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五彩池》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了“我”到四川松潘旅游時,在藏龍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課文生動地描寫了五彩池美麗的景色,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表達了“我”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是在學習了《桂林山水》、《走進麗江》兩篇課文后的又一篇寫景文章,在地位上與上述兩篇課文并列。學生通過學習前面的課文,已對本組的知識重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因此,無論是知識的編排上,還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講,《五彩池》都是一篇重要的課文。該文既對本組的教學重點進行了鞏固,又為學生自學類似的課文奠定了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教材、學生的實際及閱讀課“減負提質”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的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讀6個生字,以及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讀課文,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體會五彩池的特點。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學課文的能力。
情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五彩池美麗的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了解五彩池的特點。
教學難點:了解池水能顯出不同顏色的原因并感受五彩池的美麗景色。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說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用以下2點教法:
首先是朗讀法。 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說:“朗讀是學習語文的法寶。”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感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體會到五彩池的美麗神奇,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
接著用情境教學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對于學生的主動探索、意義建構有重要的作用。于是,在教學中我運用了動態課件,創設生動的情境,播放五彩池錄像,欣賞五彩池的圖片,以課文第2、3自然段作為解說,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五彩池的美麗與神奇,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說學法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獨立閱讀能力。教師不僅要交給學生白菜,更重要的要交給學生白菜的種子。這樣,學生一輩子才有吃不完的白菜,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本課我采用以下學習語文的方法:
1、抓住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的方法。
2、質疑法。
3、讀文章,想畫面法。
4、情感體驗法。
三、說課件設計
針對課文特點,為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難點,我設計了一個采用幻燈片形式純展示型的課件。在課件中我運用了文本、視頻和圖片等素材,為學生學習《五彩池》創設了有利的學習環境。在教學文中的重點句子時,也插入圖片,讓學生想象這些句子所描繪的景色,幫助學生理解五彩池的特點,感受五彩池神奇的景色,激
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在學習課文時,我分以下六個環節進行:
(一)激趣探奇。
俗話說“有了興趣,就會樂此不疲,好之不倦”。我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來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受五彩池的美景,從而自然地引入課文內容。
(二)理清思路,檢查預習。
為了理清作者敘述的順序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我精心設計了三個自學提綱:
1、借助拼音認讀生字,讀準字音,識記字形。
2、讀課文,說說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五彩池的。
3、明明是清水,為什么在水池里會顯出不同的顏色來呢?
(三)欣賞美景。
兒童學習的過程是認識能力日益提高的過程。遵循兒童的學習思路來組織教材,突破重點,應選擇好適當的方式,組織新的結構類型。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利用創設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導學習探究,給他們“動眼看、動耳聽、動口說、動腦想、動手做”的機會,精心設計,突破重點難點。如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領悟到五彩池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像寶石一樣美。我主要讓學生抓住以下三個句子去體會:
句子1:“那是個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車來到藏龍山,只見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我引導學生從 “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兩個詞語,去體會水池很多。
句子2:“無數的水池在燦爛的陽光下,閃耀著不同顏色的光輝,好像是鋪展著的巨幅地毯上的寶石。”我從這個句子,引導學生去體會水池很美。在引導學生體會五彩池的美時,我通過范讀、抓關鍵詞讀、配畫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神。
句子3:“池邊是金黃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帶,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圍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有像葫蘆的,有像鐮刀的',有像盤子的,有像蓮花的”。我指導學生從這個句子去體會水池的形狀很多。在讓學生體會五彩池的形狀時,我先以小組交流的形式讓學生說說除了這些形狀外,五彩池還有哪些形狀?然后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想象畫面,訓練他們的想象力及說話能力。
(四) 深入探究。
我通過讓學生邊看邊讀的形式,先引導出一個問題:“明明是清水,為什么在水池里會顯出咖啡色、檸檬黃、天藍色、橄欖綠等顏色來呢?”接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其中的奧秘。最后得出池水會顯出不同顏色的原因。
(五)欣賞品味,體悟情感。
假如你就站在五彩池邊,你會說什么?
目的:為了讓學生再次感受五彩池那美麗的景色,掀起學生詩意般的情感波濤,振奮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再次播放五彩池的錄像,讓學生進入情景,體會情景,在美的氛圍中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
(六)動手實踐,拓展延伸。
請你當小導游,給五彩池寫一句精彩的廣告詞,看看誰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目的:通過當小導游的活動,給學生提供鍛煉實踐的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大家都在學》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中第四課的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思想是:1.能看到自己兩年來的進步,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并為自己在學習中所取得的進步感到高興和自豪;
2.感受學習的多種方法和途徑,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探討學習方法;3.知道學習要不怕困難、善于思考;知道要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在交流學習經驗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4.初步感受我們的社會是個學習化的社會,學習已成為每個人終身的事情。理解社會變化給人們提出的新要求,并從長輩的學習中獲得鼓勵和動力。
二、說學情: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無論一個人、一個團體、還是一個民族就、一個社會,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獲得新知,增長才干,跟上時代。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觀察自己周邊大人們學習的情況,感受當今的社會是學習的社會,學習將伴隨人的一生。
2、過程與方法:感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給人們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學習就會落伍。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觀察中找到身邊的'榜樣,并從大人們“學而不厭”、“學習不止”中受到鼓舞。
四、說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看圖,讓學生知道當今社會,不論男女老少,都不斷地學習,接受新鮮事物。
2、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學習大人們“學而不厭”、“學習不止”的精神。
五、說教法學法
1、注重教學方法趣味性,如講故事、情境教學就、體驗活動等孩子喜歡的方式。
2、注重教學素材生活化,教學內容源于兒童的日常生活
3、注重教學手段現代化,創設時空一體化的課堂,變靜為動,畫龍點睛。
4、注重體驗與活動相結合,這是本學科的主要學習方式,
因此,本節課,我充分利用教材,合理構建教學資源,讓情境、體驗、合作學習、討論、探究等多種方式體現于教學中。
六、課前準備 54 頁
七、教學過程、55 頁
1、看教材 54 55 圖片,老爺爺…、叔叔…、阿姨…,引出課題,板書課題
2、想一想,問一問,他們那么大年紀了,為什么還要學習。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不學習就要落后。
3、談話引入,檢查調查結果。 學生都說出家里人近兩年新學到的知識和本領,教師以一個學生家為例,向同學們展示。要求每個學生調查自己的家人或親戚朋友的情況,即詢問他們這兩年來新學到的知識和本領,并且讓他們講講如今還在學什么,為什么要學? 并通過小組討論從幾個方面列出了大人們學習的情境,在告訴學生觀察家里和周邊的人們都在學什么,問一問,想一想,他們為什么還要學?通過調查,大家認識到,一個人不學習,沒有科學文化知識,就無法適應現代社會,更談不上對社會作出較大的貢獻,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切的體會。。
4、學習教材 54 56 頁插圖,通過過去是一個勞動能手,但是今天遇到了新問題的老農民的例子,讓學生體會社會的進步,特別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要求。現在有些地區經 濟還不夠發達,通過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知道將來自己的生活地區也會發生改變,我們要不斷接受新知識,做個現代人。社會是不停進步的,每個人都不能停留在已 有的知識水平上,從而激起他們學習的愿望。
總之,要求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為自己的成長,為社會的進步盡一份力量。
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弄清作者是以自己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來安排全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評說和品味老王,讓學生理解老王的“善”與“苦”,從而上升到對文章主題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提倡的人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愛,有人道主義思想。
教學重難點:理解作者提倡的人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愛,有人道主義思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提問:文章的線索是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順序編排全文的。(學生舉手發言)。
二:深入研讀
(一)評說老王(幻燈)(學生自由交流,討論后發言)
放開手腳,拿出自己的感情與激情,大聲朗讀課文。
老王過的好嗎,從那里可以看出來?請用:
“老王生活得————表現在————”,的形式表現出來。
老王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
“老王是一個————的人,表現在————”的形式表達出來。
(二)品味老王(幻燈)(學生互相交流后發言)
文章中最能打動你的是哪一個片段?在這個片段中打動你的又是哪些細節?
讀一讀,并把自己的體會說出來,大家分享。
(三)走近作者,(幻燈)(學生分組討論后發言)
善良老實的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樣去了,在他生前經常照顧他的作者有怎樣的.感受?是什么原因能使作者一家人對老王這樣的不幸者那么的關心和照顧?
三:拓展延伸,(幻燈)(學生思考后發言)
現實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不幸的人?今后,你將會怎么樣對待那些不幸的人?(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四:愛的心愿(幻燈)(學生思考后發言)
假如我是一團火,就要給別人送去溫暖
假如我是——————就要—————。
請用上面的形式,就把你的心愿表達出來。
五:教師小結
說課稿 篇4
一、設計意圖
在這次優質課評比中,我抽到的題目是《物體的轉動》,因為這個課中班已上過,再加上自己的教學水平的限制,對中大班幼兒的發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徹,自從上次家長半日活動后發覺中班幼兒對科學領域很感興趣,因此我降低了難度,在制訂活動目標時淺些,選擇了中班進行教學。轉動這個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也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要盡量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并培養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度、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目標、重難點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感性經驗,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培養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并在操作、引導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
3、體驗物體轉動的樂趣,初步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這是一堂科學課,主要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見的物體讓幼兒進行探索,設計了課件讓幼兒能直觀的欣賞,這樣可以加深幼兒的印象,因此整堂課重點就在于讓幼兒對物體的轉動有初步的了解并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而作為難點,是讓幼兒自己去動手發現物體是怎樣在轉動的原理。
三、活動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傘、鐘、自行車、電動玩具、風車等
四、教法和學法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幼兒嘗試教學法為主,同時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運用講述
法、操作法、啟發聯想法等教學方法。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明者,而教師是幼兒的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要放手讓他們通過親生經歷并帶著問題去進行實際操作,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五、活動過程:
一、我首先設計情節來引出轉動并揭示課題:
1、老師想喝水了,誰能幫我把瓶蓋打開?剛才你是怎樣把蓋子打開的?
2、教師再次演示幾樣能轉動的物體,(傘、鐘、按摩器)讓幼兒找找他們的共同點,在讓幼兒找的同時引出"轉動"。
二、設計第二個環節,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法,直接感性地獲得經驗。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幾個要求,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培養幼兒邊操作邊思考問題的習慣。我設計的題問是
(1)哪些東西能夠轉動?
(2)它們又是怎樣轉動的?
1、在給幼兒分組探索、操作時,教師適時介入,觀察引導。
2、等幼兒操作完后進行交流,請部分幼兒上來說說你是怎么玩的,把幼兒的玩法呈現出來,初步讓幼兒了解轉動原理。3、最后教師進行小結:這些物體的`轉動都是圍著一個轉動軸作圓周運動。但考慮到小班幼兒對轉動軸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傘的轉動,讓幼兒找找轉動軸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討論轉動帶給我們的好處,首先我先對幼兒進行提問,讓他們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轉動的現象。引導幼兒說出電風扇、鐘、自行車、門等。然后我制作了課件,讓幼兒從圖片中更直觀地得到啟發。
四、運用轉動的原理,享受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好處。我出示榨汁機,并進行演示,讓幼兒品嘗果汁。
把幼兒的玩法呈現出來,初步讓幼兒了解轉動原理。3、最后教師進行小結:這些物體的轉動都是圍著一個轉動軸作圓周運動。但考慮到小班幼兒對轉動軸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傘的轉動,讓幼兒找找轉動軸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討論轉動帶給我們的好處,首先我先對幼兒進行提問,讓他們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轉動的現象。引導幼兒說出電風扇、鐘、自行車、門等。然后我制作了課件,讓幼兒從圖片中更直觀地得到啟發。
四、運用轉動的原理,享受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好處。我出示榨汁機,并進行演示,讓幼兒品嘗果汁。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杜牧的《赤壁》這首詩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赤壁”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作者抒發了對國家興亡的感慨以及個人懷才不遇的悲憤。
二、說學生
初二的學生已經具有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內容的能力,已經知道有關絕句的常識。
三、說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對第四學段(7-9年級)關于詩歌教學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基于這一指導我設計的目標如下:
(一) 知識與能力:⒈回憶“折”這個字的三個讀音并區別用法⒉掌握“戟”的讀音⒊解
釋“銷”、“將”、“與”等字的意思⒋理解每句詩的含義
(二) 過程與方法:⒌識別并掌握“興、用典”這兩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⒍懂得分析詩
歌要知人論世,學會分析詩歌“以小見大、虛實結合”等表現手法的運用⒎通過對該詩結構(由記敘引發議論)的分析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議論文寫作技巧:條理清晰、有理有據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⒏理解文章所抒發的情感⒐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機遇的道理
四、說重點難點
重點:⒈了解“詠史詩” ⒉詩歌結構的分析⒊以小見大、虛實結合表現手法的運用
難點:⒈以小見大、虛實結合表現手法的分析、講解⒉“二喬”的象征意義⒊作者所表達的深刻內涵
五、說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基于這一理念,我采取“誦讀涵泳法、揣摩語言法”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通過對語言的細致揣摩來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認識這首詩。“沒有問題的課堂不是成功的課堂”因而我還運用“提問對話法”共同挖掘、深討該詩,理性的認識本詩。
六、說教學流程
提前布置好預習:劃出自己認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詞,做到會讀會寫。
導入:導語:大家還記得小學時學過的一首詩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啊?以此引出作者,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杜牧(看屏幕)我們今天呢再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詩《赤壁》。這首詩呢作者不再描寫眼前的.雨景通過借景抒情抒發內心的苦悶而是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親臨歷史的戰場。 亮標:讓學生対本課學習要求做到心中有數 切入:⒈解題:幻燈片展示赤壁的圖片并介紹赤壁之戰讓學生對赤壁有直觀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⒉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然后教師幻燈片展示準備的字詞,完成目標1、2,檢查預習情況。
⒊教師范讀詩歌,學生注意領會,把握古詩的誦讀節驟。請學生讀詩,其他同學注意聽。全班一起朗讀。
⒋分析詩歌內容①落實字詞:幻燈片展示“戟”、“銷”、“將”等字讓學生回答這些字詞在詩中的意思完成目標3
②理順詩意:請一位學生讀詩,其他同學注意聽并思考每句詩的意思接下來請學生翻譯詩意完成目標4
推進:⒈分析結構理清作者思路:讓學生默讀該詩并思考問題“前兩局和后兩句分別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聯系?”完成目標7
⒉分別研究前后兩句讓學生知道前兩句記敘是實寫,后兩句議論是作者的感慨是虛寫從而引出“興”這個修辭手法和“虛實結合”這一表現手法
⒊提問“詩人的感慨因何而發?”引出“以小見大”這一表現手法
⒋老師指出這首詩寫了歷史事件介紹“用典”這一修辭從而完成目標5、6 深入:⒈提問:“二喬”在詩中有幾層涵義?分別是什么?
⒉提問:作者寫了“赤壁之戰”這個歷史事件,他僅僅為了寫歷史嗎? 完成目標8 收束:小組討論:有人說作者寫這首詩是為了抒發對國家興亡的感慨以及個人懷才不遇的苦悶,不過還有人說作者假設東風不幫助周瑜歷史就將重寫來論證機遇對人生的重要性,你覺得呢?完成目標9
七、說板書設計: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八、說課外作業布置:
⒈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⒉比較閱讀:
詠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說課稿】相關文章:
說課稿06-09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
說課稿范文【經典】08-09
畫風說課稿08-10
老王說課稿11-18
《絕招》說課稿08-12
麋鹿說課稿09-12
《史記》 說課稿09-11
白鵝說課稿06-06
詠雪說課稿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