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 教學內容
《夏夜多美》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四組的課文。這是一個童話故事,寫了一個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螞蟻掉進池塘,朋友們幫助它回到了家。作者的用意是讓孩子感悟夏夜的自然美而助人為樂的精神更美。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連"、"哭"等13個生字,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閱讀童話故事,感悟助人為樂的精神之美。
3. 重點、難點
重點:讀準生字的音;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理解作者不僅僅是寫夏夜的自然環境美,更是歌頌助人為樂的精神美。
二、說教法、學法
1. 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學習,借助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有了感悟后再由教師點拔,學生想像,然后再朗讀,加深體會。
2. 教法、學法
在上述理念指導之下,我采用以下教法:朗讀感悟和多媒體促悟。
學生則主要是用自讀自悟和相互探討的`學法。
師生結合起來,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最后還要按照課文的場景和角色,開展一次模擬童話場景的娛樂、表演活動,以加深理解。
三、教學過程
1. 聯系生活,激情導入
先引導學生回憶、講述他們所經歷過的夏夜情景,然后播放課件中的夏夜情景:星空,樹梢的彎月,燈光,朦朧的樹影,遠山,荷塘。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夏夜多美》,教師略帶神秘地說道:在一個個美麗的夏夜,發生了多少更美麗的故事……造成懸念,引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2. 初讀課文
導入課文后,我設計讓學生同桌合作學習,讀準生字,讀懂課文。然后,用一起匯報的方式,認讀生字;再提名選自己喜歡的方式(個人讀,同桌一起讀)讀喜歡的段落、句子,來檢查他的讀音、識字情況。
3. 朗讀感悟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整體感知故事情節,了解課文所描繪的場景和"人物";
(2)重點評析課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最后4個自然段),使學生感悟夏夜美。
教師給學生提一些問題,如朋友們是怎樣把小螞蟻送回家的?在這個環節中,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要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夏夜的自然、環境的美,更主要的是要告訴我們,通過助人為樂構造的人際關系的和諧美。這兩種美是結合在一起的。
讓學生體會:自然的環境美--飛呀飛的螢火蟲、亮晶晶的小燈籠、青青的草地、綠綠的草坪……
讓學生感悟:人際的和諧美--大家關注螞蟻的危險,并且一起來幫助它,使它安全地回到了家。使我們感覺到這個夏夜確實很美,因為大家做了一件很美的事情,營造了美好幸福的人際關系。
4. 朗讀課文,表演課本劇
通過分角色表演式的朗讀,把學生的想像帶入到夏夜的場景當中,使其身臨其境。特別要安排朗讀水平高的學生朗讀"飛呀飛"這一段,因為這是整個故事最精彩、動人的部分。
師:夏夜美景,是一個動人的童話故事,我們來演一演這個童話好不好?
指導分角色:
(1)課文中有哪幾個角色?分好角色。
(2)模擬角色朗讀,配合動作。
五人一組,分頭準備。教師巡視指導。小組上臺表演。
播放課件,引導學生講出:夏夜的景美,情更美。
齊讀最后一段:多美的夏夜呀!
5. 課外延伸
布置學生觀察美麗的春夜,看看它與夏夜有什么不同,把感受寫出來或畫出來。
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來源
《行道樹》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擬人手法借行道樹的自白,描繪了以制造清新,獻出濃陰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樹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理念。本文還通過行道樹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表現了“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人生哲理。 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煉。精辟的議論更是點睛之筆。教學時應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聯系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和閱讀方法的指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是七至九年級這一學段的起始階段。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已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體驗,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住住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只滿足于對字詞句的理解,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因此要借助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組織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從事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為:
1、知識和技能目標:有感情朗讀全文,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培養合作研究的習慣,并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讀、體味、領悟是學習的重點,理解無私奉獻者形象是學習的難點。
五、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1、教法設計
①情景創設法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把握與學生知識水平和情感的貼近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
②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學生默讀、朗讀、賞讀、品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啟迪。
③對話互動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本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2、學法指導
①圈點批注法 通過畫一畫、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養成讀書就動腦動筆的習慣。
②探究閱讀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閱讀材料的深層含義提出疑問,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設置情景:炎炎夏日,當你走在光禿禿的道路上你的感覺是什么?烈日當頭, 當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時,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多媒體顯示行道樹,學生用優美的詞語形容,揭示課題。
[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初步感知行道樹的作用,形成與文章感情相一致的價值傾向;同時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課前預習 對照導語,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和詞典正音釋義。運用文中優美詞語,寫一段表意完整的話,課堂交流。
2、朗讀課文,從文章的寫法內容情感等方面談整體感受。
[引導學生逐步獲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如借助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片段練習,積累詞語;初步感知,明確學習方向。并讓學生逐步養成習慣,為終生學習奠定扎實基礎。]
(三)賞讀課文,感悟情感
1、小聲朗讀課文,畫出喜歡的句子和語段并在旁寫上感受。
2、學生朗讀喜歡的句子和語段(朗讀時要說出欣賞的理由)其間可用學生賽讀,師生賽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發音、停頓、語速、語調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四)、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1、學生再讀課文,然后自由提問(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問題,中間可啟發學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句并理解它,還可以啟發學生對文章表達方法的思索)
2、找學生代表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墮落 ”一詞應如何理解?②為什么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③、“憂愁”和“快樂”是否矛盾?為什么?④、“神圣”、“痛苦”和“深沉”的含義是什么?⑤文章運用了幾處對比?有何作用?然后學生分組討論。
3、將不能解決的問題,用紙條的形式交給老師,再在全班集體討論。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關于教材:
我所說課的篇目是兩千年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一單元(古典詩歌)的第二篇。該單元所選中國古代古體詩8首,其中《詩經》中3首,漢魏晉五言詩3首,《孔雀東南飛》并序以及《離騷》節選。在該單元中,《離騷》節選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為代表的楚辭是繼北方黃河流域出現《詩經》之后,在南方長江流域出現的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新詩體,其本身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辭作品,尤其是屈原的《離騷》從詞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鮮明,學生理解的難度較大。從作品的內容看,《離騷》是一首規模宏偉的政治抒情長詩,全詩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詩人自傳的性質,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義成分,整首詩歌感情回環激蕩,撼人心魄。課文節選了長詩的第一節,內容主要是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二.關于教學方法結合作品特點
按照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在古典詩歌方面閱讀能力的要求,我把《離騷》節選的教學目的確定為以下兩點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評價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高中二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詩歌的評價能力,但對于時代久遠的楚辭作品,評價的前提――讀懂詩歌的內容方面,仍存在困難,根據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鑒賞重要的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
關鍵詞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教材特點和面臨的具體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
具體教學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預習。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
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把教學難點,即詞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課時中,把教學重點,即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課時,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誦讀、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為主。
三.關于學法指導:
1.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篇課文盡管難度較大,尤其是語言方面的障礙較大,但教學各個環節的設計上,仍以教師的引導為主,通過切合實際的引導和點撥,使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
2.檢查學生的預習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由我校的校情、學情決定的。我們華亭一中的具體情況是:高中學生中城鎮多農村少,礦區學生多,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學習主動性不強,教師必須加強督促。
3.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積累,猶如堆沙一樣,一層一層的積淀。課外的閱讀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課的導入和課后作業均要體現教師的這一教學思想。
4.課文的背誦方面,教師要充分把握楚辭的語言特點,比如楚辭作品,包括《離騷》,兩句一節,大量使用語音詞“兮”以表達情感,調整節奏等特征,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特點的基礎上,理解背誦。
四.關于課堂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1.導入要求學生列舉自己掌握的《詩經》和《離騷》中的名句。明確我國文學“風騷”并舉。
2.感知、理解課文。鼓勵學生充分挖掘利用課文注釋,力求自己動手疏通詞句
第一步,范讀——讓學生耳順。教師范讀,學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誦讀——讓學生口順。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情感和節奏,逐步積淀語。
第三步,解難、疏通。這首詩古奧難懂,應當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然后再欣賞詩句。課文注釋較為詳細,而且句句有翻譯,這對學生讀懂詩作是一大幫助。但學生在自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可以提出討論,老師作一些點撥。
第四步,課堂練習。可讓學生嘗試背誦課文,并動手默寫,記清楚難寫難讀的字。
第二課時
第一步,鑒賞課文。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藝術手法和可感可觸的藝術形象,理解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詩歌的藝術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比喻用法,使全詩的形象化特點非常鮮明。另外,每兩句都有“兮”字做停頓,抒情性也非常鮮明。(這一點對背誦的指導非常有用)
2.分析詩中屈原形象。
3.欣賞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課文節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丁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進一步指導背誦前6節。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字句含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讀之后,獲得了良好的語感再背誦。可以創設競賽氛圍,看誰背誦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賞析屈原名句,諸如——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3.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課時板書設計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麗華彩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憂國憂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
嫉惡如仇,鄙視群小
實現理想,不懼危難
語文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琵琶行》。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程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詩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來解讀詩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創作于被貶之后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詩中琵琶女幽怨的琴聲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動了詩人,激起了詩人情感的共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千古絕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
(二)教學目標
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新課程教育觀,圍繞三個維度,結合課程目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三個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檢測,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三維目標
A、知識與能力:了解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B、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明確創作背景,把握故事情節;通過誦讀課文來感知課文; 通過討論點撥法、移情入境法體會情感內涵 。
C、情感與態度:感受詩作體現的人性美。
2、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主旨句的內涵。
二、說教法
依據新課程“教師是學習共同體中的首席”這一教師觀,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運用如下教學法:
指導自學法、引導點撥法、討論談話法、教學相長法
三、說學法(1)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淺顯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獨立完成;他們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具有強烈的探求欲和敏銳的感悟能力。
(2)學法
學法的改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與核心。依據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著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方面“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新課標理念,學法設計如下:
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入境移情法
四、說程序
(一)、導入。
我以“知音”這個典故導入。俞伯牙和鐘子期因音樂而成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為音樂而情意相通。
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故事導入,會吸引其注意力,使學生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愉悅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內涵與全文的主旨一脈相承,在學習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明確目標。
教學應有效。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學習目標,這樣使學生學習時做到有的放矢,學習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檢測。
(三)、讀小序。
讓學生自讀小序,帶著兩個任務:
1、借助注釋,自問自答,質疑解難,疏通文字。
2、請學生談談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之所以這樣設計,第一,要通過這個環節,夯實文言基礎,我覺得課程改革絕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識,學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扎實的知識基礎之上,忽視基礎,學生發展“更上一層樓”的理想,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第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從被動到主動的學習意識,使他們能夠利用現有資源,獨立解決問題。第三,以小序為切入點,以一點而帶全篇,牽一發而動全身。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以小序為點,可全部拎起。如學生在談“自己從中讀出了什么時”,一定會有人談到創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內容,當談到創作背景,教師可順勢引導完成“了解背景”這一任務,當談到“故事梗概”,教師可順勢進入下一教學環節——把握正文展開情節。這樣,使后續環節的呈現,水到渠成,回黃轉綠,教學思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四)、讀正文。
師生共同誦讀之后,請學生合作學習,各用一句話,概括五段情節。
這是對課文的`整體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礎。學會合作,是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五)、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賞析“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教師質疑:白居易與琵琶女二人“同”在何處?學生誦讀相關段落,發言。
3、賞析“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引導學生移情入境,深入體會白居易的“淚”包含的情感內涵。
4、深化:師點撥,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學生發言。
5、聯系生活,師問: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課的重點兼難點,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采用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辦法,遵循由內容到內涵的認識規律,先把握內容,賞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內涵,賞析第二句。之后,努力開掘學生的思維深度,于無疑處設疑:這兩句為什么會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在學生眾說紛紜之際,教師指出一個思考角度——這種感受僅僅是白居易一個人的嗎?在學生思維“幽咽泉流冰下難”時,教師適時點撥,由此使學生頓悟,明白這兩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課程明確規定,要以“在生活中學習”為教學觀,要加強生活與知識的融通整合,聯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
(六)、小結及布置課后作業。
以知音的主題作結。教師表達讀后感悟,請學生完成課后練筆。
這樣設計,既與導入內容呼應,全課首尾圓合,渾然一體;又高度概括人類情感的共通性,強化了重點、難點;同時布置練筆,以教師的創作激發學生的創作,做到“課有盡而意無窮”。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才貌雙絕 昔 才高位顯
年長色衰 今 被貶放逐
同 是 天 涯 淪 落 人
相 逢 何 必 曾 相 識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我的板書即抓住主旨句這個“詩眼”,這個重點兼難點,體現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外在形式上,具有藝術性,“琵琶女”相關的內容用紅色,“白居易”相關的內容用綠色,賞心悅目。在呈現方式上,師生合力完成,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觀整個教學設計,就出發點而言,我力求讓學生言其聲、表其悟、抒其情、獲其得。盡管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但在新課程下,在課改之途中,我會一直“上下求索”!
語文說課稿 篇5
尊敬的評委,親愛的小語界同仁:
大家好!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29課《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技類說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
科學常識性說明文,設計不好就容易成為資料展示廳或者科學常識課,失去了語文的本真,缺少語文的味道。因此,我覺得本課的設計應該始終圍繞理解、品味、運用語言來進行,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學生只有在課前占有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才能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產生新的體驗。20世紀有許多偉大的`科技發明和創造,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閱讀了有關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的文字和圖片資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又能培養學生的課前參與能力,體現在生活中學習的大語文觀。
學問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開課我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這樣既可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又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思路。
課文第三、四段結合具體的實例用簡短、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科學技術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說明了人類20世紀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這兩段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學生習得語言、學習表達方法的好材料。
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采用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主學習的時空。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借助自學提示和匯報時的相機指導,教給方法、明確任務,這樣既避免了學生自學時的盲目低效,又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語文課就應該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因此,我設計了兩組語言訓練,讓學生把課前搜集的內容采用文中的表達方式敘述出來,使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不再是單純的資料展示,而成為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成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加深體驗、揣摩表達方法的載體。
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說明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之大、范圍之廣。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沒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而是將其調整到第四段之后。這樣,在學生自學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視頻資料并進行了說話訓練的基礎上進行,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輕松順暢,體驗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人教版教材之所以便教利學,教材里的泡泡發揮了重要作用,本課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發現’和‘發明’有什么區別”這一問題非常值得關注。我先讓學生結合已有經驗說說二者的區別后就暫且放下,到第四段時又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找出哪些是發現、哪些是發明。這樣學生通過說說、讀讀、找找,主動參與學習,真切、輕松地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
這篇課文最后一段是對全文的概括和總結,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但考慮到第一課時的教學容量,我把它安排在第二課時進行,把展望未來和交流小練筆結合在一起。在學生自我體驗的基礎上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相信會有好的效果。
(臨場經驗不足,學情把握不足,沒有更機敏的調控課堂出現的點,比如: )還年輕,教學之路還會很長,相信通過此次大賽的礪練,今后我會扎實走好每一步,懇請各位評委和同仁提出寶貴意見,我會努力!!
【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觀潮》說課稿11-04
語文《貓》說課稿10-04
語文《趙州橋》說課稿07-28
語文蠟燭說課稿09-08
《荷花》說課稿語文10-14
語文《敬業與樂業》說課稿12-25
小學語文《家》說課稿03-04
小學語文《白楊》說課稿03-19
小學語文《稱贊》說課稿08-20
語文《要下雨了》說課稿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