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魯迅》讀后感1
星期二,我們學了《魯迅與時間》,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
魯迅是一位有名的作家,他只活了55歲,但他給我們留下了640萬文字的寶貴遺產。魯迅往往白天要接待客人,到了晚上10點至12點時才有時間寫字、看書。而且一直工作到凌晨2、3點,每天很少休息,只睡一會兒時間。然后又起來工作。除夕夜是人們團聚和休息的時間,但在魯迅看來這是抓緊時間寫作的好機會。在每個除夕夜,人家都在快樂地慶賀,而魯迅卻抓緊時間寫作。他說:“時間,每個人得到的都是24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勞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惰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是啊!我們要向魯迅學習,珍惜自己的`每一天,要和“時間老人”比賽。在學校里,我們要抓緊時間做作業,到了放學以后,就有時間看課外書,使自己的知識面得到拓寬。
讀了《魯迅與時間》,我懂得了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每一天。
《魯迅》讀后感2
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人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個人就是魯迅先生,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魯迅先生曾經幫助過許多人,例如:幫拉黃包車的車夫、讓女仆阿三不做重活、多多休息……魯迅先生幫助了別人,還不求回報。
自從我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后,我下定決心向魯迅先生學習,學習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俯首甘為孺子牛。”所以,從今往后我要改造自己,更加會先為別人著想,讓自己變得更加高尚,。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做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吧。
《魯迅》讀后感3
今天讀了周曄在自己的伯父魯迅逝世七周年時寫的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本文通過回憶,敘述了伯父魯迅先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見事。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待學習的.認真態度和痛恨舊社會、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伯父的敬愛和懷念之情。
當我讀到“老實說,我讀《水滸傳》,不過囫圇吞棗的個性,那些復雜的內容,全搞不清楚,有時候還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到哪個人身上,”這里的時候。讓我聯想到,以前我也是學習的時候,老師讓我把課文好好的讀課文,我只不過囫圇吞棗地看了一篇,當老師向我提問,我張冠李戴地瞎說了一氣。結果,老師把我狠狠的批評了一頓。以后,我就認真改正了這些缺點。
想起來,我覺得不管干什么事都要認真、仔細,精益求精才對。
《魯迅》讀后感4
他,是百年來文壇上的一座不朽豐碑;他,在重重包圍中不斷進行著突圍,再痛苦中沉重地思索,將自己的靈魂與華夏大地的命運深切地結合在一起,終鑄定“民族魂”的不朽傳奇。是的,他,便是魯迅,在熠熠閃耀的歷史長河中尤其璀璨的一顆。
而多年來,我們在各種各樣的文章中讀到的魯迅,往往都是一個橫眉怒目的.斗士的角色,不茍言笑,運筆如神,從來都是大義凜然的樣子。但在讀完這本書后,一個不一樣的魯迅躍然紙上。他有脆弱、有痛苦、有彷徨、有掙扎,當然,也有在困難中的超越與涅盤。
天才從來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在其成長的路上必然有著鮮為人知的苦澀與酸楚,他的敏感與多疑,他的文章中不自覺透漏出的絕望與虛無,與他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魯迅一生坎坷,到處“碰壁”,晚年因病而死。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魯迅》讀后感5
故事發生在魯迅年輕時的紹興城,魯迅的父親患水腫,長年無法康復,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人稱"神醫"的來看。開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藥,卻無一見效,最終父親還是死了。而聽說那神醫還天天坐著驕子,生活好得很。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著,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的批判。對于當前社會上坑蒙拐騙的游醫,我們要與他們斗爭到底。辨明是非,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
《魯迅》讀后感6
魯迅,這個筆名是我們紹興人最熟悉不過的名字了。他的真名叫周樹樟,又名樹人,號是豫才。他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魯迅《珍惜時間》的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做一個人不僅要珍惜自己的'時間,也要珍惜別人的時間,若無緣無故地耗費別人的時間,就和圖財害命是沒有什么區別的。他還讓我知道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么天才,那些名人的知識和成就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學習和工作上罷了。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魯迅珍惜時間和充分地利用時間,為的是更好地用文藝這個銳利的武器,揭露舊社會的黑暗,鼓舞人民和敵人作斗爭,他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的精力,全都獻給了革命事業。 同學們,我們也不妨做一回魯迅,好好利用時間,為祖國做出貢獻,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大吧!
《魯迅》讀后感7
《希望》里面講了:“我”寫完了作業,很無聊,想知道同學們名字表示著什么意思呢?“我”產生了好奇心,就翻開了字典查起來了……“我”最后終于知道了同學們名字的意思是什么,是父母的期盼。
雖然這是一篇非常短的.事情;但是它卻清楚講述了名字的含義;清楚地講述了父母為什么起這個名字;講述了父母對自己的期盼。我們的名字代表著父母的希望,父母是因為愛我們所以才給我們起這個名字。
父母是十分愛我們。哪怕是一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也能看出父母的愛。說以我們要去報答父母。可是許多人都不知道該怎么做,我們可以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魯迅》讀后感8
早已習慣了在午后翻開《朝花夕拾》這本小冊子,每個下午由先生的文章陪伴都覺得充實了許多。今天照例要讀先生的一篇文章,按照順序,當時到了《無常》了吧。
這篇文章很好了承接了上一篇的《五猖會》,描寫的是迎神賽會那天出巡的神!而這其中各路神明,先生最有些喜歡的當時白無常了。先生用了這樣的.詞語來形容白無常:“他不但活動而詼諧,但是那渾身雪白這一點,在紅紅綠綠中就有鶴立雞群之慨。”這是怎樣一個的可愛的角色呵。
先生本文突出描寫了白無常。在先生的記憶中,除了裝扮不甚嚇人之外,無常還是個頗具有人情味的鬼,在戲中有唱到,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么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大王打了四十大棒。
最后一段先生判的卻是更妙,有人說,無常是生人走陰,故有些人情味,而現下那些會走陰的卻是生人。這其中的奧妙,難言之矣。我們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論了。
《魯迅》讀后感9
不久,我們學了一篇文章,叫做《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通過記敘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事,贊揚了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精神和敢于斗爭的精神;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待學習嚴肅認真,痛恨當時黑暗的'舊社會,熱愛、關心勞動人民的感情,抒發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敬愛和懷念之情。
我覺得,魯迅先生還是一個幽默樂觀的一個人,從課文中,處處都體現了他幽默樂觀的性格。他教育別人的方式很特別,經常用幽默樂觀的語氣來教育自己的孫女,讓孫女更深刻的記住他所說的每一句話,而且對孫女講自己被迫害時,也幽默的回答了孫女的話。他還是一個愛幫助別人的人,我也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以后看到哪個小朋友需要幫助,我一定要去幫他。他又是一個學習非常認真,看書非常仔細的人,他的這種學習態度,我也要學習,以后學習不在馬馬虎虎了。
魯迅先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讓我們努力向他學習吧!
《魯迅》讀后感10
魯迅有個名言:“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你們有沒有仔細想過,沒有路的荒原,如果沒有一個人勇敢和努力辛勤,你們說,荒原會變成美麗的花園嗎?就如每個人都有腳和手,這腳和手是為了什么?——生存!有腳,卻不走;有手,卻不做,這不是和廢人沒什么區別嗎?活在世上是為了什么?為了求救?為了可憐自己?
現在社會上流傳一句話:強者為王!弱者一定要被社會無情淘汰!像這樣社會,大家還在可憐、埋怨自己呢?還是等別人幫你們自己、同情你們自己?還是等天上降落奇跡的烙餅?這不是白活了嗎?中國這么大,那里都有屬于聾人們發揮才干的天地,相信大家有能力生存,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聾人朋友們,在今天高科技爆發的時代,你們有沒有估量自身的能力與價值呢?記住一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到彩虹?怎能有光輝燦爛的明天呢?怎能有幸福的生活呢?幸福的生活屬于自己創造!
《魯迅》讀后感11
這篇小說寫于五四運動時期。讀懂這篇小說,先要了解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一方面,由于領導這場革命的資產階級向封建舊勢力和帝國主義妥協,造成了革命成果的不穩固;另一方面,由于辛亥革命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最終導致了革命的不徹底性。
這篇小說就是通過革命者的鮮血被愚昧、無知的老百姓當成藥來治病,深刻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深入群眾、未能驚醒底層人民的'事實。
魯迅先生自己說,描寫了群眾的愚昧??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他們卻不知道這犧牲是為了誰,甚至利用了這種犧牲。
小說結尾,革命者夏瑜的墳頭被人放上了花圈,暗示了他的同志會繼續革命事業,是革命者堅強的象征。試著體會文章中類似這樣的多處細節設置和前后呼應的寫作手法。
《魯迅》讀后感12
魯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圖》,讀了以后心情不能平靜,把我的所思所想寫下來。
《二十四孝圖》講的是古代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中國和人民。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但孝敬父母,還要愛護孩子。“郭巨埋兒”卻置兒子的生命于不顧,讓人感到殘忍;“嘗糞憂心”讓人覺得惡心;“老萊娛親”又讓人覺得做作不可思議;“臥冰求鯉”更是拿生命開玩笑。做這樣的孝子讓人止步。作品還對那些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對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一味的愚孝表示反封建的決心。
總之,此一時,彼一時,我們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要讓那些封建流毒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子予養而親不待”。孝順要趁早,否則,弄一個“刻木事親”又有何用呢?
《魯迅》讀后感13
讀完魯迅的《藥》后,我的心中涌起了浪濤。魯迅先生的每一筆文字,都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現狀。他從內心渴望那些思想上還持以“看客”身份的普通百姓們能夠頓悟。
這篇文章記敘了在舊中國,愛子心切的華老栓為了救肺癆纏身的小栓,聽從了朋友傳授的.偏方,買來沾滿鮮血的饅頭為兒子治病。在給革命者夏瑜判死刑的刑場上,百姓們湊熱鬧般地觀看著,各個脖子伸得很長。作者用犀利的筆觸,深刻地描繪出當時人們的冷漠無情與愚昧無知。得到饅頭后的老栓小心翼翼的將饅頭煮熟給小栓吃。然而,這個沾滿革命者鮮血的饅頭并沒有像人們口中說的那樣神奇,它沒能救下小栓的命----小栓最終無法戰勝貧窮,疾病與愚昧,而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魯迅》讀后感14
父母、老師常常教育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通過讀中國作家周鏵寫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才更徹底懂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把作者對舊社會的憎恨,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是我深受感動,從中受益匪淺──
文中有一句話,使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那就是:“天黑了,路燈發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門口看著他們,突然感到深深的含義,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水,腳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這么冷的天,哪個拉車的怎么能光這拉著車在路上跑呢?
比如,有一次,我拿著那晶瑩的錢去買東西吃,路過的'時候,看見了兩個可憐的乞丐,我很同情他們,就把我唯一的錢給了他們!
讓我們微笑中迎來新的一年,鏟除舊社會的罪惡,翻開嶄新的一頁……
《魯迅》讀后感15
我看了《魯迅愛書的故事》這本書,覺得魯迅真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啊!我也要向他學習。
魯迅小時候,在看書之前,總是先把手洗干凈,才會開始看書,以免弄臟書。真是讓我感到十分的敬佩。
魯迅如果把書借給了別人,別人把書弄臟了,他寧愿把書送給他,也不想看到書遭踏的樣子。
魯迅不僅愛書如命,還會修書。他還有一整套的修書工具,特別的細致,有耐心。
我平常不愛看書,我也要向魯迅學習,多看課外書,增長知識,可以拓展視野,對我以后寫作文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平常不僅要多看書,還要愛惜書。
看了《魯迅愛書的`故事》后,我要好好看書,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魯迅》讀后感】相關文章:
魯迅的作文(經典)03-14
魯迅的名言06-23
魯迅的作文01-19
有關魯迅的作文11-10
魯迅的作文(合集)03-14
關于魯迅好句12-08
魯迅學生作文01-15
魯迅的作文【優選】03-14
關于魯迅的作文02-21
魯迅先生的名言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