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當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省)人,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著名詩篇。
二、說教育對象:
四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潑天真,純潔可愛,興趣濃厚,喜愛運動,想象力豐富。而且隨著大腦發育的成熟,思維發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抽象邏輯思維逐漸成為一種重要思維形式。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3、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五、教法和學法:
1、問題導入法:
⑴ 想想看,如果你們最好的朋友要遠行的話,你們是怎樣為他送別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難再見面。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
⑵ 回憶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學習了一首送別詩?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與教材內容相適應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聯想,想象送別的情景。
3、對照課本,通過朗讀、跟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白與孟浩然的真摯友情。
六、課時安排:擬用兩課時完成此課。
七、教學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步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啟發談話,激趣導入。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利用談話,引導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自己對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二行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②用自己的話概括的講出大意。
(2)學習三、四行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②用自己的話概括的講出大意。
(三)細讀課文,回答問題。
(1)、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問題一: “盡”的是什么?不“盡”的又是什么?
答:李白目送著孟浩然走到江邊,登上小船;目送著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友的身影;目送著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見一片兒白帆;最后連那點兒白色的帆影也不見了。此時,李白離去了嗎?(生:沒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離去,仍注視著帆影消失的地方。)師:李白看見了什么?(生:滾滾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問題二:這滾滾流去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2)總結:
李白獨立江邊,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緊緊與朋友相隨。他們真是“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他們的友誼真是“情深意長”。
(四) 朗讀并背誦古詩:
我們已體會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假如我們現在就站在江邊,看著好朋友乘著帆船漸漸遠去,心中感慨萬千,吟出這首送別詩吧!
2、女生齊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齊背,是豪壯地送別。
4、一起來!(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讀。)
(五) 拓展,延伸:
1、“說說友情”的說話訓練。
2、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學習傾聽他人的友情觀,并能簡要介紹自己的好友。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讓友情觀更加長久?。
3、你喜歡這首詩嗎?說說喜歡的理由。
4、你喜歡學習古詩嗎?平時你是怎么學習古詩的?
說課稿 篇2
一、本課概述
本課是冀人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的第17課,是《有趣的變化》單元的第1課。本課是要通過探究物體熱脹冷縮現象,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整理和分析資料、得出結論并應用結論解釋生活現象等科學探究能力。本課設計了3個活動,分別探究液體、固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性質。這三個活動中把探究“液體受冷、受熱的研究”做為探究固體和氣體熱脹冷縮性質的學習方法基礎,活動2和3可延用活動1的方法進行,所以對第1個活動中探究方法的指導非常重要,將它做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
(一)探究目標
1、能夠通過觀察生活中有關液體熱脹冷縮的現象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2、能對要研究的問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3、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設計實驗證明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科學知識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2、能舉例說明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夠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與其他同學的討論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目標
能夠舉出人們在生活中利用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實例。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教學難點:指導學生設計實驗,獨立開展探究活動。
四、教學準備
(一)多媒體課件、瓶裝橙汁、溫度計
(二)實驗材料
1、基本材料:燒杯、燒瓶、酒精、橙汁、醬油、紅墨水;
2、控制材料:冷水及熱水;
3、檢驗材料:穿過膠塞的吸管。
五、教學思路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是一種事實性知識,所以我依照知識的認知過程進行教學環節設計,即:問題——猜想——實驗——記錄——分析——結論——應用。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4分鐘)
情境1:一瓶橙汁走上講臺,跟同學們聊天:大家說說,這廠家也太摳了,這橙汁根本沒給裝滿,太摳了!這時學生會很自然想到自己平時買到的瓶裝液體商品都是不滿的,思維開始活躍。
情境2:“老師還發現了一個事,大家來看一下。“出示視頻:加滿冷水的水加熱了一會兒就從壺里溢出來了。
教師提問:這些現象是不是很有趣,看了之后你有什么疑問嗎?然后對學生提出的典型問題進行列舉,如壺里的水為什么會溢出來?怎樣才能使壺里的水不再繼續溢出?是什么原因使廠家不能把那些液體商品灌滿?
(二)猜想(2分鐘)
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依據事實進行科學猜想:水是一開始加熱就溢出來了嗎?在加熱過程中,壺中的水增加或減少了嗎?
學生:水在加熱過程中,體積可能脹大了。
教師引導學生:我們想不想通過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三)設計實驗方案(5分鐘)
教師:同學們認為應該怎樣進行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要用到哪些實驗器材?怎樣進行實驗呢?
(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中可能選擇的盛液體的容器有玻璃瓶、燒瓶、塑料瓶等,用于加熱的材料有灑精燈、熱水、蠟燭等,用于制冷的材料有冷水、冰箱等,用于檢驗體積變化材料有小試管、透明細管等。)
引導學生對多種實驗方案進行比較,幫助和引導學生選取操作簡單易行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進行實驗,確定實驗方案:用燒瓶代表壺,在燒瓶內裝滿水,為了便于觀察,把水染紅;用中間插有細玻璃管的膠塞塞緊瓶口,這時紅水會升到細玻璃管中,用皮筋或線在玻璃管的液面處作一個記號。在兩個燒杯中分別倒入熱水和冷水;先把這個實驗裝置放入熱水中,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然后再把這個實驗裝置放入冷水中,觀察會發生什么現象。
實驗前要提出實驗要求:注意安全(小心熱水燙手)、分工合作、及時記錄實驗現象等。
(四)進行分組實驗,得出初步結論(8分鐘)
1、分發實驗材料,指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
2、匯報實驗結果。 (討論)
①玻璃管內水面上升,說明水發生了什么變化?是不是燒瓶里的水增多了?為什么?(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是水的體積變大了,體積變大叫做體積膨脹。
②玻璃管內水面下降,說明水發生了什么變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水的體積變小了,體積變小叫做體積收縮。
③燒瓶里的水在什么條件下體積膨脹?在什么條件下體積收縮?
④把水的體積變化和所需要的條件聯系起來,說說水有什么性質
通過實驗結果學生能較容易得出 :水受熱后體積會膨脹,受冷時體積會收縮。
(五)進行類比分組實驗,檢驗其它幾種液體(醬油、酒精、橙汁等)是否具有上述性質,及時將實驗現象記錄到課本提供表格中。(12分鐘)
(六)整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5分鐘)
1、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記錄表進行小組討論、整理和分析實驗現象,然后進行小組闡述,進而總結歸納出:其它幾種液體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由此,師生共同推理得出結論:液體受冷或受熱時體積會發生變化,這是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
(七)應用(3分鐘)
1、說明溫度計的.工作原理;(說明常用溫度計在管和泡里是適量的水銀或其它彩色液體)
2、液體瓶裝商品為什么不裝滿?
3、列舉生產和生產中其它應用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實例
(八)拓展活動
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是指一般情況下,水還有一種反常膨脹的性質,它會在0℃~4℃時熱縮冷脹。(學生在這時會產生濃厚興趣,對探究水的這種性質躍躍欲試)
這時需要引導學生明確探究過程的關鍵所在:
1、被加熱或制冷的水的溫度應控制在0℃~4℃(2℃左右為宜);用于加熱的水應為溫水而不是熱水(溫度上升太快,不易觀察和掌握),用于制冷的水可用冰降溫至0℃)。
2、用溫度計來控制觀察時的溫度范圍(可同時將溫度計插入燒瓶中)。
3、這個實驗操作過程較難掌握,所以一定強調實驗中學生的分工合作。
七、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風箏史話》,我說課的內容為六個部分: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目標
四、教法及學法
五、教學準備
六、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對這六個內容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風箏史話》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信息技術第四冊第7課的內容。本教材原試用本由華中師范大學傅德榮教授主持大綱編寫,由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負責組織和編寫,通過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圖文并茂的描述,激發學生參與信息社會的興趣,培養小學生初步處理信息的能力。本課是本教材關于Word軟件的第一課,其主要包括設置字體、字號和格式;改變文字顏色;對文字添加特殊效果;調整段落的對齊方式四個內容。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文字不再陌生,像以前學過的記事本,許多同學都可以很靈活的運用。現在,對Word軟件也有了初步了解,不僅能在Word軟件中輸入文字,還能在此基礎上整合語文相關知識來繼續學習Word軟件的其他功能。不但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且能讓學生的知識結構更連貫、更系統。當然,通過實際動手操作和與其他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更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我認識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內容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要求學生知道幾種常用字體,知道字號,知道幾種對齊方式按鈕
能力目標 會設置字體、字號和格式,會改變文字的顏色,會對文字添加特殊效果,能調整文章段落的對齊方式
情感目標 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我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
重點:字體、字號和格式的設置,段落的對齊方式
難點:字體、字號和格式的設置,段落的對齊方式
四、教法及學法
根據本課的內容、學生的具體情況,再結合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了“任務驅動法”、“比較法”、“討論法”、“演示法”等不同教學方法來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我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兩個小任務,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課本,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難點的問題先通過同桌和小組的討論,或者結合課本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從而在探究中找到樂趣。通過學生的討論、實際操作和我的.演示,再請同學上控制臺演示自己的步驟。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探索思考----討論嘗試----合作完成任務”。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程理念,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通過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實際操作等方式,使學生不知不覺的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五、教學準備
設置兩個任務
任務一 給《風箏的故事》設置字體為“楷體—GB2312”,字號為“32”,格式為“正文”
任務二 給《風箏的故事》的標題設置文字效果為“禮花綻放”,并將標題居中,段落文字顏色設置為“藍色”,對齊方式為“左對齊”
六、教學過程
㈠由問題導出課題(2分鐘)
同學們見過飛機嗎?
你們知道飛機是怎么來得嗎?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
㈡具體細節(31分鐘)
1、將《風箏的故事》呈現到大屏幕上,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2、將沒有加任何效果的和設置過字體等的《風箏的故事》展示給學生,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
3、請同學回答兩篇文章的差異
4、通過同學們發現的差異,再進一步學習了解字體、字號、格式、字體顏色、文字效果、對齊方式
5、根據講解及書上的提示,布置兩個任務,先討論
6、請同學到臺上演示他所理解,完成任務;遇到困難可向同學征求意見
7、根據學生的完成效果,點評
㈢歸納總結本課內容,結束課程(7分鐘)
字體
字號
格式
字體顏色
文字特殊效果
段落對齊方式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位置
《我是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出版社S版小學五年級第六單元“名著之旅”的一篇精讀課文。這是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作者以幽默而辛辣的筆觸,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一只小貓偷吃年糕并發現了三條真理的過程。表現了當時社會人情的冷漠,表達了作者郁積日久的不滿和憤恨,對弱者給予了極大的同情。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欣賞名家筆下的藝術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五篇課文全部都是經典之作,內容豐富,含義深刻,語言精湛,教材選取的均為兒童喜聞樂見的精華部分,教學時主要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作品的意義,在讀中陶冶情操,在讀中受到語言的熏陶,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2、教學目標、任務
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初步疏通課文,了解全文基本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新課要求,我把本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文中的心理描寫,并能用自己的話簡要講述貓吃年糕的經過。
過程與方法:以讀為主,開展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感悟作品的意義,在讀中陶冶情操,在讀中受到語言的熏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體會作者對弱者深切的同情,對當時社會人情冷漠的不滿與憤恨。
3、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弱者深切的同情,對當時社會人情冷漠的不滿與憤恨。
4、教學難點:
理解感悟三條真理的含義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表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基于本理念,這節課力求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閱讀空間,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體驗與課文展開零距離對話,體現在閱讀實踐中自讀、自悟、互評、合作、探索的學習過程。
2、“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語言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
因此,本課教學力求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讀書活動,讓學生真正的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產生成就感,使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對話,成為自主閱讀后的深層次需求。
三、說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二)、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回憶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默讀思考,自主學習。
學習要求:
1.默讀課文,思考:貓在頭吃年糕的'時候發現了哪幾條真理?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現的?你覺得哪些情景最可笑?為什么?
2.畫出相關的語句,并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你還有什么不懂得問題?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學習。)
(四)、交流匯報,深入學習。(出示多媒體課件)
1.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第二題,梳理貓發現三條真理的過程。
第一條真理(這條真理是在貓看見年糕時發現的,它當時的心理活動是:若想吃,趁此刻,如果坐失良機,只好胡混光陰,直到明年也不知道年糕是什么滋味。)
第二條真理:所有的動物,都能直覺地預測吉兇禍福。
(這條真理是在貓吃年糕的時候發現的,它當時的心理活動是還不快吃!假如有人來才好呢!)
第三條真理:臨危之際,平時做不到的事這時也能做到。
(這條真理是貓在拔年糕時發現的,它當時的心理活動是:最重要的是忍耐,便左右爪交替著伸縮。唉,這太麻煩,干脆雙爪一起來吧!)
【說課稿】相關文章:
說課稿06-09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
說課稿范文【經典】08-09
畫風說課稿08-10
老王說課稿11-18
《絕招》說課稿08-12
麋鹿說課稿09-12
《史記》 說課稿09-11
白鵝說課稿06-06
詠雪說課稿09-30