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1
青春是一場華麗的狂歡,在歲月的激情中我們的內心也難免會受到挫折,在寂靜的夜晚,我一聲不響地讀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
這本書中的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惹出過不少麻煩和笑話。可是他卻漸漸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熱心善良的朋友們都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威嚴的獾、關心朋友卻嘮嘮叨叨的河鼠和體貼善良的鼴鼠,他們都出手幫助了蛤蟆先生,例如在“蛤蟆一向是大家的開心果,一點兒小事就容易興奮,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這番模樣了。鼴鼠心里亂糟糟的。”這句話中我被善良的鼴鼠因為蛤蟆先生的抑郁而擔憂的這種情感所感動,或許就是擁有如此的朋友蛤蟆先生才得以康復的吧!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此書中最讓我心怡的動物莫過于智慧又威嚴的獾了。在動物們都對問題一籌莫展時,他總能一針見血的說出問題的根本。在《憤怒的.表現》中“又高又壯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先生沉迷汽車,還把蛤蟆先生聲色俱厲地的訓了一頓,讓蛤蟆先生當場悔恨落淚,發誓要改過自新。”這里的獾讓我體會到了它的威嚴,在“嚴厲的獾變回了和顏悅色的慈父模樣”中。在這里我體會到了獾的慈祥與真心待人,希望他人好的性格特點。
當然了文中的主角是換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其實我認為在書本上的蛤蟆先生是現實生活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或許在他們的內心深深的陷入低谷,臨近絕望時他們需要的不正式朋友的關懷嗎?在《成長的寓言》中,蛤蟆先生面見咨詢師,文章寫道“蛤蟆先生發現這發現這輩子從來沒有人對他這么全神貫注過”文中的這句話,不正是寫出了一個心理疾病的人的心聲嗎?他們不過是想要一個可以傾訴的人罷了!
讀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我想告訴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或許世界沒有變,是你變了。重新擦亮眼睛,你眼前的一切會變得更加美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2
讀完這本書,不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醫生,隨著書中幾次談話的進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醫生。我忽然明白,認識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開始腦子里一團糟的蛤蟆先生,在經過與咨詢師蒼鷺的一次次談話與一次次引導下,開始正視自己,理解自己。
書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要對他好,忽視了蛤蟆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幾次談話后,我認為導致蛤蟆變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們對他的所作所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蛤蟆的家庭看似沒有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大戶人家。在這樣的家庭里生長哪里會有煩惱呢?可是這樣的家庭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年齡尚小的蛤蟆的內心,以及長大后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蒼鷺說過:“大多數的父母會盡最大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御因此而產生的后果。”因為我們無法逃離,所以我們必須得學著調整自己,就像父親不讓蛤蟆哭,他只能調整自己不哭。但這樣蛤蟆就不能表達內心的壓抑,一直處于低自尊的狀態。并且,少了這份情感,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成了一個殘缺的人。童年的經歷使他常常處于兒童自己狀態,以此減輕自己所受傷害帶來的影響。但好在有蒼鷺的引導讓他找回了自己。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會對我們造成影響,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責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不能苛求他們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們要認識自己,認可自己,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是一本心理咨詢入門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過去做心理咨詢,重新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最終找到自己,重獲快樂的故事。
鼴鼠在去看望蛤蟆先生時,發現原本熱情又時尚的蛤蟆先生變得不修邊幅,邋里邋遢,整個人都郁郁寡歡。于是鼴鼠告訴了好友河鼠,他們一起帶蛤蟆先生去心理咨詢師那里看病。在十次咨詢之后,蛤蟆先生重新變得開朗起來,最終擺脫了抑郁的.生活。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和蛤蟆先生一樣幸運,他們往往抑郁而不自知,連父母朋友也認為他們只是壓力大了點,其實很少會有人帶他們去看病。就像剛開始的時候,鼴鼠也沒同意讓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咨詢師,甚至還認為蛤蟆只是腸胃不舒服。但好在細心的河鼠發現事情并不是那么簡單。
其實抑郁癥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實際就在我們身旁。
蛤蟆先生之前在朋友面前是那么活潑,把情緒都藏在心里,所以抑郁的情緒日益增長,最終壓垮了他。但是抑郁的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蛤蟆先生小時候父親經常責罵他,母親也只會在父親不在時關愛他。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可忽視,這直接導致了蛤蟆現在的討好型人格。
之后的咨詢里,蛤蟆與蒼鷺逐漸交心,我發現蛤蟆抑郁的主要原因還在他自己的身上。當蛤蟆的朋友老是責罵他,蛤蟆裝作不在意的樣子,心中卻極為不快。所以在蛤蟆的眼里,自己一事無成,活脫脫是一個失敗的實體。每次發生了什么事情,蛤蟆總認為是自己的錯,甚至從未發過火。對此蒼鷺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導致蛤蟆悲傷的不是事情,而是蛤蟆自己。其實是蛤蟆先生自己選擇了悲傷,選擇了痛苦。
所以,我們不能像曾經的蛤蟆一樣,要學會掌握自己的情緒,要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遇到了煩心事,也要主動和朋友家人一起交流分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4
你有沒有時常感覺身體里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對你說“你還是去看看吧,我感覺我在你身體里對你不好”而另一種聲音卻在反駁“你覺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覺得不好才會去心理咨詢,其實我覺得我在你身體里挺好的”,這個對話像不像正在被焦慮和抑郁情緒困擾的你?你對很多事情也提不起興趣,不想見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這看似是一本童話故事,卻道出了我們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郁最真實的感受。
從開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對,覺得丟臉恐懼,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羈絆,童年中的虧欠,成年后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說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開始,蛤蟆先生哭著跟心理醫生說道“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這個感覺有沒有似曾相識呢?也許只是在平淡無奇的日子,某個瞬間,一直看似積極樂觀的你,卻突然間失去了快樂的能力,那些讓人斗志昂揚的正能量通通試失效,所謂堅強,不過是一盤散沙,你像一個皮球慢慢泄了氣,做什么都沒力氣,甚至覺得活著都沒意義。
這本書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知識,通過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醫生的10次咨詢中,部分讀者可能會有一些代入感,通過閱讀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經沒有辦法繼續,請及時尋求專業力量的幫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蒼鷺,我們可以擁有美好。
這本書觸動我的地方就在于,我們深陷痛苦時,卻不自知自己為何痛苦,我們把自己的人生劇本活成了悲劇,卻不知這是我們自己親手造成的自證預言,然而你賣力的演繹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戲,最后贏了游戲,卻輸了自己。
蛤蟆從一開始像個孩子一樣依賴父母權威,依賴心理醫生給他一個答案,通過追溯童年,直面內心的恐懼,到最后幡然醒悟,沒有人可以真正幫你,沒有人可以給你答案,能幫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5
一個淡定友愛的母親和一個熱情開朗的父親,會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圍。(題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寫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輯,看過這本書,就會明白,在人生長河里沒有誰是你的擺渡人,除了你自己!
該書主要講述了蛤蟆先生曾經一向愛笑愛鬧,后來卻一反常態地郁郁寡歡。它一個人躲在屋子里,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動物朋友們非常擔心它,建議他去做心理咨詢。通過十次心理咨詢,蛤蟆先生在蒼鷺的帶領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也逐漸找回了信心與希望。
文中有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人生的坐標有四個象限,分別是“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蛤蟆先生在咨詢之初,處于“我不好,你好”的狀態,對自己十分不自信。如果發生了問題,都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認為自己十分差勁,認為別人都比自己好。后來,蛤蟆先生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了自己,開始慢慢變得自信、友善,終于來到了“你好,我也好”的坐標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
記得我曾經也有過蛤蟆先生這樣的感受,如果出了什么問題,總會認為是由自己引起的.,然后就陷入無盡的自責中而郁郁寡歡。
羅伯特戴博德曾將人生比作一條河流,看似靜靜流淌,風平浪靜,實則波濤洶涌,危機重重。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洶涌的暗流,如何才可以跨過人生的暗流,成功通向彼岸?正如蒼鷺說的;心理咨詢必須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雙方都必須處于自愿,為咨詢負責的只可以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許多迷茫。請不要灰心,更不要沮喪。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當你在自己治愈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時,新世界的大門,已隨之為你悄然打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6
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蒼聲的十次面談,蛤蟆先生通過這十次面談,逐漸走出抑郁,去真正的了解發現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標。這個轉變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在每次面談后蛤蟆先生都會去有意識的去思考面談時得出的結論,把自己身上的問題結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發生的一些事情上,并不會像之前那樣整天不知道該干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蒼鳶第一次問蛤蟆先生“你覺得怎么樣”時蛤蟆先生的局促還有自己下意識的就回答道“很好,謝謝你”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蒼鰲分享自己的感受,這都是蛤蟆先生進步的過程。
書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要對他好,忽視了蛤蟆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幾次談話后,我認為導致蛤蟆變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們對他的所作所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最開始蛤蟆先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的波動,認為自己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可他的朋友們卻執意讓他去看看心理醫生,面對醫生的問候,也只是不耐煩,到了后來蛤蟆先生哭著跟心理醫生說道“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像一個皮球慢慢泄了氣,做什么都沒力氣,甚至覺得活著都沒意義”。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與蒼鷺醫生的第一次會談,僅僅只是簡單的幾個提問,卻頓時讓蛤蟆先生意識到心理咨詢的意義所在是他想讓自己變好,不是別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況下,蒼鷺醫生都采用傾聽和詢問的方式,而不是單方面一味的灌輸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導蛤蟆先生主動訴說,給無助的人一個安心的發泄口。
這本書不僅是在給蛤蟆先生做心理檢查,也是在跟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為學習或工作的繁多,導致心理和精神上有些波動,這是自己察覺不了的,看了這本書,我忽然間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7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題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主要講蛤蟆先生經過與蒼鷺的十次面談,蛤蟆先生逐漸走出了抑郁,去了解發現真正的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標。
對于這本書,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蒼鷺先生第一次問蛤蟆先生:“你覺得怎么樣?”當時蛤蟆先生很局促,下意識地回答:“很好,謝謝你。”之后,它迫不及待地向蒼鷺先生分享自己的感受,這就是說明蛤蟆先生在進步。
“兒童自己狀態”和“父母自己狀態”是兩種成長狀態。這兩種狀態最為典型的人物是蛤蟆先生和獾,蛤蟆先生一直都是順從,不會與他人爭辯,甚至有些時候還會想要去如何取悅他人。而獾就是第二種狀態中“挑剔型父母”很嚴厲,愛批評別人,對于之前蛤蟆先生做的任何事情都持否定態度,這使蛤蟆先生時常想起他的父親,挑剔型父母。
這兩種類型的人在生活中一抓一大把。小孩子會因為想要一件衣服,想買一個玩具,在地上打滾哭鬧,引起父母的關注;孩子在家里向父母提出合理建議、完成家長交代的事情但未達到父母要求,而被罵得狗血淋頭。在這本書中,蛤蟆先生的形象與現實生活中部分人有相似點,有時你可能遇到一些困難,或渾渾噩噩度過了一天一天又一天。自己沒有目標,像是漂在水中的浮萍,隨波逐流,不知道去何方,自己該做什么。
但身邊總會有一縷陽光照亮著你,芾領著你,讓你找到目標去奮斗,去實現它。只要你想走出來,離開現在的困境,找對方法與途徑,就一定會成功!正如書的結尾,蛤蟆先生騎著自行車放聲高歌,它很累,但它很開心。所以,在生活中,不管有什么困難,我們都要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畢竟人這一輩子,開心最重要啦!開心很重要,但自己要明確好目標,努力去實現,更為重要!親愛的朋友,你有目標嗎?趕快行動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8
這本書講了蛤蟆先生與心理醫生的十次面談,在讀的過程中,讓我想到我的咨詢師,也會把自己帶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得要比他慢,和現在的咨詢師已經進行了28次咨詢,還在探索中。
剛開始的時候,也會像蛤蟆一樣期待咨詢師告訴我該做什么以及該怎么做,但咨詢師沒有給我答案,而是讓我更多地了解自己,陪著我去尋找答案,這個過程會比較慢但卻讓自己內心更有力量。
在書中看到“共謀”的時候,讓我很有觸動,“共謀”是我們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讓自己產生某種感受。我們會覺得是別人“讓”我們產生了某種感受,但卻沒有意識到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別人或許會影響你,但最終還是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觀點是讓自己為自己的行為包括情緒負責,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認識到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我們有力量來改變處境,也有力量改變自己。我認為,當我們為自己負責后,改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
書中提到兒童、父母和成人三種狀態,當處于“兒童狀態”時,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當處于“父母狀態”時,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當處于“成人狀態”時,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看到這個概念的時候,突然發現,36歲的我,更多的時候還是處于“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現在才開始有意識地向“成人狀態”努力。有時候,會有些心急,覺得自己成長太慢,領悟太晚,但這樣的想法太多的時候,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焦慮成了阻力。這個時候就像跌倒在地的感覺,以前,肯定會給自己打雞血,讓自己趕緊站起來勇往直前;現在,開始允許自己在地上趴一會,整理好心情,再爬起來,也允許自己不爬起來。感覺自己變得消極了,但卻更有力量了,因為我開始接納自己的感受了。
其實,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詢師一樣,有很多種流派不同風格,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是英國最有名的心理咨詢入門書之一,講述了抑郁癥患者蛤蟆先生通過十次心理咨詢,終于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快樂的過程。
蛤蟆先生是英國著名童話《柳林風聲》里的一個人物,我認為它有點像孫悟空,每個人都看著它的故事長大的。蛤蟆先生愛吹牛,愛冒險,追求刺激,對什么事它都是三分鐘熱度,它曾拉著它的三位好朋友踏上了一場冒險之旅,在一路上事故不斷,九死一生才逃回家,卻發現自己的莊園被別人給占據了。但還好,最終他們團結在一起,齊心協力,奪回了莊園。后來它才認識到,家和朋友是多么的可貴。雖然它曾愛笑愛鬧,但患上了抑郁癥,它一個人躲到屋子里,好朋友來看它,它卻放聲大哭起來,它的朋友都很擔心它,勸它去做心理咨詢。它們找到的咨詢師,是剛來小鎮上的蒼鷺先生,蒼鷺先生就是作者羅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英國資深的心理醫生。我感覺蒼鷺先生就像作者一樣是一個溫柔又有智慧的老爺爺。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心理咨詢的傾聽、共情、溝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個標準心理咨詢流程的模板。我猶如身臨現場般地體驗到了一個心理咨詢師的每一個細節,見證了療愈和改變的發生。
在這本書中,作者借由蛤蟆和蒼鷺的互動,體現出了蛤蟆先生的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郁的情緒。讓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深深地影響到了我,讓我知道了自己應該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怎樣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
作者寫得很巧妙,他把心理咨詢的核心理念、常用技巧和溝通技巧都融進了故事和對話當中,整個過程就是標準的心理咨詢模板。
讀完這本書,我有兩個收獲:理解到了心理咨詢的重要性和意義;還體會到我不能驕傲,也不能過于自卑,要自己幫助自己,努力走向自信、快樂、充實的人生道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1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讓人深思的心理學讀物。通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咨詢師蒼鷺的互動,它深入淺出地探討了心理成長和人格發展的過程,以及童年經歷對人的深遠影響。這本書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深刻的見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的是作者對人格結構的解析。書中的兒童自己狀態、父母自己狀態和成人自己狀態等理論,讓我對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些理論幫助我理解了我們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現出的不同狀態,以及這些狀態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情緒。
另外,書中對于童年經歷對人格的影響的闡述也讓我深感震撼。我意識到,許多看似固有的性格特質和行為習慣,其實都是童年經歷的產物。這讓我更加明白了自己認知和自己成長的重要性。只有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更好地面對現在和未來。
除此之外,書中的一些觀點也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示。例如,蛤蟆先生在接受心理咨詢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是受內在因素所驅動,而非外在環境。這種自己覺察的過程,讓我明白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自己反省來提升自己的情緒智商。
而書中的結局更是出人意料。蛤蟆先生賣掉了莊園,準備去倫敦經營房地產公司。這個決定讓我看到了一個勇敢追求自由和夢想的.形象,也鼓勵了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是被過去所束縛。
總的來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自己,還能激發我們去追求更美好的未來。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通過自己認知和情緒管理來實現真正的自己成長,成為獨立自信的人。我會將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希望他們也能從中受益匪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11
這本書大概用一兩天就能讀完,我覺得挺好看的。在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咨詢中,我們被科普了一些心理學基本常識。
蛤蟆先生與心理醫生的.初次見面讓我們了解到,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要自愿。這意味著患者要為自己而非取悅朋友等其他原因想咨詢并且愿意與咨詢師合作心理咨詢才能夠繼續進行下去。患者是主動的參與者,需要為自己的咨詢擔起責任來,而非抱著坐等受教的態度面對咨詢師。在初次見面時患者與咨詢師還確定了面談時間、頻率以及費用等。值得一提的是當蛤蟆問道咨詢師自己是否會好起來時,咨詢師回答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咨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遇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看完這些感覺我自己的心理咨詢師也是愿意幫我并且相信我會好起來的,突然很感激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12
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通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以童話的形式將基礎卻核心的心理學理論貫穿其中,深入淺出地引導讀者了解深奧的心理咨詢,掌握心理疏導的基本方法。
隨著故事里“蛤蟆”在與心理咨詢師“蒼鷺”的咨詢交流中逐漸走出抑郁、重拾快樂積極的精神狀態,在讀者這里,一些變化也在消無聲息發生……
作者告訴讀者,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父母自己狀態”、“兒童自己狀態”、“成人自己狀態”三位一體構成的。在人生里,這三種狀態都是必需的,不會缺少也不能缺少,因為每一種狀態都對生存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作者畫出“人生坐標”圖,分別說明“兒童自己狀態”“父母自己狀態”如何影響人的感受,從而導致“下意識”的選擇并造成的必然后果。
籍此引導著讀者勇敢地面對自己、剖析自己,通過強化“成人自己狀態”來改變現狀,走出“不快樂”的情緒。
下圖就是心理學上經典的“人生坐標”。
我們從“人生坐標”的原點開始成長,坐標的四個象限,就是基由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給予的基本評價,而產生這些“感受”的關鍵就是三種“自己狀態”對“我”的支配。
1、我好;你也好。——處于“成人自己狀態”的感受
2、我好;你不好。——處于“父母自己狀態”的感受
3、我不好;你好。——處于“兒童自己狀態”的感受
4、我不好;你也不好。——處于“兒童自己狀態”和“父母自己狀態”交織下產生的極端感受,通常會表現為抑郁、叛逆或傷害等極端糟糕的形式。
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我們來看“兒童自己狀態”。這是每個人從出生起就具有的狀態,并且對其整個人生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兒童自己狀態”包括“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兩種類型。兒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樂、深情、委屈、憤怒、悲傷、恐懼,所有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構成了“自然型兒童”。兒童釋放委屈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的方式由弱到強分別表現為退縮、厭煩、拖延、郁悶、任性、慪氣、撒潑、叛逆,通過不同程度的釋放,最終表現為“適應型兒童”。
其次,關于“父母自己狀態”。每個人都有“父母自己狀態”。“父母狀態”包含了自出生起,人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括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借此判斷是非對錯。但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又確保了我們不是父母的復制品,而是獨立的個體,從而表現為“父母自己狀態”。包括“挑剔型父母狀態”和“養育型父母狀態”,表現為責怪、批評、挑剔、教育、指導、關心、照顧、包容等等。
而“成人自己狀態”是人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人們能夠應對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態。處于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困擾。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怎么做。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兒童自己狀態”和“父母自己狀態”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為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一般道德標準基本都來源于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和塑造。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后,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換句話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我們下意識地控制著事件的發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換句話說,是確保自己的世界和自己預期的一樣。長期以往、反復印證,導致人陷入這種“自證預言”的“必然后果”——或開心,或悲觀,或沮喪的“感受”。
故事里的“蛤蟆”就是陷入“自證預言”的典型例子。“蛤蟆”一直認為,他的“不快樂”是來自父母給他的影響,父親的.專橫和母親的哭泣伴隨著他成長,他委曲求全的適應著父母的要求成長,甚至包括朋友“獾”同樣帶給他壓力,因為他覺得對方總是在挑剔和教育自己,而自己總是無法達到對方的要求。他生氣想要抗議,卻又總是“憤怒和狂躁只是在他的心里翻江倒海,沒有一點外露”,等到憤怒平息,他又像往常一樣心緒不佳,感覺自己十分“悲慘”。
心理咨詢師“蒼鷺”看著悶悶不樂、無精打采的“蛤蟆”問道:“蛤蟆,你這段時間的不快樂,該去怪誰?是誰讓你情緒那么壞?”
“蛤蟆”爆發了。他生氣而辛酸,聲淚俱下地控訴父母、朋友“每一個人都是怎樣可怕地對待”自己、抱怨“不公平,一點兒都不公平”!
咨詢故事發展到這里,“蒼鷺”語重心長的一句輕輕詢問,卻如當頭棒喝,讓作為讀者的我猛然驚起:
“你還要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別人多久?”
“蒼鷺”嚴肅地指出,責怪和批評是人處在“兒童自己狀態”和“父母自己狀態”里做的事情。
作者在這個時候提出本書最為核心的心理學觀點: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么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我的理解是外界直接的刺激,比如被割傷、鞭打等讓身體產生直接的物理刺激反應)。
別人或許會影響或說服“你”,但說到底,是“你”“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而“你”做這些選擇時,其實是無意識的,更像一種條件反射,因為以往的經歷教會“你”在相似情景下不經大腦就能自動做出反應。
當人們處在“父母自己狀態”和“兒童自己狀態”時,人們幾乎不需要去思考,因為知道父母要做什么、說什么,而自己就好像在演戲一樣,重復著父母希望看見的行為,即便自己如何不喜歡,卻是一種“習慣成自然”的依賴,一直以來的生活經歷中許多“無意識”行為實際上是“下意識”的選擇,從而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而只有在“成人自己狀態”里,人們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或接受。
只有在這種狀態下,人不會站在“父母”或“兒童”的角度,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客觀看待事物,才能學習到關于“自己”的新知識,意識到自己對自己是擁有自主權的,思考“自己”是否要按照以前的人生“設定”去生活?思考為“自己”重新設計一個“人生劇本”,知道自己是否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力量改變自己?
“蛤蟆”不知道一個處于“成人自己狀態”的人,會有怎樣恰當的做法呢?
“蒼鷺”告訴他,相比責怪別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換句話說,就是改變自己。
的確,相對于改變別人,改變自己更加容易。
“你已經走到十字路口,沒法兒再回頭了。你要選那條路?”
在我們自己的人生坐標上,我們都應該認真思考,做出自己的選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13
我第一次了解心理學是來自于一本書,書名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是借以童話《柳林風聲》中角色編寫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特為了讓普通讀者能夠了解深奧難懂的心理學理論,用童話故事的方式來表現現代人的內心痛楚,令我看了感嘆不已。
主要講述的內容是,蛤蟆先生原本開朗活潑,之后卻變得雙目無光,不愿與人說話,一向是大家開心果的它怎么突然變成了這副模樣?朋友河鼠十分擔心卻不知道該怎么幫它,直到在報紙上看到了心理咨詢的廣告,于是河鼠和鼴鼠還有獾一起將情緒低落的蛤蟆先生帶到了蒼鷺的心理咨詢室,一番了解過后,蒼鷺醫生并沒有著急去開導,而是指出蛤蟆先生在與別人相處時,總是主動承擔別人的過錯,用卑微的方式來換取大家對它的認可,這樣心里好受嗎?蛤蟆暗暗在心里思索,并在蒼鷺醫生的幫助下擺正了態度,積極的去改變自己,終于三個月之后,蛤蟆先生又變回了從前那樣開開心心、熱情好客。
這是一本能讓我反復閱讀的好書,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怎樣讓自己保持著良好的'心態,有正確的認知,使自己面對困難時不輕易脆弱。我認為現代許多人都有像蛤蟆先生一樣的心理問題,小的時候希望大人多給自己一點陪伴和關注,就一味的討好、順從家人,缺少正確的溝通;長大之后,遇到身邊朋友不重視自己的時候,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去獲取大家的認可,久而久之,焦慮、喜怒無常、內心孤獨等問題便開始顯現出來了,這時便出現了和蛤蟆先生一樣的狀態——陽光照不進心里,平時看似溫和、善良乖巧的人,內心其實正在承受著巨大而無法釋放的壓力。
我覺得,一個人真正的長大,就是了解自己,愛護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能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努力改正。正如蒼鷺醫生對蛤蟆先生所說的:“無論何時,只要我們的情緒能夠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這就是真正在實踐中學習!”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14
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書,越看越上癮,會引發思考,同時越看越覺得自己有病。
那種感覺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書的過程中,發現圍繞在蛤蟆先生身邊的人,都能在現實中找到例子,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拿著手術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為能夠像是童話般輕松讀完的,沒想到能讀得那么深,看一遍還不夠。
但是總的來說,是一本讓人看過后會進行思考,對比自己的情況去想象,并且感覺像是被撕開了一道口子的書。
雖然最后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來了,感到豁然開朗,但是我自己讀完后卻覺得沒那么簡單,結尾部分的轉折有點大,被蛤蟆甩下了,轉不過彎來。
但是總的.來說,還是一本能給予人勇氣和鼓勵的書。即使沒有學過心理學,讀起來也毫不費力。
跟著蛤蟆先生的腳步,經歷探索和成長,是一場有趣的體驗,盡管沒有他那樣跌宕的人生經歷,還是能從中找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閱讀過后,對人際關系和一些煩惱,看得更透徹了些。
如果你正在經歷低谷,或者曾有過那么一段黑暗的時光,或者僅僅是迷茫、常常覺得不在狀態,這本書可能會幫你走出來。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來,重新變得開心,勇敢面對生活,越來越好。
下一本計劃要看的是《被討厭的勇氣》,還是立個flag,一周讀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15
在人生的長河里,能將自己擺渡上岸的人,只能是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講述了蛤蟆先生原本愛說愛笑,突然一反常態,開始郁郁寡歡,繼而陷入抑郁不能自拔。小伙伴們看到他這個樣子十分心疼,就介紹他去看心理醫生。在心理醫生蒼鷺十次面談的幫助下,蛤蟆先生逐漸拔開云霧,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終于找回了原來的自己,重獲新生。
蛤蟆先生屬于討好型人格,他在童年時就一直受到父親的打壓和批評,所以他一直都在尋求別人對他的肯定,他甚至說:“大家對我生氣時,我就會不自在,只要能讓他們重新喜歡上我就行。”在蒼鷺的引導下,他發現自己一直處在“童年的自己狀態”中。什么是兒童的自己狀態呢?比如一個孩子面對父母的批評,他會感到憤怒。但是如果父母長期批評他,并且不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那么孩子就會適應這種情況,把自己的憤怒隱藏起來,反之,開始取悅父母,對父母順從、依賴。孩子也許會對父母感到憤怒,也會因為這種憤怒而產生內疚,這時候就只能犧牲自己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并不會消無聲息地消逝,他會變成另一種怒火,這種怒火看似沒有什么攻擊性,比如撒嬌、任性、慪氣、郁悶、拖延、厭煩等,會有一些小孩子脾氣,仿佛回到了小孩子的狀態。
我們的童年一旦決定處于什么樣的模式中,那么后面就會無意識地堅持這種模式,這些態度和觀點成為了我們為人處世的底層結構。也就是說,在后面不刻意改變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童年模式”將決定他的一生。
與其等待治愈,不如學會自愈。
蛤蟆先生徹底頹廢之后,一度想要輕生,好在朋友河鼠及時制止了他,并給他推薦了心理醫生蒼鷺。在之后每周一次的問診中,蒼鷺只是拋出問題,任蛤蟆自己分析原因。蛤蟆先生才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能指望別人來救贖自己。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開始正視自己內心的傷痕,開啟了自己性格的探索之旅。
人生苦難重重,想越過苦難,撫平傷痕,最終只能靠自己。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的醫生,與其等待治愈,不如學會自愈。
幾個月以后,重獲新生的蛤蟆即將結束它的治療之旅。雖然他偶爾還會難過,為過去的傷害耿耿于懷。為此,蒼鷺在最后一次問診中,告訴蛤蟆:“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就會知道你有力量改變環境和自己。”在自己療愈的過程中,蛤蟆不僅重拾快樂,還找回了魄力和勇氣。
蛤蟆先生用它自己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生活能治愈的,永遠是自己愿意走出來的人。想要掙脫厄運,旁人無能為力,只有靠自己的覺醒和行動,才能讓自己獲得救贖。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們內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愈,也得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擺脫生命中的傷痛,就要敢于邁出自己的第一步。
也許我們也像蛤蟆先生一樣,曾經有過或者正在經歷情緒的低谷期,想要擺脫困擾,只有發自內心的行動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會經歷挫折,失去信心或不快樂的時候,我們可以主動找機會與朋友聊聊,慢慢釋放自己消極的情緒,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11-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12-19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4篇12-2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1-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4-0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