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爬山虎的腳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1
《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二單元的精讀課文,第二單元圍繞“學習觀察”這個主題組編教材,為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這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一、說教材
根據語文新課標第二學段閱讀要求和第二組訓練項目,我把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確定為學習課文3~5自然段,指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方向。
①學習作者細致觀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②朗讀課文。
(2 )能力方面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愛生活,做個有心人。
2、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4、教具準備
課件
二、說教法
從心理發展的特點來看,四年級的學生基本上是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階段。從提高教學效果來看,運用直觀手段獲得的表象,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容易鞏固,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加上我班學生對爬山虎缺乏認識,對隱藏在葉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腳更不了解。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課文第三、四自然段內容的難度,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我設計制作了課件來輔助教學。從情感性的角度出發,我選擇了“情境教學法”,通過用畫面再現情境,用導語創設情境,用朗讀感受情境,從而讓學生入境動情。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強調讀書是語文課最重要的活動,通過“讀——想——議——再讀”的方法學會讀書,學會合作。
三、說學法
1.引導學生預習好課文,理清課文的層次,初步了解課文。培養自學能力。
2.讓學生觀察掛圖中爬山虎腳的形狀,為理解爬山虎是怎樣憑借腳向上爬的打下基礎。培養觀察能力。
3.教學中把學生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主導學生的“聽、說、讀、寫”活動,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討論、交流、再通過老師提問檢查做出總結,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閱讀能力。
四、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我是用問題設置情境導入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爬山虎的葉子,課文第二段圍繞葉子的特點寫得非常具體化,無論是葉子的顏色,還是靜態、動態都給以美的享受,那對于它的腳你們想知道什么?意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質疑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
在學生發表意見后,對學生說:請大家默讀課文3至5自然段,邊讀邊想,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的腳。
這一程序是針對本課的`特點和重難點來設定的,讓學生一開始就認定目標——了解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第二環節,讀文感悟。
詞句訓練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一個教學重點,加強詞句訓練,更是第七冊閱讀教學的重點。課標上3、4年級的閱讀要求就指出: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這部分教學中,我讓學生注意找出關鍵句詞,認真讀讀,體會,感悟。
引導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這樣說的,誰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讀給大家聽?其余的同學請提起筆,畫出寫爬山虎腳的句子。等學生讀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關鍵句下畫出橫線。再請學生在這3個關鍵句中找出寫腳位置、形狀、顏色的關鍵詞,在下面打上點。屏幕顯示這段文字和畫線、打點,是為了突出強調,引起學生的注意。接著讓學生一塊把這3個關鍵句連起來讀一讀,邊讀邊在頭腦里想象畫面。在學生讀文想象后,課件出示,讓學生認一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的。學生說老師板書。用這幅圖片的目的,是為了以形象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學生記憶爬山虎的每個部位。然后讓學生再讀本段,感悟體會。
討論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這樣說的,請同學們用剛才抓關鍵句、關鍵詞的辦法,在4人小組里學習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在小組里學習,我巡視指導。再讓學生匯報討論情況。第一步,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顯示出關鍵句、詞。屏幕顯示關鍵句和在關鍵詞下畫上三角形,是為了突出強調,引起學生的注意。第二步,全班齊讀關鍵句,邊讀邊想象畫面。然后讓學生觀看屏幕,課件演示:(師解說)。第三步,探討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在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時,以自讀自悟為主,并體現綜合性學習的特點,讀讀畫畫說說。先請學生試著畫一畫,邊畫邊講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是什么樣兒的,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在4人小組里交流。再課件展示,師解說:隨著爬山虎不停地長出新莖、新葉、新腳,就這樣先巴住墻,然后“彎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從墻腳爬到墻頂。并且使學生明白這些動詞不能調動,爬山虎
就這樣一腳一腳爬上去的”。第四步,指導朗讀,以個別讀,齊讀等多種形式進行,注意抓住重點詞體會感悟。
獨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學生自由讀,找出關鍵句、詞多讀幾遍。再讓學生說說腳的變化(觸著墻與沒有觸著墻的時候有什么不同),這說明爬山虎的生長與墻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后師相機板書:意圖:通過學生獨立完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弄清腳的細微變化。
第三環節,拓展延伸。
我是這樣對學生說的:你們瞧,爬山虎的腳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頑強,讓我們再來細細欣賞這一墻墻爬山虎,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課件展示一墻墻的爬山虎)出示這些圖片的作用是:用畫面再現情境,從而讓學生入境動情。待學生欣賞后,對他們說:孩子們,讓我們捧起課本,帶著剛才看畫面的感受,美美地讀讀課文吧。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用朗讀來感受情境,在語言文字的誦讀中去體會、去領悟。
課后,請同學們仿照這課的觀察方法去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注意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具體地寫出來。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用所學得的觀察方法去實踐,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
五:說板書:
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抓住重點詞語,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有利于學生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對本堂課進行具體說明。
一、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以觀察與發現為主題,意在使學生在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葉圣陶從三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第一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葉子,第3、4、5段是寫爬山虎的腳。課文介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是通過葉子的變化來講,側重講長大了的葉子的顏色變化、靜態美、動態美。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是分三個方面來講。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后講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巴住墻與沒巴住墻的不同結果。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連續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二、說教學目標
我們今天上的課與以往有所不同,是一節20分鐘的課,所以我們把這堂課的重點只放在學習第二段爬山虎的葉子。這是一篇四年級上冊的課文,而我們今天面對的學生卻是三年級的學生。三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處在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在理解文中關于爬山虎的葉子時,教師要提供大量的直觀圖片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同時要借助學生的想象感受到葉子的.美。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們確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認識“均勻”2個生字,會寫“均勻虎”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課文并背誦,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重點:通過朗讀和重點詞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難點: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三、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途徑,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通過“創設情境、以讀代講、讀想結合”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與文本充分的對話中突破重難點,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品悟朗讀、展開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進文本,學會學習,得到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把整個教學流程分為四大版塊: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本課堂,我們采用的是談話導入法,教師先在黑板上板書腳字,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哪些東西有腳,由學生的回答總結出大部分動物有腳。接著教師話峰一轉,其實在自然界中也有長著腳的植物,從而引出爬山虎,同時板書爬山虎,指導書寫虎字,特別強調虎字的第三筆,然后課件出示圖片,簡介爬山虎。教師通過這樣一步一步地設置懸念,引出課題,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可以把握課文的概貌,形成對課文的初步印象,為后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的程度直接影響對課文的學習效果。在這一環節,本來可以設計一個問題: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爬山虎的。但是我們考慮到今天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所以我們降低了一下難度,把它設計成了兩個問題:
1.課文的哪幾個段寫到了爬山虎的腳?
2.課文除了寫了爬山虎的腳還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然后通過對問題的梳理,讓學生很輕松地就知道了課文主要從爬山虎的位置,葉子和腳三個方面來寫,這樣一來學生就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
(三)品讀詞句感受葉美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教學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讓學生入境生情,才能讓學生生情并茂地通過朗讀,感受到葉子的美。于是在這一版塊中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教師范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認真聽讀,讀后讓學生說一說爬山虎的葉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美),并板書美。
2.學生自由朗讀,劃出能夠感受葉子美的詞句。
3.匯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交流品析重點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A.引導學生抓住“嫩紅”到“嫩綠”兩個詞感受爬山虎的葉子顏色變化的美。
B.并通過課件出示爬山虎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葉子顏色的變化
C.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讀出這種顏色變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A.抓住一順兒朝下、均勻、沒有重疊、不留空隙等詞讓學生感受葉子的靜態美
B.隨文學習生字均勻并書寫,結合圖片理解“均勻”“一順兒朝下”的意思。
C.指導學生抓住這些重點詞朗讀出葉子這種綠的新鮮的美又密又勻稱的靜態美
句子三: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A.通過想象畫面,觀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微風吹拂下葉子動態的美。
B.讓學生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
4.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口味葉子美麗之后,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再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達到了音樂和情感的融合。
5.這么美的葉子,這么美的句子,光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還不夠,還要把它們背下來,于是第五環節,我們采用關鍵字詞填空的形式,背誦第二段,讓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積累了課文中的語言文字。
(四)課堂總結體會寫法
教師結合板書,進行總結,讓學生明白葉圣陶能夠從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靜態美,葉子的動態美三個方面把爬山虎的葉子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是因為他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的,是因為他細心觀察,長期觀察的結果。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最后以課文后的討論題:爬山虎葉子的葉尖為什么一順兒朝下,為什么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呢?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激發他們繼續學習的興趣。
五、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我們的板書設計雖然簡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也是老師在最后進行課堂總結,學習寫作方法的依據。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小學語文第七冊里的一篇觀察描寫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
葉圣陶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二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背誦2~3自然段。
三、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
四、教具準備:
1、爬山虎實物展示。
2、學生準備水彩筆及白紙一張。
3、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八張。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實物,你在哪兒見過?爬山虎是一種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組成的?(由根、莖、葉組成,可爬山虎還有腳,覺得奇怪嗎?)
學了這篇課文你就會明白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么樣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2、介紹作者(課件出示)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世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二、初讀檢查
1、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找一找課文中那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檢查交流:
1、開火車讀,齊讀詞語。(課件)
2、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3——5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3、小結:作者按順序先寫再寫最后寫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兒看到了爬山虎?
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都在墻上)
2、教師小結:作者這樣寫是以這兩處的爬山虎生長的情況,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其實爬山虎還可以長在巖石上。
3、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兩句話除了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外,你還能從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從“滿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4、再讀第一自然段。
四、講讀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
2、小組交流,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句子。
3、品味語言。隨機理解:新鮮、舒服、均勻、拂過、漾起等詞語。
新鮮指爬山虎的葉子綠得醒目,葉子生長旺盛,充滿生機。
舒服指看上去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當你心情煩躁的時候,看一看爬山虎,會覺得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了九霄云外;當你悲傷的時候,看著它心情會舒暢。當你疲憊的時候看到它會覺得神清氣爽。
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這句話寫出了爬山虎的動態美。我們一般描寫植物只會寫植物的靜態,而葉圣陶爺爺把爬山虎的動態也寫得惟妙惟肖,值得我們借鑒。
區別“蕩起”與“漾起”的含義。
5、指名朗讀,要求讀出對爬山虎葉子的贊美之情。
6、練習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看著非常()。葉尖()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沒有()起來的,也不留()。一陣風(),一墻的葉子就(),好看得很。
7、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出示課件,讀相關句子。
交流討論:生長位置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腳的樣子:枝狀的——指六七根細絲構成的樣子,像蝸牛的觸角——指每根細絲的樣子。
腳的顏色——嫩紅的。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莖上添畫葉子和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的語言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4、再次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的腳作者卻描寫得那么細膩,這都是因為作者在仔細的觀察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指導寫作方法。我們不了解爬山虎的腳,但是看見過蝸牛的觸角,即使沒有看見過蝸牛的觸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龍的爪子,所以說采用比喻的寫法能讓我們對描寫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具體、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腳有什么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