課堂結構嚴密,學生練得多,掌握得好。當堂驗收絕大多數學生全部正確,學困生都掌握得不錯。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堂課的教學也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1)對學生基礎了解太少,從學生回答問題看,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系掌握不好,這是我備課時沒想到的。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果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或者基本知識沒過關,課堂也就失去了色彩。
(2)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時還是放不開,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錯。比如:在教學例6時,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我總是擔心怕學生不會做,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交流討論,然后再做題。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所以導致后面完不成教學任務拖堂。
(3) 用比例解答應用題,難度降低,正確率比較高,但是如果難度稍有提高,正確率就難說了。學生一般都不喜歡用比例方法,而喜歡用算術方法解答,很難接受用比例的知識解決這樣的問題,把學生從傳統的算術方法中釋放出來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習慣是難以改變,一種新的思維的注入是需要時間去改變的,所以對于用比例來解決問題必須在以后的課堂中經常提到,去改變他們傳統的思維習慣。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3
列方程解決問題是在學生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并且能夠根據圖式列方程并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一章節內容中包含用方程解簡單的實際問題,也包含用方程解復雜問題。
成功之處:
學生在學習中最大的困難是如何正確找到等量關系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例1的教學讓學生明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可以得出如下等量關系:一個數=另一個數+幾(或-幾)
一個數-另一個數=多幾(少幾)
還通過練習中出現的倍數之間的關系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得出如下等量關系:幾倍量÷一倍量=倍數一倍量×倍數=幾倍量
單價×數量=總價總價÷單價=數量總價÷數量=單價
速度×時間=路程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
在例2的教學中通過一個數比另一個數的幾倍多幾(少幾)讓學生自己得出等量關系:幾倍量=一倍量×倍數+多幾(或-少幾)
在例3的教學中通過找兩個量的和(或差)得出等量關系,如梨的.價錢+蘋果的價錢=總錢數一個量-另一個量=相差數
在例4的教學中,是比較典型的倍數和(差)問題,可以根據例3的方法去尋找等量關系。
在例5的教學中,是典型的相遇問題,其等量關系既可以根據例3的方法尋找,也可以采用速度和×時間=路程速度差×時間=路程之差
不足之處:
在練習中出現個別學生找不到有關等量關系的信息,導致無法正確列出方程。
再教設計:
在之前的算術法教學中,也應強調等量關系,這樣學習方程的時候,學生不至于感覺有難度。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4
今天上午,終于把自己準備多時的課上完了,心里是一陣無比輕松的感覺,近幾天以來,經歷了試講、調整,對學生的訓練,讓我感受到一種洗禮,同時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孩子們在課堂上表現都很出色賣力,的確,現如今的課堂——生本課堂,看重的是學生,不是教師,我們學生們在課堂上是否能充分地展示自己,他們是否能擁有真正地話語權是我們生本課的關鍵。
整節課,讓人感受到一種緊張又充滿活力的氣氛,孩子們認真地交流,為展示做好了充分地準備,比平日里的交流時間節省了不少。接下來,都舉起了小手,他們都想到前面做展示的小組,都想爭取這次展示的機會,其實,平常的日子里,我們的孩子們在每天的生本課堂上也都是一種爭先恐后的勁頭,他們都愿意到臺前展示自己表達自己,對于孩子們的積極性,我每次都暗暗地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期待,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于學生表達的關注度,對于學生自我組織自我展示能力的認可度,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教師對孩子們交流時的表現,對孩子們傾聽的認真程度是十分在意的,讓學生們感受到,他們的每一分的努力,每一份的付出,老師都是看得見的,更讓孩子們感受到,與學生的交流與碰撞,會使自己前進的腳步走的更快,失去了集體的促進作用,每一個人的進步都既微乎其微又是艱難無比。對于孩子們來說,在集體中的成長和進步更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自我的無意識,自我的在一種不知不覺中的成長和進步。
小組交流時,我特意提到了兩個要求,一個是要求因為解決問題關注的是思考的過程,所以要說出自己的想法,第二個是要做好展示的準備。孩子們對于這樣真切而具體的要求做的到位,讓人為他們的認真而感動,接下來的全班展示環節,作為小然組長的.她在組織本組的同學展示交流時一副得心應手的樣子,對于學生的點評,對于學生存在問題的點拔,都顯示出了很高的個人魅力,僅僅用了十多分鐘的時間,全班展示就順利的結束了,孩子們響亮的聲音,至今仿佛還回蕩在我的耳邊,原來我所擔心地全班展示時間不夠的問題早已不存在,課堂訓練結束,還有近10分鐘的剩余時間,真的很感謝孩子們準確到位的展示,接下來的時間,我安排了同學們自我出題考大家的環節,孩子們踴躍地參與進來,小壘同學也非常有創意地出了一道既是年齡問題又不是用乘除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們仍然意猶未盡,可我們的教學時間真的要到了。
小結的時刻要到了,我提出“一節課的解決問題,你想說些什么嗎?”孩子們的發言讓人感動,有的說“生活中問題真的很多”“有時候,是一個數里面有4個幾,不一定都是幾個6這樣的形式”。我進而指出,我們的學習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學習的用途就在于此。
在今后的教學研討中,我們必須做好試講,周到細致地考慮到每一個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在平時的訓練中實在到位不走過場,讓我們的孩子們真實地擁有能力,讓我們的課堂能經得住考驗。
數學課堂永遠值得解說,我們的腳步也永不會停止,我們將在生本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5
按照我校每日一課教學活動的安排,今天是我講課。我講的是數學第三單元《運算定律》的第五節《解決問題》,也就是靈活運用乘法運算定律解決實際問題。這節課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難點。這節課主要是兩個知識點:一是兩數相乘的簡便運算,拆分其中一個因數,再利用乘法結合律或者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二是利用除法運算性質進行簡便計算。兩個知識點都是從一個解決問題進入的,通過實例,學生列式解決。在兩數相乘的計算中,學生先嘗試看看怎樣把一個因數拆分,再運用已學的運算定律計算。通過學生嘗試進行發現總結拆數法的方法。在減法運算性質的基礎上,就很容易發現除法運算性質了。
反思整堂課,正如侯校長所說,我自己講的話有些多。其實在課堂上我一直都在有意識的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一遇到學生自己去發現總結時,我就會幫著學生或代替學生跟著說,總怕因為學生說的慢就會耽誤課堂時間,完不成課堂教學任務。今后的`教學我會改正這一現象。
正因為自己講的時間過多,學生練習的時間就少了一些。課堂要保證學生的練習時間,這樣知識的理解掌握才會更透徹。
我愛數學,更加喜歡和學生們在課堂上解決問題,當問題解決時,內心的舒暢、喜悅別有一番滋味。就如今天課堂上拋出的問題,當我們課下走到班級時,有些學生仍在思考,接著圍上我向我求證。當問題解決時他們恍然大悟,我們再進行反思總結。這一過程,看著他們求知的眼神,帶著他們一起發現總結,我是自豪的。自豪自己是一名老師!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3-17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03-11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7-08
《圓柱的體積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3-10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5篇03-18
《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教學反思07-22
《解決問題》說課稿10-19
《解決問題》說課稿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